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冬雨可以,馬思純卻不可以?

馬思純在金馬獎封后之後,彷彿提前把運氣用完。除了自身資源不斷,風評卻不見起色,甚至好評剛剛有起勢,又迅速熱度消退。


但為什麼她努力那麼久,還是被嘲得多。我想,她是有種乖孩子的執拗,始終在試錯,卻沒有找準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人們說她不懂張愛玲,她就從電影演到節目現場。當時在「巔峰對決」現場,姜思達問她,你為什麼非要演張愛玲?她說我願意去嘗試。


為什麼周冬雨可以,馬思純卻不可以?


其實是她不服輸,或者說她希望在不同角色的演繹中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可有時候用錯方向的努力並不一定會得到預期的回報。


這讓我想起她的好閨蜜周冬雨。明明兩人一個主攻電影圈,一個主攻電視圈,卻總被放在一起對比。也是越對比,就越有差距。


七月安生之後,周冬雨的代表作還在保持刷新,最近是「少年的你」,但是馬思純最有名的代表作,好像還是七月安生。


為什麼周冬雨可以,馬思純卻不可以?


其實周冬雨並不是部部出彩,電視劇好評不算多,但她出圈的作品不少。而且你會發現,她被好評的角色裡,也有一種套路 ——草根小妞。角色本身和她長相氣質包括平時行為都很搭。


她不抗拒做自己,就像很多人說她笑到眯眯眼很討喜,於是她會經常這樣笑。她明白自己出彩的戲路,接下來只需在其中挑好劇本,走下去就順利很多。


為什麼周冬雨可以,馬思純卻不可以?


可週冬雨接受的命運,馬思純不願意接受。為什麼她演的七月動人,那樣表面乖巧,內心不服,想著一定要做出不一樣的讓你服,就是她本人啊。


有時候,接受不是一件壞事,“努力”不是一件好事,不知她何時才懂。


就像在娛樂圈,什麼樣的人最不讓人喜歡?


曾有位娛樂圈大佬就分享過一個觀點:我們都不太欣賞“只會努力”的人。


其實無論是什麼工作,都有一種努力,叫做無效努力。


有很多人,看起來很愛學習,忙這忙那,但實際上卻沒什麼成長。我們會把這類人,歸為沒有‘成長性’,基本上升職、加薪,都與他們無關。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話:如果努力錯了方向,停下努力,才是進步。


為什麼周冬雨可以,馬思純卻不可以?

人生要做的功課

早晚都逃不掉


日本500強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思維方式》裡,曾提出過一個乘法公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 X 熱情 X 能力


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熱情和能力可以用0到100打分,但思維方式的打分卻是-100到100。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思維方式是負值,那麼“能力”越強,“熱情”越高,其結果只會是更大的負值。


而大多數人最常犯的一個思維錯誤,就是覺得努力比天賦更重要。


我們常常很努力想做成一件事,如果沒做成,怪自己還不夠努力。但卻從沒有想過,是不是努力的方向不對?自己是不是在這件事上沒有天賦?



事實上,找到自己優勢和天賦的人,一年的努力能抵得上十年。最近的熱搜常客秦海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為什麼周冬雨可以,馬思純卻不可以?


早在2000年,只有18歲的秦海璐就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和最佳女主角。不得不說,這起點太高。


但當時的秦海璐,並不覺得演員就是自己該吃的那碗飯。她的理想,是做個白領。


於是,她就真的去當了白領,卻因為不懂電腦知識和職場規則,不久就被辭退。不服氣的她又開始創業,先後開過美髮店、火鍋店,卻統統經營不善失敗了。


在一番兜兜轉轉之後,秦海璐發現,她的天賦,還是演戲。當好一名演員,天賦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氣。


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她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也拿了更多大獎,成為被觀眾和專家都認可的演員。


現在的你也許和當時的秦海璐一樣迷茫,但我們該如何找到這場人生遊戲中的位置?


答案是:用清晰的思維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天賦。


這才是你過好這一生最有效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