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寶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曾榮獲“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7歲學戲,10歲登臺,殷寶忠初踏藝壇就嶄露頭角,被譽為“文林四傑”之一。後來,他又拜在譚富英先生門下,成為京劇譚派藝術傳經佈道山東第一人。同時,他執行排演的樣板戲《奇襲白虎團》和《紅雲崗》傳遍大江南北,豐富發展了京劇表演技藝。

  今年7月12日晚,曾榮獲“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的京劇譚派藝術家殷寶忠先生在濟南逝世。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的女兒殷菊莉、殷雲回憶說,“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父親殷寶忠不僅會演,還會編、會導,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京劇‘老生’。”

功成名就拜入“譚門”

  1924年,殷寶忠出生於北京,他的哥哥“小奎官”殷永厚是個多才多藝、生旦淨醜、文武齊備的全才演員,殷寶忠受哥哥薰陶,七歲入“文林社”坐科。

  殷寶忠兒時練戲勤奮,冬天天不亮就到太平湖喊嗓子。生活上雖然十分艱苦,但殷寶忠先生還是一有機會就去看名角演出,暗暗揣摩學習。大女兒殷菊莉回憶說,“雖然父親只有小學文化,但腦子靈活,善於鑽研。他曾經為了生計,演過一段時間的‘連臺本戲’。”

  連臺本戲是一種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父親白天演戲,晚上就編劇本,這樣邊演邊寫,靈感不斷。”殷菊莉說,父親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但非常注重戲劇知識的學習。

  1948年,在東北演出的殷寶忠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京劇團,後參加解放軍。1951年,殷寶忠與妻子焦君萍隨志願軍京劇團來到朝鮮,一待就是8年。

  殷寶忠在回憶文章中說,戰地條件艱苦,有的山洞缺水,卸妝時大家共用一頭盔水,青衣洗完花臉洗,洗到最後頭盔裡的水稠如粥糊。最危險的是出發演戲,頭頂上經常有敵機在盤旋。在這樣的條件下,殷寶忠絲毫沒有退縮,為志願軍獻上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演出。

  回國後,殷寶忠拜在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富英門下。“當時父親在老生行當已有相當名氣,但他對譚派藝術嚮往已久。”殷菊莉說,有一次,父親跟譚富英同在上海演出,他一有時間就跑去看譚富英的演出。“師從譚富英先生後,他一到週末就去北京找先生請教,譚富英先生也對他關愛有加,親自操琴教唱,將譚派的看家本領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

  1962年,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來濟南演出。由於譚富英曾與尚小云合作多年,殷寶忠就專程赴北京向老師請教,把尚小云可能上演的劇目從頭到尾捋了一遍,演出最終大獲成功。有一次演完《紅鬃烈馬》,尚小云高興地對殷寶忠說:“幾十年前,我和你老師經常上演《紅鬃烈馬》,今天你演的有些地方和你老師很相似。”

戲不離技 技不離戲

  1958年,殷寶忠進入省京劇團工作。在此期間,他除了擔任主要演員外,還擔任了導演、副團長等職,參加改編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紅雲崗》等。

  在1964年全國現代戲觀摩大會上,《奇襲白虎團》最終一炮打響。“怎麼用京劇表現現代題材?我們都不知道,這在當時是一個新課題。”殷寶忠回憶文章說,當時幾個人只能比照英雄的真實事蹟,把一段段往事變成一場場戲。

  1984年,殷寶忠正式調任山東省戲曲學校當校長。在藝術方面,他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在教學方面,他剛到戲校就著手整頓教學秩序,最終扭轉了不良的風氣。

  戲校招生是一個重要而棘手的工作,尤其是部分教職工子女參加報考,給招生工作帶來很大壓力。為了公平公正地選拔戲曲人才,殷寶忠下出了一步巧棋:在外地的最後一個招生點確定最終錄取名單,並且就地解散招生組,這樣就保證了招生工作不受外界干擾。

  殷寶忠在工作上堅持原則,更通過言傳身教感染著身邊的人。一位戲校的老同事回憶說:“我當時遇到了一些挫折,殷老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並告訴我不要總是因為過去的事耿耿於懷,除掉了我心裡很多消極的因素。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些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在負責行政工作的同時,殷寶忠仍堅持親臨教室執教,主張“戲不離技、技不離戲”,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演出實踐的機會。在他的努力下,戲校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其中有不少人獲得了“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可謂是桃李豐碩。


殷寶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曾榮獲“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圖文無關

這個老爺子“不一樣”

  無論是在京劇院還是在戲校,不管是同事學生還是鄰里朋友,只要一提起殷寶忠先生,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都說同行是冤家,但殷寶忠不一樣,最好的朋友都是‘老生’行的。”殷寶忠的弟子劉建傑表示,平時哪個同事遇到了困難,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

  這些年來,殷寶忠指導過的學生數不勝數。但不論是不是自己的學生,只要來跟他請教,殷寶忠就認真地指導,從不藏私。就是在病重的時候,他也一直堅持給人講戲。有一次,他的學生、濰坊京劇團團長王長生邀請殷寶忠排一齣戲,當地文化部門專門送來一筆錢當作酬勞,殷寶忠說什麼也不要,“老師給學生說戲是天經地義的,怎麼能要錢呢?”殷菊莉動情地說:“我爸這輩子其實就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他這點‘東西’,別人拿走的越多越好。”

  對於京劇發展,殷寶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小女兒殷雲回憶說,“父親在給學生指導時,曾經講過這樣一個事例。舊時京城有位戲人模仿譚鑫培惟妙惟肖,他灌製的唱片拿給譚鑫培聽,譚本人都分辨不出來,但這位戲人連個名字也沒留下來。沒有創新,京劇就沒有出路。”

  殷寶忠一輩子寬以待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殷寶忠一直住在醫院。有一次,他想回家住幾天,考慮到病房緊張,女兒想保留房間,可殷寶忠說什麼也要退掉,因為這是“國家的錢”,不能浪費。老人去世的時候,一直照顧他的護士落了淚:“這個老爺子跟別人不一樣,不疼到萬分就不麻煩別人。”

  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生活中,殷寶忠都以自己的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寬厚的胸懷影響、鼓勵著周圍的人。而諸葛亮、楊繼業、薛平貴、藺相如等幾十個生動的老生形象,也帶給無數觀眾獨特的藝術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