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輔臣自知難逃一死,用一種辦法假造病亡,以免連累圖海

這一篇,我們來說一說王輔臣的最後結局。

康熙十五年夏天,王輔臣向圖海投降,平涼周邊的各路叛軍失去了核心,也紛紛投降。此前,已經叛清的四川總兵官吳之茂率軍北上,進入秦州,呼應平涼的王輔臣。得知王輔臣投降,吳之茂只好離開秦州,又遭到張勇等人率領滿漢大軍圍剿,吳之茂大敗,最後只帶著十幾人逃脫。

陝甘一帶的形勢大體穩定下來。經過兩年的戰亂,陝西各地一片殘破,後方百姓雖然沒有經歷戰火,也被逼迫為清軍輸運糧草,困苦至極。所以,圖海請求朝廷暫時免除當地百姓負擔的賦稅。

康熙皇帝論功行賞,圖海被封為三等公,張勇被封為一等侯,子孫可以繼承十次。

王輔臣自知難逃一死,用一種辦法假造病亡,以免連累圖海

此時,廣西反叛的孫延齡被吳三桂殺死,福建反叛的耿精忠也投降了清軍,掉轉槍口幫助清軍,清廷總算可以稍稍喘息一下了。

此後,圖海一直坐鎮陝西,王輔臣也一直呆在圖海身邊,實際上他這個陝西提督已經有名無實,被監視使用。

形勢進一步安定之後,圖海率軍兵分多路,向四川進軍,他本人一直坐鎮漢中,防備陝西出事。此前,川北總兵官譚弘叛亂,給清軍造成很大麻煩,後來曾經短暫投降,然後再次反叛。

康熙十九年十月,康熙皇帝派人向圖海傳諭,批評他消極畏縮,又特別提起譚弘這些投降的官員,康熙皇帝是這樣說的:“投誠官員,豈可深信?宜留置左右,時加防範,朕前屢次密諭”。

而譚弘投降之後,就歸圖海指揮,圖海沒有把他們放在身邊監視,反而派往別處,所以才會復叛,康熙皇帝因此質問圖海:“此等反叛之賊,受爾何恩,而乃輕信如是也?”

顯然,在康熙皇帝看來,王輔臣、譚弘這些曾經的叛將都不值得信任。

王輔臣自知難逃一死,用一種辦法假造病亡,以免連累圖海

此時的戰場上,清軍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完全掌握了主動。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死於衡州。康熙二十年十月,清軍佔領雲南,吳三桂的孫子自殺,三藩之亂徹底被平定。

這一年的七月,康熙皇帝說圖海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西南形勢已經安定,讓他帶著大將軍印返回北京,又特別提出,讓圖海帶著王輔臣“來京陛見”。

不久之後,圖海奏報說,他們走到西安時,王輔臣“於八月二十九日病故”。圖海又說:王輔臣的女婿薛英提出,要帶著王輔臣的遺骸和家人前往平涼,請示北京應該如何處置。兵部要求遣散王輔臣部下士兵,官員酌情使用,同時要求把王輔臣的遺骸和家人帶到北京來。

王輔臣死得很及時,不然的話,到北京之後,等待他的肯定不是什麼美缺,很可能是一把屠刀,甚至更慘。康熙皇帝掌控全國形勢之後,開始進行最後的清算,曾經短暫反叛的平南親王尚之信被賜自盡。更早反叛的靖南王耿精忠被召進京,最終在康熙二十一年的正月,與多名親信一起被凌遲處死。如果王輔臣到北京,結果不會比耿精忠更好。

王輔臣自知難逃一死,用一種辦法假造病亡,以免連累圖海

還有一種說法,王輔臣根本不是病死的,他很清楚自己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拿出銀錢,打發自己身邊的親信和女人趕快離開,囑咐他們一定撇清與自己的關係。他不想死在刑場,但是,如果自盡,不管是自刎、服毒、自縊,都會留下痕跡,結果會讓圖海和身邊的侍從們受連累。

所以王輔臣把自己灌醉,讓侍從捆住他的手腳,用紙蒙在他的口鼻之上,在紙上噴水,讓他窒息而死,看起來和猝死一樣,毫無痕跡。

十月,圖海回到了北京,康熙皇帝在乾清門召見他,記載中只說“嘉勞之”。給人的感覺是走一走過場,態度很冷淡。對於圖海來說,這可不是好兆頭,所以幾天之後他“以病乞休”,希望回家養老,康熙皇帝沒有同意。

四天以後,康熙皇帝在乾清宮召集群臣,回顧三藩之亂的始末,特別提到,當初他提出撤藩時,大學士圖海認為“斷不可遷移”。

很明顯,康熙皇帝是在當眾批評圖海的錯誤。到了十二月,圖海突然死去。康熙皇帝派身邊的侍衛和大臣前去祭奠,送去三千兩銀子和鞍馬等物。

王輔臣自知難逃一死,用一種辦法假造病亡,以免連累圖海

還有記載說,康熙皇帝和圖海談起王輔臣,圖海替王輔臣說話,說當初王輔臣並未想反叛,只是被部下裹挾而已。

康熙皇帝本來就對王輔臣不明不白死掉非常惱火,圖海看不清形勢,還替王輔臣說話,康熙皇帝怒道:“汝與王輔臣一路人也”。

從皇帝嘴裡說出這種話,等於宣判了圖海的死刑,圖海不想受辱,自己吞金而死。

圖海愛惜王輔臣的才幹,遵守平涼城下對王輔臣許下的諾言,最後時刻給王輔臣自絕的機會。而王輔臣在絕境之中不敢連累圖海,兩個人都是守信義的漢子,令人敬重。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