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鄉村生活新品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廁所革命”引發溢出效應

永順縣靈溪鎮那必村美景。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美麗鄉村裡的快樂童年。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鳳凰縣流滾村“改廁”表彰會。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鳳凰縣夯卡村“改廁”表彰會。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①鳳凰縣麻衝鄉竹山村村民唐石見家改造後的廁所。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②龍山水田壩鎮中灣村村民代春元、代梅義兩家改造後的廁所。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③花垣縣麻慄場沙科村村民王大為家改造後的廁所。

“改”出乡村生活新品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厕所革命”引发溢出效应

④保靖縣遷陵鎮茶市村整潔的村容村貌。

(本版圖片由湘西自治州及各相關縣建設美麗湘西辦提供)

李 俊

廁所,第一次與“革命”站在了一起。

在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廁所革命”上升至國家層面。廁所,成為了國家文明的尺度、國家發展的註腳。

旱廁變水廁,映射著國人衛生習慣的改變,提升著億萬群眾的生活,關係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全局。這是新一輪“廁所革命”所承載的意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截至今年11月底,完成農村戶廁改造40363座,完成省定任務159%,實現旱廁清零的村已達到88個。”湘西州建設美麗湘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清英說。

小民生、大情懷。湘西自治州“廁所革命”的實踐,不僅僅是對偏遠山區農村生活品質的改善,它激發的效應比想象中的更為寬廣。

“改廁”:以點帶面,逐漸鋪開

一次偏遠農村的“改廁”表彰大會,竟然引來了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的參與。

湘西州建設美麗湘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改廁”工作的工作人員譚少平,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2019年6月15日,鳳凰縣臘爾山鎮的夯卡村和流滾村舉行“改廁”表彰大會。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來到現場,為村民自己出錢進行“廁所革命”點贊。

“夯卡”,苗語指“漂亮的小峽谷”。該村和毗鄰的滾流村同處湘黔交界處,位於素有鳳凰縣“西伯利亞”之稱的臘爾山地區腹地,海拔800多米,曾是湘西州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當天,夯卡村6名村民、流滾村有21名村民獲得表彰。他們佩戴胸花,接過獎狀和獎金,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村民的掌聲和歡笑聲,充滿了整個苗寨。

“改廁”表彰大會的大背景是,今年以來,湘西全州上下按照州委、州政府的決策部署,把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擺在重要位置。以“廁所革命”為推手,帶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黑臭水體、農村危房、集體經濟“空殼村”等“五個清零”的鄉村升級工程。

湘西州建設美麗湘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推進“廁所革命”時,採取的是立足實際的“組合拳”: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發揮村黨支部的核心引領作用,村組幹部、黨員作示範,村組幹部包10戶、黨員包5戶聯繫幫助改廁。

二是堅持宣傳發動、組織推動,同時通過獎勵引導,激發群眾改廁的熱情和願望。

三是堅持群眾主體,群眾自願,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穩步推進改廁工作。

四是堅持扶貧幫困,發揮駐村工作隊和後盾單位、幫扶幹部的作用,幫助扶貧聯繫村、結對幫扶戶改廁。

四管齊下,效果出來了。

初冬的鳳凰縣臘爾山鎮流滾村和夯卡村,仍然沉浸在色彩的海洋裡。走進寨子,更能感受村民改廁的熱情。

獨棟小樓,黃色牆體,黑色瓦片,屋門口掛著的紅色燈籠,旁邊是平坦的水泥路和鋪著草皮的小花園。

村民吳建新總是先人一步。工作隊到他家發動時,正迎合了他早就有了的想法。於是,他自己動手,不等不靠,一個多星期後,改廁完工,並達到了改廁標準,成為滾流村改廁第一人。

71歲的鳳凰縣臘爾山鎮夯卡村村民歐定潮,終於趕上了潮流。到本村已改廁完工的村民家裡一轉,回家後就開始對自家的旱廁實施改造。喊來女婿幫忙,拉水泥磚,運沙子,在原來的茅坑上面蓋了板,裝了便盆,還貼了瓷磚,把廁所和豬圈隔開,用水泥磚砌了圍牆,一個星期就把廁所改好了。

不等不靠不要,政府不安排工程隊,不統一購買材料,農戶自己出錢出力進行改廁。按照衛生廁所的基本標準,農戶根據自家的經濟情況而進行選擇性和創造性地改廁。對於缺少勞動能力的改廁戶,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或村組黨員幹部相互幫助;經過驗收合格,政府按一個標準獎勵,每戶1500元,廁所上面加了水箱另獎500元。湘西改廁樹立了新樣板——“夯卡和流滾模式”。

“這種廁改模式有利於發揮村黨支部堅強堡壘作用,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互幫互助的精神與力量,廣泛營造了不等不靠不要、勤勞致富的氛圍。這種方法和模式,是非常適合湘西農戶改廁,是目前最值得推廣的改廁模式。”湘西州建設美麗湘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清英總結道。

“改廁所本來是自家的事,還有獎勵,哪個還不願意改呢?我改廁用了1600多元,得到1500元獎勵。” 歐定潮老人開心地說。

習慣改變總有一個過程。湘西“廁所革命”從實際出發,探索出了“戶看戶,村看村,以點帶面,逐漸鋪開”的路子。基層幹部經過探索、試點、再探索、再試點、再推廣,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點帶面,農村改廁之火逐漸呈現燎原之勢。

於細微處見群眾思想觀念的切實轉變,轟轟烈烈的湘西“廁所革命”,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提升了群眾生活品質。

剛開始,村民對改廁並不理解與支持。“改什麼廁所,懶得麻煩”,這是村民們普遍的反映。通過改廁前後的對比,村民切身感受到廁所改造帶來的好處,紛紛從“袖手看”到“動手幹”,開始比誰家廁所更漂亮。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出現了你追我趕爭著改的局面。

湘西的實踐顯示,農村“廁所革命”的動機,已經從“為了衛生”轉變為“為了舒適”。以廁所之“點”帶鄉村振興之“面”,背後是廣袤農村文明進程的整體前行。

“打包”:生活垃圾、農村汙水一併治理

改個廁所,竟然波及廚房。花垣縣長樂鄉鴨八溪村村民梁壽金,奏出了最美農家“三部曲”。梁壽金從積極響應村裡發動的廁所改造,到主動整修廚房,再到房屋整體改造,把自己的家變成了村裡名副其實的“最美農家”。

今年54歲的梁壽金,因事故傷了手,成了殘疾人。他的兒女都常年在外打工,自家的房子疏於打理。聽說村裡開展“廁所革命”的試點,他便主動改造起自家的廁所。從買原材料到實際動工再到完工,全程都由梁壽金獨立完成,和水泥、貼瓷磚、修化糞池,花了半個月的功夫,終於讓自家的廁所煥然一新。

廁所修好了,但其他地方還是破舊不堪,極不協調。於是梁壽金一咬牙,下定決心再花時間和精力把家裡其他地方也改造了。

如今梁壽金的房屋寬敞明亮,改造好的獨立衛生間,牆面和地面都鋪著潔白的瓷磚。雜亂不堪的廚房變得乾淨整潔,原本凹凸不平的地面,被潔白的地板磚代替,堂屋裡黑黢黢的牆面被刷得白淨,屋外的庭院也收拾得十分利落。

在花垣縣長樂鄉鴨八溪村,不僅是梁壽金家有了新的變化,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各家庭院變得乾乾淨淨,各種雜物擺放整齊,畜禽都圈養了起來。道路兩旁種滿了小野花,為風景秀美的山村田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保靖縣遷陵鎮茶市村,當冬天褪盡了色彩,這裡卻還是一片奼紫嫣紅。蒼翠欲滴的綠樹間,不時露出嶄新整潔的民居,寬敞平坦的村組路、戶間道四下交錯,村主道旁的苗圃裡,苗木爭先吐綠,隨便走進一戶農家,乾淨整潔的庭院花草搖曳。

“現今,不管什麼季節來茶市村,都體會到不同的美。”駐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支書彭司進說。他的自豪,洋溢在背後懸掛的全州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州文明村等獎牌上。

走進村民秦建生的家,他正忙著在家裡收拾房間。

說起改廁,秦建生打開了話匣子:“一開始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非要把衛生間和客廳廚房放在一塊,但有了水廁以後,我覺得真的乾淨了很多,我們一家人上廁所再也不用往外跑了。改了廁所,當然順便把淋浴也裝了。在地裡幹活,身上又是泥又是汗,黏糊糊的,回家衝個溫水澡真舒服!”

升級的是廁所,改變的是生活習慣和村容村貌。

現在的茶市村,經過美麗鄉村創建,農戶不僅用上了衛生廁所,垃圾分類和處理也得到了有力改善。最美農家、最美庭院如雨後春筍般相繼亮相,可以說,美無處不在。

湘西州改廁在向縱深推進,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汙水治理、鄉風文明提升等一起“打包”,組成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綜合性、系統性戰役。

湘西州委辦駐夯卡村、流滾村工作隊隊長黃江勇總結道——發揮駐村工作隊和後盾單位、幫扶幹部的作用,幫助扶貧聯繫村、結對幫扶戶改廁,改廁讓廣大群眾深受教育,紛紛表示廁所都乾淨了,房前屋後不搞乾淨整潔都不好意思,衛生習慣發生轉變,文明素養明顯提升。

山村 :廁所的顏值高了,村民的習慣變了

吉首市丹青鎮河坪村,如同一幅丹青的畫眼,2013年就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清明河繞村而過,寨內民居古樸,保存完好,古樹點映,相互成景。更有韻味的是,村內的調年鼓舞、花燈陽戲還屬於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然而,這樣一幅美妙絕倫的卷軸,以前卻有著一處難以言表的瑕疵。苗寨的深處還是簡陋的旱廁。

現在不同了。隨著湘西州“廁所革命”的全面推進,河坪村的瑕疵被修補好了。

乾溼分離,純白的馬桶,彩色的吊頂,嶄新的太陽能熱水器,這是河坪村村民符吉軍家的廁所。“以前,我家廁所就建在豬圈旁,簡單挖了一個坑,搭兩塊木板。天一熱,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最讓我頭疼的是,隔一段時間坑就滿了,還要掏。”符吉軍說。

2019年,符吉軍的頭疼事解決了。吉首市開展實施農村改廁項目,每建設一個標準3格化糞池,市財政獎勵1680元,群眾自籌少量資金就能擁有一個無害化衛生廁所。目前,全村277戶農戶,已有102戶進行了廁所改造。

“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發揮群眾的主體性,堅持群眾參與、群眾自願、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改廁基礎好、群眾呼聲高的村或組先行先試,然後通過召開培訓會、現場會的方式宣傳推廣,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改廁工作。”譚少平感慨道。

吉首市丹青鎮河坪村支書張春秀,攤開一疊規劃圖,上面描繪著未來的河坪:民俗表演區、民俗風情區、民俗體驗區……擁有如此獨特的資源,河坪村當有更大的夢想——“廁所的顏值高了,村民的習慣變了,村子更美了,明年來我們村寫真踏春的人肯定會更多。”

鳳凰縣廖家橋鎮大坪村,一座佔地500畝的熊貓主題樂園即將於2020年開園。作為全國的第三座熊貓基地,屆時,12只國寶熊貓,將為大坪村帶來如織的人流。

精明的江國旗今年1月就開始行動起來。從改廁開始,他把家裡的三層樓房和庭院拾掇得煥然一新。走進他的院子時,他正在哼著小曲壘假山。指著院子裡擺放有序的花草苗木,他咧嘴一笑:“我這是按照星級標準裝修的民宿呢。”

在鳳凰縣廖家橋鎮大坪村,因其靠近鳳凰縣城,想吃旅遊飯的不只江國旗一家。

龍再軍拉開的架勢也不小。推開院門,嚯,大興土木啊。廁所改造已接近尾聲,鋪開的工程還有水池、廚房、餐廳、停車場等。“要搞我就搞成大坪村的頭一份。”

大坪村以“廁所革命”為推手,不但推行了保潔制度、垃圾分類處理,而且大力實施了“美化、綠化、淨化、亮化”的人居環境整治,硬化戶間道路130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完成公共區域道路綠化500米,新栽種苗木100株。

用村支部副書記龍再勇的話說,要讓家家戶戶都能吃上旅遊飯。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簡陋的旱廁已成為阻礙村民脫貧奔小康的一塊絆腳石,上個廁所生怕掉到廁所裡面去,更怕炸到糞水,出來一身臭氣,還被蚊子咬,毫無幸福感可言。因此,改廁成為了擺脫貧困落後的重要一步,成為提高生活品質的關鍵一步。

穿行在村落與苗寨之間,感受到的是湘西州“廁所革命”帶來的巨大的溢出效應,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一個更為深刻的變化是,年輕人也願意回鄉了。

夯卡村、流滾村,率先在全州貧困苗族地區實現了整村旱廁清零,群眾的生活習慣發生了革命性轉變。村民們異口同聲喊出了心聲:“要想生活更美好,就把旱廁消滅了”。

這也代表著全州廣大群眾擺脫貧困落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心願。

“廁所革命”讓湘西州的農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年輕人回家的時間多了,回鄉的心願大了,鄉村振興的支撐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