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在建昌縣城西南方向的喇嘛洞鎮西湯泉子村南頭,有一眼春夏秋冬成年累月往外流水的“扳倒井”。


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小編是喇嘛洞鎮的人,1992年至1995年在喇嘛洞鎮上的縣三高中學習,據湯泉子村的同學講,該井內壁也是由古代人用石頭砌成,井口不是垂直的,成傾斜狀,大約與地面成40多度角,但是是內壁砌的石頭完好,井水如泉水一樣自然流出。至於井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傾斜的,沒有人知道,只是在當地民間流傳著唐王徵東路過這裡,兵馬飢渴難耐的時候利用此井飲水的傳說。有好奇的同學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就跑去看了個究竟,很遺憾我沒有一睹為快!


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上學時期,建昌三高中原來的教室


扳倒井成傾斜狀,而且井內壁還是古代用石頭碼砌而成,完好無損,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奇蹟。有史以來,當地並沒有記載發生過大型地震等破壞性地質災害,地殼運動造成的可能性不大。似乎除了唐王徵東留下這個金口玉言沒有了更好的解釋。


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下面是當地關於扳倒井的民間傳說:

相傳,早年唐王出征時路過這裡,正值五荒六月,天特別特別熱,毒花花的太陽烤得地直冒煙,再加上兵馬長時間的奔跑,將士個個口乾舌燥,身軟如泥,走到這兒再也邁不開步了。沒辦法,唐王只得傳下口諭,命令三軍將士停下休息,順便找點水解解渴,可派出的人相繼空手而歸。唐王望著因缺水而躺在草地上的兵馬,不禁仰天長嘆:“天絕我也!”  

 就在這時,一個派出去遛馬的小馬倌兒連跑帶顛兒地來到唐王跟前,跪倒:“啟奏我主萬歲,前邊的荒草甸子上有一眼井。”將士聽說後,也顧不得身困體乏了,紛紛朝小馬倌指的地方跑去。可到了井前一看,又全都傻了,這眼井特別深,深不見底,而井筒卻僅有水桶般粗細,夠又夠不著,提又沒傢伙。官兵把所有的衣帶繩子結起來,還是夠不到底,見此,文武百官叫苦不迭。   

唐王策馬來到這裡,對著又深又黑的井望了幾眼,說:“眾家愛卿,這有何難,把它扳倒了不就行了嗎?”  

 聽了唐王的話,諸位大臣你瞅瞅我,我看看你,誰也沒吱聲,可心裡在想:“別是聖上渴昏了吧?這井又不是樹,豈能扳倒?”  


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還是那個小馬倌兒,上前跪倒在唐王跟前說:“聖上剛才說把井扳倒,這對平民百姓來說實在是件難事,因為井體深深地埋在地裡,誰能扳得動呢?除非,除非是萬歲爺您也許能行。”唐王問道:“朕為什麼能行?”“因為您是萬人之上的一國之君,是金口玉言啊!您要是扳或許能扳倒了。”  

 唐王聽罷,並沒辨出是揶揄之言,哈哈大笑,說:“好,就依你之見。眾家愛卿,往後閃閃,看朕扳來!”說完,他跳下馬來,脫袍解帶,雙手把定井幫子,一較勁兒,“嘿” 的一聲,就見天旋地轉,飛沙走石。昏暗中,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待文武百官睜眼再看時,這眼深不可測的井,真的扳倒了!一股清涼的泉水,從裡邊嘩嘩淌出,轉眼間匯成了一片,三軍將士喝了個痛快!


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從此,這個“扳倒井”的故事就在當地流傳開來。而“扳倒井”裡淌出的泉水,也被人們叫做“唐泉子”。據說喇嘛洞,“湯泉子”村的名就是這麼得來的,但由於歷史的久遠人們才把“唐泉子”的“唐”字誤寫成了“湯”字了。

目前,此民間傳說已無從考證,或許只說明瞭唐王徵東時大軍沿遼西故道開進時經過此地。現在建昌縣城區和喇嘛洞鎮都處於遼西故道之上,遼西故道要早於遼西走廊,遼、金以前東北與關內的交流多走遼西故道。根據此傳說,還有一種可能,“扳倒井”或許是當時唐朝大軍為了方便取水特意修建的。

建昌“扳倒井”是傾斜的,井水沿著井口自動流出

青龍、喇嘛洞、新開嶺沿線遼西故道

我是“本溪大風”,有意探討一下唐王和薛禮徵東的遼東路線,歡迎廣大網友提供有關薛禮徵東的傳說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