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年輕時的侯寶林

相聲大師侯寶林對天津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曾說過:“我常提到天津:有時說我是天津人;有時說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還有時說我這個演員是天津人培養起來的。”在天津出生、長大的郭德綱,成為侯門傳人,也可以說是一種緣分。

侯寶林不知自己的父母是誰,3歲時,他被賣到北京侯家。侯寶林12歲開始唱京戲,16歲偶然小試說了相聲。1940年端午節,23歲的侯寶林和郭啟儒到天津演出。他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演員,從北京西單商場的相聲場子,來到天津南市燕樂戲院,從地攤升到舞臺,藝術開始起步。

當時天津法租界小梨園是上演曲藝的“頭號園子”,資格老,座多,觀眾水平高,不好的演員站不住。租界以外的“中國地”,南市燕樂戲院是排在第一位的。侯寶林邊演邊學,有時也到三不管、鳥市演出,三不管有連興茶社,鳥市有聲遠茶社,都是相聲場子。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年輕時的侯寶林

天津人愛聽曲藝,愛的程度超過了許多從事曲藝工作的人,天津的曲藝觀眾是最懂行的,曲藝界如果誰在天津站不住腳,人家就會說你這個演員不行。天津的相聲在表演上、臺詞上都比北京活躍,張壽臣、馬三立、戴少甫等都善於整理、創新,侯寶林還借鑑了劉奎珍、武奎海、閻笑儒、高桂清、馬桂元等人的藝術,吸收了各家之長。

比較起來,北京的相聲顯得保守,同樣一段相聲,天津演起來就比北京演得活。比如《三棒鼓》這個段子算雜學唱,幾個片斷組成一段相聲,天津演員把這段相聲很巧妙地串起來,要學評戲就都是評戲,學大鼓就都是大鼓,學梆子都是梆子。侯寶林在這個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整理。

那時候天津相聲的名演員有五檔相聲——張壽臣、常寶坤、戴少甫、馬三立,此外就是侯寶林。侯寶林自己也承認,當時在這五檔相聲中,他們相對較弱,能在天津站住腳,主要靠三段相聲:《戲劇雜談》《賣布頭》《改行》。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侯寶林一家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侯寶林唱片

在天津,侯寶林有幾個內行的觀眾朋友,下了臺沒事,就在一起打檯球,吃飯,聊天,還有觀眾到後臺串門,告訴侯寶林過去哪個名家怎麼演,哪個段子好。

從1940年來天津,到1945年6月離開,侯寶林在天津生活了五年。這五年,侯寶林邊演邊學,邊學邊改,從開場第六,一直成長到“大軸”。曲藝界過去有規矩:一臺十四個節目,一定要京韻大鼓當大軸,過去李德鍚(萬人迷)、張壽臣也演過大軸,是短期的,非正式的,1945年以後,從侯寶林這兒改了規矩,相聲演員可以當大軸。所以侯寶林堪稱一代宗師。

50年代以後,侯寶林幾乎每年都到天津,有時是演出,有時是來看朋友。1976年唐山、天津地震後,侯寶林心裡很不安,趕緊給天津曲藝界的朋友去信。他們回信說不要緊,侯寶林這才放心。80年代侯寶林去香港演出,觀眾中有天津人,見了侯寶林格外親切。一位在美國僑居50年、80多歲的老天津人,專程到香港看侯寶林說相聲,他操著純正的天津話對侯寶林說:“這是真正的藝術!”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侯寶林與師勝傑

從1979年下半年起,侯寶林的主要精力開始放在案頭工作上,他感到有比登臺表演更重大的任務——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規律,繼承和發展相聲。他邊寫邊學,邊學邊寫,和南開等大學的三位講師合作,八個月寫了五、六十萬字的資料,寫完了第一部書《相聲溯源》,隨後寫了《曲藝概論》。

1980年,63歲的侯寶林接受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的聘書。侯寶林說:“像我這樣一個解放前的街頭藝人,現在竟被聘為大學教授,真是件新事。今後要到北大開課,我的學習任務就更重了。”他在北大講的第一課,內容是“相聲藝術的發展歷史和我個人的成長道路”。聽課的是來北大學習的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委員會暑期漢語短訓班的美國朋友們。

侯寶林談道:“相聲觀眾說,有的相聲百聽不厭,而百聽不厭的相聲,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有的演員很有名氣。但並不是所有出名的演員都是好演員,有的人充其量只能是個匠。一個好的演員,要把心交給觀眾;要使你的演出讓觀眾接受、感動、產生共鳴。這就要不斷學習,反覆實踐。”

侯門相聲創始人侯寶林,曾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後來成為北大教授

華君武漫畫侯寶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