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鼻咽癌的剋星"

鼻咽癌是中國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發病率高居全球第一,其中,廣東省高發區的發病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倍,因此也被稱為"廣東癌"。


在攻克鼻咽癌的征途上,有一位鶴髮老人戰功赫赫,他就是被譽為"鼻咽癌剋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生理學家——姚開泰。


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

姚開泰


醫者仁心,投身病理學


幼年的姚開泰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49年,姚開泰高中畢業,在報考大學時,母親希望他能學醫、開診所。姚開泰報考了四所名校,全部被錄取。考慮到母親身體不好,需要就近照顧,他選擇了上海醫學院。

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

姚開泰在南方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實驗室


1952年,21歲的姚開泰被派往華西醫院實習。在那裡,他接觸到了一些癌症病人,看到他們渴望求助卻又無助的樣子,姚開泰深感於自己所學的侷限性,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


1953年,姚開泰被學校選送到中山醫學院病理師資班進修,在這裡,他確定了自己一生的事業方向——病理學。


"我選擇了病理學。這是研究發病機理的科學,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很有意義。"


1954年,姚開泰大學畢業,在填寫分配的志願時,他寫了中國科學院、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希望能把疾病病因、發病機理了解清楚。


鼻咽癌被稱為"中國人的癌症",多發於中國南方,特別是兩廣、湖南、福建、臺灣等地。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發現往往是晚期。


上世紀70年代,姚開泰在腫瘤學專家潘世宬教授指導下,開展用二亞硝基哌嗪誘癌實驗,成功地誘發了大白鼠鼻咽癌。該實驗模型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

姚開泰


大白鼠鼻咽癌實驗模型的成功使姚開泰受到了鼓舞。他仔細分析了動物模型及其實驗結果與人鼻咽癌的差異,發現動物實驗結果與人類鼻咽癌的發病不一樣。那麼,怎樣才能證實這些化合物與人鼻咽癌有關呢?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姚開泰腦海裡醞釀:利用人胚鼻咽上皮細胞體外培養,進行誘癌實驗。但當時不僅難以找到合適的細胞,而且實驗室也不具備培養細胞的設備與條件。


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

姚開泰


沒有要進行研究的細胞,他就帶領同事們收取人工流產後的胚胎;沒有培養設備,他與儀修室一起設計、自制二氧化碳細胞培養箱。經過4年的反覆實驗,1980年,他們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胚鼻咽上皮原代培養技術。


有了培養技術,他指導學生進一步研究了化學因素、EB病毒(Epstein-Barr病毒,是最早被鑑定的人類腫瘤病毒,EB病毒與包括鼻咽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相關。)在人胚鼻咽上皮癌變中的作用,成功地用二亞硝基哌嗪誘發了正常人鼻咽上皮細胞的癌變過程,證實了化學物質可以導致人類鼻咽癌,從而刷新了世界醫學領域裡的一項記錄。


遠赴重洋,找到致癌基因的新突破


1983年11月,姚開泰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大西洋彼岸的馬里蘭州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病毒癌變實驗室進修,這裡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癌基因假說的地方。


在這裡,姚開泰爭分奪秒地學習、實踐,從國內帶去的中國人鼻咽癌細胞株建立的基因文庫中分離出了促瘤基因,為基因參與癌變的設想找到了實驗依據。一年後,他帶著小型儀器、細胞培養皿、冷藏試劑及大量最新國外文獻回到國內,著手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從分子水平研究癌變的奧秘。至此,姚開泰對鼻咽癌的研究已從整體水平、細胞水平、染色體水平逐漸深入到了DNA分子水平。

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

姚開泰指導學生


1985年,姚開泰申請了國家"七五"重點攻關課題:"惡性腫瘤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在他的帶領下,他和他的團隊對鼻咽癌基因組中的生物物理性狀在人群中的多態性、染色體定位、表達、活性,及其在人類鼻咽癌癌變過程中的作用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同時,他以小鼠的促瘤基因作探針,與人體淋巴細胞的染色體作原位分子雜交,發現了人的染色體上也有促瘤基因的同源序列,並初步將其定位於6號染色體長臂。這一成果為進一步研究促瘤基因在人類惡性腫瘤中的廣泛存在,提供了新的實驗證據,並且為分離人促瘤基因打下了基礎。


1986年,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微生物學家、免疫系主任GLASER教授,在目睹了姚開泰腫瘤研究室的工作情況後,連聲稱讚:"了不起,在有限的條件下能夠作出如此出色的成績,真是了不起!"


他當即要求與姚開泰合作研究EB病毒與癌的關係。一年以後,作為這種國際科研合作的結晶,一株EB病毒陽性的細胞株問世了,並被命名為HONE1(湖南俄亥俄州鼻咽癌上皮細胞株1號)。此後,他們對這種細胞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為研究鼻咽癌與EB病毒的關係找到了突破口。


征服癌症,任重而道遠


1989年,湖南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誕生,姚開泰任所長。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所在的學科-——病理生理學科成為國家教委的重點學科,他是這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1992年,姚開泰決定重點研究EB病毒的潛伏蛋白基因。他帶領團隊,證明了人類第七號染色體長臂末端有一等位基因與鼻咽癌的易感性密切相關,找到了鼻咽癌易感性的遺傳物質基礎。


白首不改抗癌志,他被譽為


1999年,姚開泰著手"轉基因動物模型"研究,儘管這是個難啃的"硬骨頭",但很有意義,因為這意味著針對鼻咽癌的實際工作已進入到了第4代遺傳技術——轉基因動物水平的研究。


2000年6月,姚開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第八屆EB病毒與腫瘤國際學術大會時,腫瘤專家Geoge Klein十分認可姚開泰的工作。他認為,近年來全世界在鼻咽癌方面的進展緩慢,缺乏動物模型是主要原因之一。


辛勤的勞動,也帶來了喜人的收穫。姚開泰曾先後三次登上了國際學術講壇,深得各國學者的讚賞。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協第三次代表大會;1987年被授予"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部學部委員(後學部委員改稱為院士)……接踵而至的榮譽,並未使姚開泰沉醉。他說:"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荊棘叢生,人類還有一段相當艱鉅的路要走。"


2019年,88歲高齡的姚開泰已經是中科院資深院士,可是他說:"我還得創造條件,爭取多做些工作,並且要做得更好些。"


1. 《姚開泰院士簡介》,中國科學院官網

2. 《院士姚開泰:六十載投身科研 為研究不捨老去》,廣州日報 2017.05

3. 《三陽開泰展新篇 妙手仁心寫人生——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腫瘤病理生理學家姚開泰》, 《科學中國人》,2007

4. 《人師風範 學苑奇葩——記姚開泰院士》,《 南方醫學教育 》,2006

5. 《踏遍青山人未老——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姚開泰教授》,《科學中國人》,1998

6. 《揭開鼻咽癌之謎──記湖南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姚開泰》, 《 湘潮 》 , 1997

7. 《瞄準"頭號殺手"——姚開泰院士的腫瘤學研究》, 《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