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戲曲頭面指的是戲曲旦角頭上各種化妝飾物的總稱,說白了就是旦角演員頭上戴的妝和首飾,分為軟、硬兩種。軟頭面分為線簾、網子、發墊、髮簪、大發、水紗等六種。硬頭面分為點翠頭面、水鑽頭面、銀錠頭面三種。舊時這三種飾物都是用真的翠羽、鑽石和純銀製成,這些材質在燈光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輝,能夠達到很好的舞臺效果。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梅蘭芳的點翠頭面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花旦的水鑽頭面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秦香蓮銀錠頭面(李娟飾)

除銀錠頭面件數較少,水鑽頭面、點翠頭面各有五十件左右,其中包括:泡子、鬢簪、鬢蝠、泡條、串聯(三聯、四聯)、六角、大頂花、邊蝠、邊鳳、偏鳳、面花、壓鬢、後三條、包頭聯、豎梁、橫樑、後兜、太陽光、鳳挑、八寶、福壽字、耳挖子、耳墜、魚翅等單件。硬頭面可以全套使用或半套使用,也可以單件使用。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點翠頭面是其中最華美的一個,象徵著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在戲曲表演中只有身份高貴的貴族婦女類角色才能佩戴點翠頭面,比如《二進宮》中的李豔妃、《宇宙鋒》裡趙高的女兒趙豔容等。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寶釧,《綵樓配》綵球招贅時,她是戴著點翠鳳冠的丞相之女;《武家坡》寒窯相會時,她是戴銀泡穿青素褶子的貧家婦人;到了《大登殿》當上皇后,她才重新戴上了點翠鳳冠。

在傳統戲曲行業,擁有一整套定製的點翠頭面,是很多名角的正常配置。這是登臺的行頭,也是一個演員的臉面。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誰家窈窕住園樓,五馬千金照陌頭。羅裙玉佩當軒出,點翠施紅競春日。”早在唐代,詩人李嶠就已經在詩句中寫出點翠之美。在古代女子如雲的黑髮上,一隻點翠簪散發著皎月、湖色、深藏藍等不同色澤,光彩奪目,富於變化,如幽幽湖水上點點靈動的浮光魅影,襯托的仕女更是豔若桃李。

點翠作為一種中國古老的傳統金屬細工技法,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古已有之,且製作技藝十分複雜,需要先用金、銀、銅或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工藝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剪切後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要求貼得平整均勻不露底子,方算製成點翠首飾。點翠工藝在清末民初盛極一時,亦開始從宮廷流傳到民間。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延禧攻略》高貴妃

清末民初是點翠流行的巔峰時期,民間婦女無不以擁有點翠為榮,“壓鬢釵橫翠鳳頭”成為一時盛景。正是因為人們對點翠的痴迷,導致翠鳥一度瀕臨滅絕,如今,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出於生態保護的原則,如今人們多采用仿點翠工藝來重現那抹魅惑的藍色。

仿點翠一般常見有孔雀羽的,但孔雀羽的防水性較差,遇溼氣就會起翹脫落。於是工匠們逐漸轉向用綢子染色製成的北派點綢頭面取代。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另一種是民國時期比較常見的藍色進口粗紋紙,這種紙比較厚,也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作為替代品,因為翠羽難得,而且用紙張粘貼的難度要比粘羽毛簡單得多。然而紙張不易保存,這種工藝最終還是被淘汰。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現代一般用染色鵝毛代替翠鳥毛進行點翠工藝的仿製,將鵝毛根據需要染成深淺不一的藍,通過巧手裝飾,最終做出的成品幾可亂真。

戲曲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如今,出於對生態多樣性的保護,點翠幾乎已經不再生產,仿點翠既能重現古老神秘的點翠魅力,又有利於傳承點翠工藝,重新凝聚起中國傳統技藝的文化精粹和魂魄。

本文來源網絡,未核實到出處。

聲明:戲緣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分享傳播戲曲好內容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