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洞见 |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文化善治必然显现于对每一个人的文化自主表达权利的尊重。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激励全社会迸发出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形成百花争艳的文化繁荣格局,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现于文化兴盛。

原文 :《文化善治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大厦》

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范玉刚

图片 |网络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指出,新中国70年的发展实践形成了“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理论和实践一再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它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化舞台上高视阔步的航向标。坚定的制度自信源自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润泽、价值支撑与强有力的拱卫,并以文化的繁荣兴盛表征着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之强”,显现于文化善治铸就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大厦,从而使中华民族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做更多的贡献。

洞见 |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社会善治的“轴心同构”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这种成功离不开新中国70年发展对制度的艰辛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文化的支撑和价值的润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入“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坚定的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着清晰的目标指向,那就是带领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更多贡献。文化是制度之母、法治之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世界文明格局的变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在国际竞争中彰显了巨大的制度优势,这种制度自信源自社会主义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为中华文化价值所润泽,并接续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根脉。

习近平

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有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价值润泽,一定会愈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越发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得深厚的文化支撑。

洞见 |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的“互为表里”,新一轮全球化的显著体征是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结构的动力机制,文化及其价值传播成为全球化运动的新引擎新动能。随着信息文明时代国际权力体的结构性变化,文化越来越参与到权力体的建构中,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文化价值传播制高点,既是世界舆论制高点,又是国际话语权的枢纽点,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跃升的世界文化秩序基础,还牢牢掌握了全球治理的“文明之钥”。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崛起,它必将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彰显出巨大的制度优势,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格局,必然要求中华文化发展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书的能力,进而在全球化舞台上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力量。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大厦,需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精神大厦的耸立需要迸发文化创造力,需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完善并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在文化善治的导向下,社会主义文艺一定是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的人民的文艺。

洞见 |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文化是丰富“伟大精神”的重要支撑力量。实践表明,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联,新时代的文艺要书写时代精神、高扬民族精神,才能激励中华民族向着复兴的境界迈进。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需要在文明的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使文艺发展与人的尊严和民族复兴紧密关联。

今天,更要强调文艺的文化功能、文明价值,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在精神上实现伟大的一个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艺是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价值共享的沟通互动力量,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文艺的“中国方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助力中华文化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高势能文化,将引领中国发展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在人类文明跃升中中华文化将成为人类文明秩序重构的主导力量之一。人类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世界大国崛起的最后一役,往往是文化之争、文化价值竞争,文化的高位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世界影响力的重要表征。因此,《决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洞见 |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以文化善治构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格局

当今时代,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博弈越来越显现为文化精品之争,其背后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国家文化整体实力的竞争。这使得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以文化善治构筑文化繁荣发展格局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拱卫国家政权、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它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类道义价值,对世界上广泛爱好和平、追求共同富裕的人民有着强大的感召力。文化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源自文化的人民性。新时代的文艺要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英雄,人类的文明,万古江河,川流不息,哪一代都有自己的旷世英雄,其业绩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赢得了荣光。人民是文化发展进步的主体,人民是文艺的“剧中人”、鉴赏家和评判者,一个

国家的文化繁荣显现于对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和落实,显现于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追求,显现于民族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决定》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洞见 |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迈入“中国之治”新境界

文化善治必然显现于对每一个人的文化自主表达权利的尊重。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激励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迸发出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形成百花争艳的文化繁荣格局,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现于文化兴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族最大共识,成为每一个人的日常践履,才能把文化价值的强大感召力焕发出来。以文化善治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大厦,才能夯实中国迈入“强起来”的精神根基,从而更好地在全球化舞台上展示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形象”,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文明互鉴(文明通约与共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价值的包容性、多维性助力中华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在人类文明跃升中增强中华文明的话语权。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5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www.shekebao

.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