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地下排水管網體檢,“開膛破肚”變“微創手術”

地下排水管線堵塞,不僅影響居民生活,修起來更是費事費力。記者從通州區供排水事務中心獲悉,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排水管網正在接受全面“體檢”,一旦發現“病症”,就會採用非開挖方式對管線實施“微創手術”,避免“開膛破肚”影響周邊交通和環境。截至目前已用非開挖技術完成1.072公里、152處破損的修復。

幾天前,副中心的中山大街300多米地下排水管網的修復工作正式完成,由於採用非開挖的技術,施工人員只在道路兩頭設置了兩個小範圍的工作井,施工週期也只用了短短7天,周邊很多居民甚至都沒留意到這條路的地下排水管線實施了修復。

副中心地下排水管网体检,“开膛破肚”变“微创手术”

中山大街地處通州老城區,地下排水管線“年齡”超過30歲,自通州區水務部門啟動地下管網“健康”普查以來,對這樣的老舊管網都需要進行摸排和檢測。經過檢測,中山大街地下的排水管線存在不同程度“病害”。“有的地方腐蝕了,有的地方破損了,已經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萬一在路面上走個大車,管線破損滲漏或者塌方事故很有可能發生。”通州區供排水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周賽告訴記者。

挖溝換管,這是地下管網最常見的維修方式,但帶來的後果就是挖掘機轟隆隆地響,粉塵四處飛揚,交通需要採取斷路措施,周邊居民出行受到影響。對於中山大街來說,這條路並不寬,是個雙向單車道路段,周邊不僅有密集的居民區,還有兩所小學,如果在上下班和上學放學時段“開膛破肚”施工,都會對周邊的居民和學生造成影響。因此,通州區供排水事務中心採用了非開挖技術來實施加固。

副中心地下排水管网体检,“开膛破肚”变“微创手术”

“我們會先給管線做一個‘胃鏡’。”周賽介紹,首先施工人員會將閉路電視檢測系統放到管線內進行檢查,電腦屏幕上會同步傳輸管線內部的情況,破損、脫節、腐蝕等問題一目瞭然。然後,施工人員會採用目前較為先進的一種非開挖技術“原位熱塑成型法”,在原管線內部鋪設新管線,相當於給管線做了一個“微創手術”。新管線是一種特殊材質管線,經過加熱先進行軟化,被牽引入原有管線內部之後,通過加熱加壓,讓新管線與原管緊密貼合,然後再迅速冷卻,新管線就會定型。“雖然管徑變小了,但是管線內壁光滑度提高了,流量反倒可以提升33%。”周賽說。

副中心地下排水管网体检,“开膛破肚”变“微创手术”

應用在中山大街的這項技術目前在副中心的其他地下管網“手術”當中也在應用。截至目前,通州區供排水事務中心通過自查或委託第三方檢測,已完成173.97公里的管網檢測,發現問題管線1.072公里、局部破裂、錯口等結構問題152處,全部採用非開挖技術修復完成。明年,通州區供排水事務中心將繼續對副中心的地下排水管網進行排查,明年計劃繼續檢測100公里,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修復。

通州區供排水事務中心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