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一聲秦腔,唱出的是西北人心中最慷慨的血脈噴薄,表達的是西北人骨血裡最真摯的情感激盪。12月8日,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應甘肅盛達集團邀請,赴北京交流演出。演出的5天時間裡,劇院名角把一系列經典大戲展現給京城觀眾。


  這場演出,在收穫京城滿堂彩的同時,也開啟了平涼秦腔藝術“走出去”的序幕,推動平涼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在更大的平臺上接受檢閱。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演出前化妝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演員在演出前扎靠旗

  此次晉京演出的演員,匯聚了平涼涇河藝術劇院的精兵強將,有多次獲平涼秦腔比賽一等獎及“陝西電視臺西北五省《名師高徒》欄目”百佳演員的張磊,國家二級演員、中國秦腔藝術節個人表演二等獎獲得者任小琴,90後秦腔新秀,曾在寶雞《西秦戲苑》榮獲二等獎的王紅麗等一批中堅力量。此次演出,共安排了6場全本秦腔大戲。這些劇目及演出陣容,代表了平涼秦腔藝術的最佳演出風貌。
  板胡響起,燈光漸亮,北京盛世南宮影視城小劇場座無虛席,觀眾被一波三折的劇情,大氣、典雅、傳統的秦腔所吸引。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樂隊伴奏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演出中的精彩畫面

  《龍鳳呈祥》《大拜壽》《楊門女將》《下河東》《回荊州》……鑼鼓傢什管絃齊奏,時而鏗鏘激越,時而婉轉悠長,一個個經典劇目輪番上演,彰顯著秦腔文化的根脈所在,令現場觀眾感受到關於秦腔藝術的特殊韻味。鬚生演員張磊扮演《龍鳳呈祥》《回荊州》裡的劉備,情感充沛,高亢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不僅帶給觀眾強烈的藝術震撼,更是將故事演繹得蕩氣迴腸,贏得陣陣掌聲。任小琴扮演《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人物刻畫入大三分,表演出眾,演到伸張正義、凜然掛帥出征的情節時,臺下掌聲雷動。王紅麗扮演的穆桂英也給了人們一個意外的驚喜,她的唱唸做打表現出色,特別是唱腔感情充沛、情動於衷、剛柔相濟、優美動聽,征戰時的穆桂英姿颯爽、威風凜凜、武打利落,下腰、跺子、旋子、鷂子、翻身等技巧嫻熟自如、得心應手,將一代巾幗的英雄氣慨展現得淋漓盡致……


  來自平涼的秦腔演員們,以飽滿的情緒,絕佳的發揮,將角色在舞臺上展示得淋漓盡致,或喜,或悲,或笑,或淚……生旦淨末醜,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都是精彩,引得全場觀眾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如痴如醉。 

  記者瞭解到,為最完美地向京城觀眾呈現秦腔魅力,演出前一個月,演員們就投入到展演劇目的精心排練中,對每一個細節都認真進行雕琢,力求用最佳藝術水準和精神風貌呈現給首都人民。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利用閒暇時間練功

  秦腔京城展新姿,濃墨重彩唱風流。此次演出反響熱烈。演出現場有北京戲曲界專業人士,還有在北京工作的平涼籍觀眾和秦腔戲迷。
  “演出太棒了,唱出了我們西北人的豪氣、志氣,展現了我們西北人的個性和風采。這麼美妙的鄉音不僅讓我們過足了戲癮,而且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暖和情意。”在京創業的一位平涼企業家如是說。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搭臺排練現場

  “多少年沒回到家鄉,這次能聽到這久違了的秦腔,心裡的感動不言而喻。演員們演得特別好,感受到家鄉對文化的熱愛和重視。”在京工作的平涼人李小偉說。
  在京居住了十年的甘肅老戲迷周巖激動地說,這是他在北京十年來最高興最難忘的幾天,從網上得知平涼涇河藝術劇院來京演出的消息後,演出前兩個小時他就候在這裡,他說我們都是西北人,一直關心著家鄉,通過這樣一個演出,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現場的戲迷

  演出更是得到北京專業人士的肯定。京東燕郊秦腔同樂社的同行表示,平涼涇河藝術劇院把最具傳統精髓,最有文化底蘊的秦腔藝術展現給了首都觀眾,所展示的新的風貌和轟動效應,讓人們對秦腔的未來充滿信心。


餘音繞樑譽京城——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赴京演出側記

京東燕郊秦腔同樂社向平涼市涇河藝術劇院贈送錦旗

  近年來,平涼涇河藝術劇院注重隊伍建設,大力吸引人才,狠抓戲劇質量,既堅守傳統,又不斷推陳出新。該劇院排演的《善緣》《易俗》曾參加平涼市春晚,廣受好評。他們創排的大型現代劇《好人米祥仁》、《荷屋夢》、《知心玫瑰》等劇目多次獲省內外各項大獎。劇院還拍攝了7部秦腔數字電影,其中《趙氏孤兒》被文化部和廣電總局確立為建國68週年巡禮影片,在英國倫敦放映。《鍘美案》於今年在央視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首播。近幾來,劇院還努力加大傳統劇目的挖掘,恢復上演了諸如《楊門女將》等傳統劇目,並在劇情、表演方法多方取經,演出了新意。劇院還先後赴西安、蘭州、銀川進行交流演出,既擴大了影響,又提升了自身形象。與此同時,奔赴陝、甘、寧及周邊地區的戲劇惠民鄉鎮的演出也是成正比上升,形成了演出臺口接連不斷的良好局面。
  “我希望通過晉京演出,把我們這方土地的文化魅力展現給全國觀眾。我們的演出劇目和演出陣容都是精挑細選的,在表達傳承信念的同時,也體現了戲曲藝術的創新,更展現了涇河劇院這些年‘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風貌。”平涼涇河藝術劇院董事長慕世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