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塔爾寺

來到塔爾寺,發現寺廟舊貌換了新顏。曾經的雨後泥濘的廣場如今也都鋪上了青磚,新立了山門,除了八方來朝的信眾,多了四面來觀的遊客。除卻國家出於保護的翻新修復,不變的仍是那殿堂的氣宇軒昂;誦經的餘音繞樑;轉法的功德無量。

塔爾寺,藏語“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是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羅桑扎巴的誕生地。宗喀巴大師早年學經於夏瓊寺,16歲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創立格魯派(黃教),成為一代宗師。傳說他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有著十萬片葉子的白旃檀樹,每片葉子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袞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塔爾寺蓮花聚寶塔

在寺內大小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中有一座蓮花聚寶塔(蓮聚塔),此塔先於寺而建。 相傳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後,其母香薩阿十分想念他,託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和一封信,希望宗喀巴能夠回家與自己團聚。宗喀巴接信後,為學佛教而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1幅,並寫信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點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白旃檀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面一樣”。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香薩阿切在信徒們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蓮聚塔”。此後180年中,此塔雖多次改建維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直到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禪師仁欽宗哲堅贊於塔側倡建靜房1座修禪。17年後的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復於塔之南側建造彌勒殿。至此,塔爾寺形成了最初的規模。因其先有塔後有寺故稱塔爾寺。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專業佛教知識。

走進山門,八座如來寶塔矗立於廣場上,守護著這座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在塔爾寺,它們叫做“善逝八塔”。仔細觀察這八座塔造型各不相同,雕刻的圖案花紋亦不相同,是因為它們是為了紀念和讚頌釋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建造。八座塔分別代表著八大功德之一,自東向西為蓮聚塔(紀念釋迦牟尼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開一朵蓮花);菩提塔(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正覺);四諦塔(紀念釋迦牟尼初轉四諦法輪);神變塔(紀念釋迦牟尼降伏外道時的種種奇蹟);降凡塔(紀念釋迦牟尼從天堂返回人間);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勸息諸比丘的爭端);勝利塔(紀念釋迦牟尼戰勝一切魔鬼);涅槃塔(紀念釋迦牟尼入涅槃,不生不滅)。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如來寶塔

塔爾寺依山傍塬,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沿路前行,可見寺內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弘。總體建築形式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簷歇山式與藏族簷下巧砌鞭麻牆、中鑲時輪金剛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造就了舉世無雙的漢藏藝術相融合的建築群。

漫行於寺宇間,輕襲著僧人自在樂活的步跡,聆聽著經堂裡的梵音妙語,仰望著諸佛的善顏金身,你會放下執念;放下苦惱;放下爭端。我一直認為陽光其實就是佛光,它照耀著世上的每一個生靈。所以不必擔心黑暗的來臨,無論你經歷著怎樣的寒冷,它都將會溫暖著你。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專業佛教知識。

院裡有一座典型的二層藏式建築,跨過佛的肩膀進入其中方知別有洞天。此殿為塔爾寺的大經堂,為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座誦經。不說其近兩千平凡米的建築面積,但是殿內的一百六十八根柱子就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經堂內的陳設十分吸引我,選材與色彩都非常考究,飾有五色的幡幃和各式的天花藻井令人駐足;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更是引人入勝,其中已成“絕版”的十八羅漢更是令人惋惜這門塔爾寺獨有,如今卻幾近失傳的藝術。梁簷上所繪為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造型生動、畫法細膩,由龍鳳彩雲藏毯包裹著的大柱更顯威嚴氣勢,整個經堂在千餘盞酥油燈的映襯下顯得五彩繽紛,富麗堂皇。而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製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賦予了原本單調的草泥平頂一個絢爛多彩的風貌。整個殿堂就猶如一個藝術的寶庫,置身於此流連於佛法的真諦,忘返於殿宇的華麗。

塔爾寺有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塔爾寺酥油花

酥油花:不需點燃的福德。起初,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等等,而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由此,酥油花便有了最初的起源。塔爾寺的酥油花相傳為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於佛前。此後,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每年都將由“上花院”和“下花院”兩個專門製作酥油花的機構負責完成。其規模的巨大、人物造型的細緻、故事情節的豐富都是空前絕後的。遵從佛教壁畫中"異時同地"的表現手法,在一個有限的時空內表述著不同的故事。整體色彩豔麗非凡、結構完整、內容豐富,著實是一門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作為禮佛、敬佛的的法器,它不需點燃也可獲得如酥油燈般的福德。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塔爾寺壁畫

壁畫:印在牆上的佛法。

壁畫為我國宗教傳統藝術之一,塔爾寺的壁畫則是我國佛教繪畫藝術的寶庫之一。於寺內的殿堂、瞻廊、迴廊、前廊等處繪有不同內容不同大小的壁畫近千餘幅。其內容和人物大都取材於佛經故事和密宗經典,與漢畫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塔爾寺的壁畫之所以被稱為一絕是因其顏料採用石制礦物染料,色澤絢麗,經久不變,人物性格以冷暖調區分。和善安詳者以暖色調色彩繪製,凶煞猙獰者以冷色調繪製。於壁畫前靜賞片刻,你會為其鮮明的神佛鬼魔性格所驚歎,你會為其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所驚歎,你會為其明豔絢麗的色彩所驚歎。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專業佛教知識。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塔爾寺堆繡

堆繡:堆積在綢緞上的浮雕

堆繡本屬唐卡的一種,因其將綢緞布料事前剪裁成所需的大小佛像及周圍點綴的圖案,然後再用羊毛或棉花之類填充起來,再利用粘貼、堆砌的手法繡於幔布之上,形成了具有色彩紛呈、栩栩如生、立體浮雕等視覺感受的獨特唐卡。也正因為它獨特的手工藝,使得堆繡成為了塔爾寺絕無僅有的“三絕”之一。懸掛於大經堂中的“十八羅漢”最具代表性,只是這門技藝如今已近乎失傳,實在令人心痛惋惜。

心懷敬仰,帶著一份虔誠、一份夙願,離開了塔爾寺。走過寺廟千千萬,唯獨對塔爾寺情有獨鍾,沒有徵兆、沒有原由,只覺它的名字烙刻在了心裡,而我願不遠萬里與之親近,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緣吧。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探尋宗喀巴誕生地——十萬獅子吼佛的彌勒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