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 緣 起


說法49年後,佛陀即將入滅。在涅槃前三個月,他來到忉利天宮,只為圓滿三事:


一是為母說法,以報養育之恩;

二是慰別天眾,對諸天四十九年護法致深謝意;

三是囑咐地藏,在自己滅度後、彌勒下生前,盡力度化眾生。


佛弟子將此記錄、集結成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 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

○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聽說佛陀準備在忉利天講法三月,十方諸佛、大菩薩、無量億天龍鬼神都來到了忉利天。看著人數空前的聽眾,佛陀問文殊菩薩: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佛陀說這些數不盡的聽眾都是地藏菩薩已經度化和將要度化的對象。


“地藏菩薩什麼來頭?他有什麼修行秘訣?為何他身為菩薩卻能教化諸佛菩薩?”看著現場困惑的眾生,文殊菩薩代為提問。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佛陀於是開示道,我成佛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地藏菩薩成就等覺果位(下一步即成佛)至今,不知經過多少千萬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遠、度眾廣大,這都是因為他累劫所發的大願。


隨後,佛陀講述了地藏菩薩身為大長者子以及婆羅門女時所發下的大願,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欲知故事詳情,請自行讀誦《地藏經》)。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 佛陀的殷切囑咐

○ 地藏菩薩的累劫重誓


說完發願因緣後,佛陀殷切囑咐地藏菩薩 :“眾生剛強難度,一直墮落惡道受苦。如今我把他們託付給你,你要讓他們學佛離苦得樂,將來遇彌勒佛授記。“


地藏菩薩聽後“涕淚哀戀”,他為佛陀將要涅槃而悲為六道眾生造業不改而悲為眾生剛強難化,縱使佛陀有心願度也熟視無睹而悲。他向佛陀鄭重承諾(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佛陀輕輕一笑:“你既然歷劫都重發深重大願,願廣度一切罪苦眾生,我又何須憂慮呢!”

併為大眾細說地藏菩薩身為國王和光目女時的發願因緣,此處我們簡單說說光目女的故事。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很久以前,光目女為了救度在惡道受苦的母親,依照羅漢開示的方法,並在累劫之中第四次發願“度盡受苦眾生,方證菩提”,最後成功救濟了母親。而《地藏經》也因此被稱為

佛門《孝經》。


如今,光目女成了地藏菩薩,為她開示的羅漢成了《法華經·普門品》中提問的無盡意菩薩,而光目女的母親成了《華嚴經》裡當機提問的解脫菩薩。


此處需要注意的是,地藏菩薩雖然發願廣度眾生,但“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佛法只作眾生得度的增上緣,得度與否,關鍵還要看我們自己是否能夠發心修行。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 地藏菩薩的救度方法


《地藏經》第一品中告訴我們前來聽法的大眾來自“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娑婆”有堪忍的意思,即眾生堪於忍受煩惱痛苦,不思出離,而諸佛菩薩堪忍辛勞,積極利樂眾生。


面對擅長忍受煩惱、不思出離的眾生,地藏菩薩又如何完成對他們的救度呢?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 地獄到底有多苦?


很多人認為人死如燈滅,生前所作的事都能在死後一筆勾銷,而地藏菩薩便否定了這種說法。


他為眾生例舉了種種為惡之後的報應,揭示了因果的運作規律,並指出造惡最終會墮入地獄受苦,而地獄又有多苦呢?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所有地獄堪稱“酷刑大全”:“拔舌、挖心、炮烙、油鍋、火燒、冰凍、糞尿”等等二十四小時無間斷,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


眾生因生貪瞋痴,造身語意業而入地獄,在知地獄“極苦”後自然嚮往佛土“極樂”,那又該如何修行,從而離苦得樂呢?


○ 利樂冥陽的辦法


地藏菩薩開示了種種方便法門,其中重點敘述了“唸佛”與“佈施”,而其效用可從最開始的“龍天護念、衣食豐足”到最後的“畢竟成佛”。(詳情可自行查閱《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至“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此處我們簡單說說其中最為大家熟悉的“超度”法門。地藏菩薩告訴大家如果

家屬在祭祀先祖的時候,宜用素食,切勿殺生。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因為先人本就造業受苦,就像有人餓了三天,揹著百斤貨物從遠方回家,此時如果有親友再讓他幫忙帶點東西,無疑是雪上加霜。

《地藏經》丨離苦得樂,利益冥陽的法門都在這部經書裡

■ 法會圓滿


法會至此圓滿,但大眾卻並未像從前那樣“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或“作禮而去”,相反,因為知道佛陀將入涅槃,所以戀戀不捨、再一次瞻仰禮拜佛陀。


此後,唯有各自努力、修行度眾,方不負佛陀四十九年教化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