成本高企、又遭銀行系險企擠出,萬億銀保業務淪為現金流補充


成本高企、又遭銀行系險企擠出,萬億銀保業務淪為現金流補充

對於險企而言,最迫切的問題永遠都是“銷售”。對於中小險企而言,渠道問題尤為重要:斥巨資打造個人代理人隊伍?大幹快上衝擊銀保渠道?借力使力發展保險專業中介?從線上走到線上主攻互聯網保險?對於中小險企而言,渠道的重新選擇就意味著戰略的再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轉型之下,銀保渠道與保險專業中介渠道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習慣了銷售簡單理財型產品的銀保渠道逐漸式微,而更擅長銷售複雜保險產品的保險中介渠道成為增速最高的渠道。

“30年河東,30年河西”銀保與專業中介的動能轉化之下,是行業發展邏輯的更新換代——當行業告別超高速發展的大時代,從規模導向走向價值導向,從銷售導向走向客戶需求導向,不同渠道的不同特質也須重新考量。

今天,我們先來聚焦銀保渠道。


自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國內,銀保作為一種保險銷售渠道已經在國內存在20多年之久,成為助推中國壽險業,尤其是許多中小險企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統計數據顯示,最高時其在人身險保費中的佔比一度接近54%,可以說是撐起了壽險的半壁江山。

但銀保渠道的特性決定了,其更擅長銷售簡單的理財型產品,也正是因此,一旦宏觀經濟增速波動、市場利率有變、資本市場風格轉換,新的監管政策出臺,都很容易影響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銷售難度,進而影響銀保渠道保費收入。

可以看到,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速常常發生波動,最高時同比增速高達數倍以上,此外,也曾多次出現負增長。

以近年為例,行業轉型之下,2018年銀保渠道保費增速一度為負數,到2019年雖然保費增速重回兩位數,但前10月,其7975.90億元保費收入在全部人身險保費收入中的佔比也不過30.3%,不僅遠遠低於歷史最好水平,與個險渠道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成本高企、又遭銀行系險企擠出,萬億銀保業務淪為現金流補充

分析箇中原因,銀保渠道的發展壯大伴隨著中小公司、理財型產品的崛起,並“一手製造”了中短存續期產品盛宴,但隨著監管導向轉變,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受到嚴格限制,銀保渠道轉型期交勢在必行,疊加市場利率下行,銀保渠道銷售難度陡然增高,展業成本也水漲船高。

而此前,大型銀行已相繼成立保險子公司,在經過數年摸索之後,發展漸入佳境,保險業低迷之時,有幾家銀行系卻依舊保持快速增長,這對於銀保渠道的其他險企也產生一定擠出效應。


就公司而言,成本上升之下,上市險企轉型步伐快,銀保渠道不斷收縮;即便是曾經仰仗銀保渠道踐行“規模效益論”“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中小險企也只能是將其作為補充現金流流動性的渠道……告別大時代,銀保渠道進退維谷。


銀保,一個因理財而興的渠道


縱觀銀保渠道在國內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銀保渠道銷售場景的特性決定了,其更適合銷售相對更為簡單的理財險,而非相對複雜的保障型產品,而理財型產品的收益率又往往與市場利率、股市走勢乃至政策走向等密切相關,也正是因此,受到外部環境、內部因素的共同影響,銀保渠道的發展也幾乎是一波三折。


發軔

90年代中期-1999年


銀行作為銷售保險的一種渠道出現,首現於上世紀80年代的歐洲,是金融服務融合下的一種產物。在這種業務起步較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三國,銀保渠道最終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高達60%以上。

國內保險業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將銀保這一銷售模式引進國內,1996年,平安與農業銀行合作,成為國內第一家嘗試銀保業務的公司。之後,中國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泰康人壽等也紛紛跟進。


也是在1996年,國內監管部門開始將銀行作為兼業代理渠道,允許其銷售人身險產品。不過受到產品類型等多種因素約束,彼時銀保渠道更多的是一種試水,所實現的保費規模一直比較小。

突圍

1999年-2004年


一直到1999年6月,保監會發布《關於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要求各人壽保險公司降低壽險保單預定利率,從5.5%下調至2.5%,普通型壽險產品預定利率進入大一統時代,為降低險企利差損風險,收益率浮動的理財型人身險產品被紛紛引進國內,銀保渠道才真正迎來快速發展。


彼時,平安人壽率先引進投連險產品,太保壽險引入萬能險產品,中國人壽則引進了分紅險。


這期間,國內銀保渠道規模保費收入呈現爆發式增長,佔比也快速攀升。數據顯示,2002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佔比由2001年的3.46%增長至18.73%,保費收入增長率更是高達771.44%。

到2003年,銀保渠道規模保費收入佔比更是首度超過團險渠道,成為壽險業所有營銷渠道中僅次於個人代理人的第二大渠道。


2004年之前,傳統的分紅型保單是銀保市場的主流產品。2004年下半年,央行9年來的首次加息以及人們對中國進入加息週期的預期,使得以分紅型保單為主的銀保產品應聲而落,不少公司的銀保銷售出現“高臺跳水”。


再加上受到監管部門2003年4月發佈的《關於加強銀行代理人身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的影響,2004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速明顯放緩。

成本高企、又遭銀行系險企擠出,萬億銀保業務淪為現金流補充

數據來源:由2012年《保險中介市場報告》、中國銀保監會網站發佈數據、2015年《中國保險市場年報》整理計算所得。


事實上,這時期銀保合作還是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階段,儘管合作業務範圍在擴展,但合作關係還是以鬆散型為主。不過,尋求保險代理之外更深的合作領域,是雙方在困境中尋找突圍的進一步嘗試。

興盛

2004年—2008年


2004年,為應對加入WTO之後外資險企數量大增的局面,監管部門陸續批籌18家險企,中國保險市場迎來一波民營險企擴容潮,市場競爭壓力急劇增大。


彼時,友邦保險、中國人壽、平安人壽等最早在國內建設個人代理人渠道的保險公司,已發展起一支龐大而相對成熟的代理人隊伍。新興險企失去先發優勢,於是將銷售重心放在了銀保渠道,以期快速實現保費規模的擴張。

這期間的典型代表就是人保壽險,在時任一把手李良溫的帶領下率先提出“規模效益論”,即以銀保擴大保費規模,再以投資賺取利潤,快速做大資產,助力集團上市。國華人壽也很快走上了同樣的發展道路。


在這期間,保險公司與銀行的融合開始加深。2006年,保險公司首先打開了入股銀行的通道。9月21日,保監會出臺了《關於保險機構投資商業銀行股權的通知》,允許保險機構投資境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等未上市銀行的股權,並且在投資比例、資金來源、投資資格、投資目標選擇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


在保險公司和銀行都有強烈的合作意願之下,再加上2007年中國迎來大牛市,投連險和萬能險在這一階段再度實現高速增長,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同比增速也重新回到40%以上。


銀保渠道保費收入佔比也再次大幅提升,由2006年的27.49%增長至2007年的31.59%,2008年進一步增至53.92%,首次超過個人代理渠道,成為國內人身險行業的第一大渠道。


調整

2008年-2013年

銀保渠道保費規模佔比在2008年達到53.92%的巔峰比例之後,因為股災,2009年的銀保渠道保費增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僅有8.24%。

不過彼時,銀行與保險的合作仍在不斷加深。2009年,交通銀行入股中保康聯最終獲得監管機構審批通過,拿到了銀行控股保險的第一單,標誌著銀保股權合作模式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隨後兩年間監管陸續審批了建設銀行入股太平洋安泰、工商銀行入股金盛人壽、北京銀行入股首創安泰、農業銀行入股嘉禾人壽等多個股權交易項目,主流銀行通過股權收購方式,擁有了自己的壽險公司,銀行系險企蔚然成風。


成本高企、又遭銀行系險企擠出,萬億銀保業務淪為現金流補充

但因為出現大量銷售誤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2010年底、2011年初先後下發兩項新規,規範銀保渠道發展,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速短暫回調之後,再度出現負數,一度高歌猛進的銀保渠道進入調整期。


2010年11月,原銀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禁止保險公司駐點銷售,且嚴格限制一家銀行網點最多簽約3家保險公司。


2011年3月,原保監會、原銀監會又聯合發佈了《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要求銀行銷售保險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一系列銀保政策的出臺,加之資金面驟然收緊,使保險公司的銀保業務出現急剎車式下滑,壽險行業整體保費收入也因此受到影響。


2013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佔比明顯下滑,僅為41.82%,但依然是人身險行業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

高潮

2013—2016年

在經歷了銀保新政的短暫調整之後,2013年,銀保渠道再度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這一年開始,原保監會針對保險業負債端以及資產端展開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再度助推理財型產品快速發展,疊加股市走牛,中短期的萬能型年金險、兩全保險成為銀保渠道主流,也就是後來所謂的“中短存續期產品”。


在大型險企原本一統天下的市場裡,短期、高收益理財型保險產品給了中小險企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憑藉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銷售以及激進的投資,安邦保險、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等一批險企,得以在短時間內異軍突起。人們稱這種業務發展方式為“資產驅動負債”。

例如2015年全年,生命人壽規模保費達1600億元,較2014年的700億元攀升了1倍還多,按規模保費的市場排名進入前三位,超過新華人壽、太保壽險與人保壽險,緊隨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之後。


也是在這段時間內,批籌新保險公司再度進入快車道。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自2011年10到2017年底,共52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2011年10月至2012年全年,共批籌4家保險牌照;2013年共批籌5家保險牌照;2014年批籌7家保險牌照;2015年共批籌11家保險牌照;2016年共批籌19家保險公司牌照;2017年1月-2月又批籌6家保險公司牌照。

市場繼續擴容,越來越多的新險企亟待通過“觸手可及”的銀保渠道做大規模,又進一步加劇了銀保渠道的競爭。數據顯示,2016年代表萬能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為1.29萬億元,較2015年全年增幅逾50%,銀保渠道保費收入佔比在2016年也達到44.14%的水平。


式微

2017年至今


2017年,保險業重磅大事件不斷,“保險姓保,監管姓監”成為行業發展主旋律,無論是人身險還是財產險都迎來“嚴監管”。


2017年5月,原保監會更是下發了對行業影響深遠的《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簡稱“134 號文”),規定兩全、年金類保險5年內不得返還,5年以後每年返還金額不能超過已交保費的20%;同時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險及投連險……全面封堵中短存續期產品。

這導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大幅減少。數據顯示,2017年銀保渠道保費佔比僅有40.65%,2018年更進一步下降至30.59%,一年時間近乎下降10個百分點,銀保渠道式微。


告別大時代,銀保渠道進退維谷

如果說個人代理人模式的引進,推動了國內人身險的第一次大發展,那麼銀保渠道的引進,以及投連險、萬能險、分紅險的引進,則一定是推動了國內人身險的第二次大發展。由於銀保渠道更擅長銷售簡單的理財型產品,其也因而成為國內人身險業粗放發展時代最具標誌意義的銷售渠道。

但如今,在“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大旗之下,行業正逐步擺脫過去粗放發展的理念,推動業務漸次轉型,從注重規模轉向注重價值,從銷售導向轉向客戶需求導向。


在這種情況之下,能銷售複雜的高價值產品的個人代理人渠道、保險專業中介渠道重新受到青睞,而銀保渠道,雖然也在同步推進業務轉型,從中短存續期產品逐漸向中長期產品過度,但對於險企而言,其價值顯然仍無法媲美個人代理人渠道等。


經過2018年的調整之後,2019年,銀保渠道再度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前10個,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975.90億元,同比增長12.7%,不過在總保費中的佔比相較2018年末進一步下滑,從2018年末的30.59%降至30.3%。

不過,對於險企而言,這些保費數據的含義已經截然不同。

大公司共識已經形成,即主攻個人代理人渠道,大幅壓縮銀保渠道,聚焦價值,聚焦期交。平安人壽在大型險企中轉型最早,太保壽險於2011-2016年完成轉型,而中國人壽以及新華保險等很多公司也仍在轉型之中。


即便是對於很多仍在大力發展銀保渠道的中小型險企而言,銀保渠道也已經從一個創造利潤的主力渠道,變身為“調節器”——主要是用來調節現金流,防止出現現金流危機。一些險企仍有規模上的要求,銀保渠道也成為其調節規模,保持市場地位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推動強化險企資產負債匹配,防止現金流危機,監管部門最近放開3-5年期兩全險的銷售,這或助推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速進一步提高。


人們對於銀保渠道態度緣何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險企之所以長期鍾情於銀保渠道,很大因素是因為銀保渠道是各類銷售渠道中,成本最低的渠道,而現在險企對銀保渠道深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是因為成本使然。

告別大時代,銀保渠道很多隱藏的問題一一展現:

市場競爭激烈,手續費水漲船高。一般而言,銀保渠道的成本要遠遠低於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渠道,以及專業中介渠道,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激烈,同時行業發力轉型期交產品,行業手續費率近年來水漲船高。


有業內人士坦言,目前,五年期產品的年化成本率已經達到5.8%左右,而這還不包括保險公司自身的固定成本。


成本快速上漲,低利率市場環境下,險企資產端投資收益率卻不斷走低,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已經難以通過做大規模賺取利差。對於保險公司而言,衡量任何一個渠道的價值都在於,收益能否覆蓋成本,產生利潤,而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高成本率、低收益率的銀保渠道,利潤空間已經相當稀薄。


低利率市場環境下,銀保渠道保險產品競爭力不足。中短存續期產品大發展時期,銀保渠道大放異彩,但隨著行業發展轉向,為中短存續期產品設置退出時間表,銀保渠道轉型期交勢在必行,加大了發展難度。

更重要的是,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通過銀行櫃檯銷售的保險產品相較其他類型理財產品,已經沒有了太多的吸引力。產品競爭力不足,銀保渠道舉步維艱。

銀保系崛起產生擠出效應。當然,縱然產品形態改變,收益率相對降低,均影響著銀保渠道的業績表現,但是銀保渠道能否順利發展,歸根結底還取決於銀行的態度。


可以發現,近年來,銀保系險企漸入佳境,保險業低迷之時,其中幾家銀行系險企卻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對於銀保渠道中其他保險公司的擠出效應開始顯現。

成本高企、又遭銀行系險企擠出,萬億銀保業務淪為現金流補充

2019年前10月,銀行系險企增速普遍高於行業增速


當銀保也不再值得更多期待,中小險企該何去何從?他們紛紛指向保險專業中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