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康熙一步步緊逼,要撤藩,讓吳三桂回東北老家等死啊。
這是什麼結局?
吳三桂拼舍了一身名節,忍了千萬人的唾罵,甚至為表忠心,弒殺永曆這樣道義上屬於大逆不道,實際上對自己損害極大(洪承疇教過吳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雲南太平無事,永曆若在,康熙何敢想撤藩)的事情也做了,康熙給他這個結局 就是讓他一生努力和犧牲成為笑話,這算全身而退嗎?
更何況,如此“全身而退 ”,全的是吳三桂一個人 ,但是吳三桂可不是一個單身漢,他帳下一路跟隨的部將隨員官吏,各級兵士,家屬從人,不下十幾萬人,當怎麼退?康熙給他們當八旗一樣養嗎?給他們編制一樣看待嗎?給他們田產養老嗎?什麼都沒有啊!你叫這十幾萬人怎麼能服?就算吳三桂肯撤藩,下面這十幾萬人沒有出路,照樣要反!到時候吳三桂要麼被這些人裹挾著造反,要麼吳本人雖然已經回了東北,然後依舊被清廷用來洩憤、祭旗、殺之而後安。
全身而退,可能嗎?
閱讀更多 來聽小K道野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