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安化大福鎮務實打好脫貧攻堅戰

益陽安化大福鎮在安化東南部,與寧鄉溈山接壤,鎮域面積325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個典型的山區鄉鎮。2014年,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776戶19582人,是安化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通過持續脫貧攻堅,到2018年底,全鎮累計脫貧4346戶17899人,1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1.48%。今年以來,該鎮進一步加力提速,鞏固和發展脫貧攻堅成果,年內完成新增脫貧171戶57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89%的目標。

幫助和帶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大福鎮堅持以產業發展為載體,立足實情,分類施策,組織和發動貧困人口將土地向資本轉變、將資源向產業轉化、將勞動向市場轉移,著力提升勞動者創新創業能力,全面開發各類市場要素的沉潛價值,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持續的戰役

破解貧困難題,須找準導致貧困的成因,才能因病施策,對症下藥。發動脫貧攻堅戰之初,大福鎮對域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作了全面和深入的調查,仔細甄別和分析不同類型的“病灶”和“病因”:有因病因殘因學因災造成的貧困,有缺技術缺土地缺勞力缺資金造成的貧困,還有因交通條件落後生存環境惡劣造成的貧困。顯然,天災人禍和要素制約是貧困人口難以走出低收入不良循環的根源。

對此,大福鎮黨委政府在努力調動自有資源的同時,積極對接國家扶貧政策,加強對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和救助,並激勵貧困主體充分發揮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在逐步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著力加強交通、飲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易地搬遷、生態補償、就業培訓等工作。2016年至2017年,該鎮著力推進了產業扶持帶動一批、技能培訓就業一批、易地搬遷安置一批、完善政策兜底一批、救濟救助幫扶一批、生態修復補償一批等“六個一批”項目,以及交通建設、水利建設、電網建設、廣電設施建設、網絡通信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六大建設”工程。2018年深入實施了特色產業富民行動、勞務就業造血行動、教育助學扶志行動、醫療健康關愛行動、住房保障安居行動、兜底保障救助行動、基礎建設提升行動、生態補償惠民行動、集體經濟鞏固行動、基本公共服務達標行動等“十大脫貧攻堅行動”。2019年全面展開了產業就業增收提升工程、“三保障”提升工程、雙基建設提升工程、內生動力提升工程、群眾滿意度提升工程、幹部攻堅能力提升工程、風險防控提升工程等“七大鞏固提升工程”。

幾年來,脫貧攻堅戰線不斷突破和擴大,持續向縱深推進。到2018年底,全鎮共有1.1萬多人次享受教育資助;有10萬人次享受醫療健康救助;有6300多人次實現社會兜底救助;有1584戶4666人享受危房改造政策補助;有1275戶貧困戶享受扶貧小額信貸。表現在脫貧成果上,有1.7909萬人通過產業扶貧項目帶動實現產業增收脫貧,到戶小產業獎扶項目實現了全覆蓋;有1765人次通過培訓就業實現就業增收脫貧;有322戶1268人通過易地搬遷實現搬遷脫貧;有133戶511人通過生態補償實現脫貧。

強勁的戰車

基於經驗和現狀,大福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只有增強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創造財富的機會和能力,打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瓶頸,形成強大的自我造血功能,才有可能完成整體上的脫貧致富。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所在。

基於此,大福從自身基礎出發,充分利用豐富的山、水資源和自然出產,圍繞茶葉、藥材、水產等生態特色種養產業做好文章,發展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扶貧車間,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引導,激發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採取直接幫扶、股份合作幫扶、委託幫扶等模式,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鎮(村)+示範點+貧困戶”“扶貧車間+扶貧產品+貧困戶”“致富能人+貧困戶” 利益聯結機制。以特色產業為載體,有效聚合各類資源,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品牌,形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勁戰車。

2014年至2018年,全鎮共投入各類資金1996.35萬元,重點支持發展了安化黑茶、鄉村旅遊、中藥材、畜牧水產養殖、水果蔬菜等5個主導產業。這一過程中,大福突出抓好縣、鄉、戶3個層級的產業幫扶項目,實施縣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12個,鄉鎮項目12個,到戶小產業獎扶項目覆蓋所有全鎮已脫貧貧困戶。石門、梅溪、木孔等13個村實現縣級產業扶貧整村推進。

沂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初,以加工銷售大福各地的土特產聲譽鵲起,註冊有“沂溪六子”品牌——東山河魚子、新橋辣椒子、木孔幹筍子、大福香乾子、大榮河魚子、長塘鹽菜子。公司年產值180萬元,安排貧困戶務工人數30人,務工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加7200元。去年,企業又在易地搬遷安置點新建2個扶貧車間,實施後續產業幫扶。

目前,大福已發展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多家,家庭農場近20家,每個村都成立了1家以上專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認定4家“扶貧車間”。這些,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築就了堅實和長遠的平臺。

同時,通過持續推進技能培訓、就業轉移、創業致富和創業農戶小額信貸等工作,充分把勞動資源化為市場資源,實現脫貧從被動幫扶向自主增收轉移。據統計,全鎮15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有近三分之一為貧困戶共同合作建立的。如:禾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田躍輝成立安化縣禾黃村種養專業合作社,2016年10月獲得小額信貸5萬元的支持,常年養殖土雞、水鴨3000多羽,年收益達25萬元。

堅韌的戰隊

近年來,大福鎮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一切工作圍繞脫貧攻堅、一切工作服從脫貧攻堅、一切工作服務脫貧攻堅”的理念,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上級的支持和幫助下,鎮村黨政幹部和廣大共產黨員、先進分子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灑下了奮鬥的汗水,收穫了喜人的果實。

脫貧攻堅,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大福鎮把最強最優、最具有奉獻精神的精銳集中在脫貧攻堅上,高標準、嚴要求出臺了一系列工作機制,堅持“一週一會商”“一月一主題”“一月一通報”,按節點、按要求解決問題,推進工作。

要確保脫貧攻堅全過程的真幹實幹,經得起檢驗,必須建立富有生長力的制度機制。大福鎮黨委政府狠抓責任落實和任務考核,對重要扶貧工作採取“插旗作戰”“定點爆破”的戰術,限時達標完成。“脫貧攻堅就是啃硬骨頭,在科學部署的前提下,任務完成與否、群眾是否滿意,只問結果,不問原因。”這是黨委書記盧映雲經常說的一句話。有的幹部駐在扶貧點上,半個月不回家。有的幹部因為工作太拼,一個月瘦下來10多斤……新橋村黨總支書記鄧毅華因其工作成績突出帶領群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全力協調政府完成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新橋集中安置點的建設、竣工、入住等任務,高質量完成貧困村出列驗收考核,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縣委組織部駐富民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譚瑞,紮實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推進全村產業扶貧實現全覆蓋,倡導成立全鎮首個“扶貧車間”,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鎮黨委書記盧映雲勇於擔當作為,工作業績突出,連續兩年(2017-2018)被評選為全縣“獅子型”幹部。

在2018年7月啟動的脫貧攻堅“百日會戰”中,大福鎮嚴格落實上級要求,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問題整改會戰、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會戰、貧困戶脫貧“三保障”會戰、開展產業扶貧會戰、開展精準扶貧“六大建設”會戰,幫扶責任人與幫扶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共同商討完善、細化並確認幫扶計劃,每次走訪落實1-2項幫扶措施,解決1-2個具體問題,確保每次走訪取得實際成效。累計落實7352項幫扶措施,解決了6441個具體問題,贏得了群眾的讚譽。

2017年,大福鎮獲得全縣脫貧攻堅貢獻獎稱號,2018年獲得全縣脫貧攻堅較好單位稱號。決勝打贏脫貧攻堅戰,大福鎮眾志成城,誓取全勝。(益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