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歌劇院,來自未來的一把“中國扇”

上海大歌劇院,來自未來的一把“中國扇”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宏

黃浦江邊,有東方明珠,有中國印,未來還將出現一把“中國扇”。它就是12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的上海大歌劇院。這座被評價為“來自未來”的城市絕美新地標,長什麼樣?建成之後,又會承擔怎樣的功能?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也從上海大歌劇院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進行了瞭解。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美輪美奐的城市會客廳

上海大歌劇院位於風景優美的浦東世博文化公園,經常去看音樂節的市民朋友,應該對那裡不陌生。

上海大歌劇院建築設計重點圍繞上海大歌劇院功能定位、世博文化公園的城市空間佈局、周邊交通組織進行,建築形體取“中國扇”之意,結合歌劇藝術的動態美感,以螺旋上升的標誌性形體覆蓋場地,巨大的白色階梯螺旋狀上升,延伸到空中,恰似摺扇扇柄,體現中國建築審美風格。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動態的螺旋屋蓋既是外觀又是空間。外觀上,上海大歌劇院連接大地和天空,立足於城市又面向城市,為人們創造出別樣景緻。同時螺旋屋蓋也是面向公眾的舞臺,既能滿足大型活動的使用需求,又能為市民或遊客的日常參觀提供樂趣。

大歌劇院將包括三個歌劇廳。其中大歌劇廳2000座,主要演出中國民族歌劇、世界經典歌劇、音樂會版歌劇、交響合唱、清唱劇等;中歌劇廳1200座,主要演出實驗歌劇、輕歌劇等;小歌劇廳1000座,以青年歌劇觀眾及國內外遊客為目標群體,打造一臺天天演的集通俗美聲、獨特場景和黑科技為一體的情景歌劇。能同時滿足中國民族歌劇和西方經典歌劇的演出,並考慮了不同觀眾群體對劇目的欣賞需求。座席設定符合中國歌劇觀眾的欣賞習慣,兼顧聲學效果和視覺效果完美性。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國際大都市擁有了自己的“明珠”

歌劇作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藝術水準的重要標準,縱觀紐約、巴黎、倫敦、悉尼等國際大都市,都擁有非常著名的歌劇院。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國際文化大都市,在打造人文之城、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演藝大世界”、實現亞洲演藝之都戰略目標的過程中,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文化設施佈局,無論是總量還是系統性、專業性,都已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但對標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尚缺少一座標誌性、具備引領性的專業歌劇院。建設上海大歌劇院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

上海大歌劇院項目以“建成國內頂尖、亞洲一流、世界知名專業歌劇院為目標,集演出交流、創制排演、藝術教育等於一體,成為世界級城市文化地標,專業級國際歌劇藝術重要舞臺,高品質城市公共文化客廳”為建設目標和功能定位。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歌劇演出場次最多、歌劇樣式最全的歌劇院之一。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新建的上海大歌劇院不同於傳統的大劇院,將成為中國第一座集演出、創作、製作、藝教、展示和研究,按全產業鏈要素設計建造的劇院。上海大歌劇院具備四個核心功能“演、創、制、教”,即歌劇藝術表演功能、歌劇創作功能、歌劇製作功能、歌劇藝術教育功能,同時兼顧“歌劇藝術交流、歌劇歷史展示、歌劇理論研究”等。

項目建設和運營以“十年領先、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成經典”為目標。演出內容以歌劇為主,其劇目來源主要有三:創制中國民族歌劇;與國內外優秀歌劇院聯合制作歌劇;引進國內外優秀歌劇。

對照上海建成亞洲演藝之都年商業演出場次須達4萬場的目標,根據對未來幾年上海演藝市場快速發展的科學預測,上海大歌劇院開業後第一年演出目標為650場,觀眾65萬人次;前5年平均年演出目標720場,年觀眾75萬人次。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

青年音樂人才多了出口

記者:您本人作為著名歌唱家,對大歌劇院的建設是什麼感覺?

廖昌永:非常激動。其實,國際大都市都有自己的地標性文化場所,引以為傲的場所,比如美國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舊金山歌劇院,意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法國的巴黎歌劇院,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屬於自己地標性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地標,它們對於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自信的確立,都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現在我們國家,北京已經有了國家大劇院,上海有了上海大歌劇院之後,對於上海的文化建設,尤其是海派文化的特色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海派文化本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這樣會增添新的亮點和活力。

記者: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上海大歌劇院建成之後,跟上音歌劇院會是怎樣一種關係?

廖昌永:我想是這樣。上音歌劇院當時有16字方針:上音主體、歌劇特色、學術高地、市場運營。所以,上音歌劇院是學校歌劇院,作為一個學校的學術綜合展示平臺、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它可能更加偏重於學術和學校科研的融合,整個學科的融合。而上海大歌劇院要在幾年後才竣工,上音歌劇院可以作為上海大歌劇院的一個學術儲備,包括我們這兒可以培養一批人為上海的歌劇事業的發展做貢獻,所以,上音歌劇院可以承擔起這樣一個使命吧。

另外,我想,上音歌劇院和上海大歌劇院的關係一定是共同發展,共同開發歌劇市場。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記者:上海大歌劇院的建成,您覺得會給上海的文化帶來什麼?

廖昌永:這對於上海的歌劇事業,乃至於長三角甚至全國的歌劇事業發展,都會是一個非常非常利好的消息。對於各大專業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是有了更多的出口。今天大歌劇院奠基動工,到四、五年後建成,它將改變中國古典樂在世界範圍內的格局。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是世界古典樂最後一塊崛起的大市場,代表著古典樂的未來,所以它對於中國的文化事業、對外交流、引進來走出去,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者:上音作為上海音樂人才的蓄水池、儲備站,會培養哪些歌劇人才?

廖昌永:上音歌劇院提前運營,可以結合學校的學術底蘊和歷史沉澱,為大歌劇院的運營儲備人才。這個人才儲備其實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劇院管理人才的儲備,一個是整個歌劇市場的演唱、演奏、製作、指揮以及創作等方面的人才,同時還有國際交流方面的人才。這也是學校最主要的任務,培養人才。

此外,我說的出口,應該跳出上海看上海,大歌劇院應該是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的。

從上海音樂學院來說,我們這些年也一直在佈局,跟世界各地的音樂學院也在加強聯繫和合作,包括像明年我們上音歌劇院跟意大利的歌劇院,還有德國基爾歌劇院、日本昭和藝術大學一起合作,都是基於國際視野的這樣一個佈局。此外,我們還剛剛成立了國際專家委員會。這些,都是著眼於歌劇市場的培育、歌劇人才的培養。

所以,我想這個大歌劇院建成了以後,其實不只是對上海音樂學院是利好的。這個對於全國的音樂院校來講,都是一個非常利好的一個消息。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上海大歌劇院運營籌備組組長林宏鳴:

上海需要一座面向未來的劇院

記者:上海已有歌劇演出的場所,為什麼還需要這樣一座大規模的專業大歌劇院?

林宏鳴:一個是上海亞洲演藝之都的建設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需要有這麼一個大歌劇院。因為現在所有已經建成的劇院,基本上都是單一的演出功能。上海需要一座面向未來的劇院,大歌劇院就是這樣一座劇院。

另外為什麼要建一個歌劇院?因為歌劇藝術在世界上都是的公認是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其實在中國,歌劇曾經是除了京劇以外,影響最大的劇種。大家都知道《白毛女》,都會唱《洪湖赤衛隊》,《江姐》、《繡紅旗》等等,所以其實它是影響很大的。另外,我們不和歐美比,我們跟日本比,日本一年的歌劇演出在1100多場,東京400多場。所以我們建設亞洲演藝之都,其中一個對標是東京,但是現在在中國,歌劇的演出還不能滿足這個要求。這是世界級的藝術語言,所以專門建造一座大歌劇院,是適應這樣一個發展的趨勢。

另外,這兩年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推動下,成立了推動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發展的工程,民族歌劇大力發展,所以這兩年的歌劇整個在中國有回暖的趨勢。

上海大歌剧院,来自未来的一把“中国扇”

記者:為什麼說這座劇院是屬於未來的劇院呢?

林宏鳴:因為它不僅以後是一個歌劇演出的專門的劇場,同時他還承擔了創作、製作,歌劇的展示、展覽,系統的觀眾拓展和歌劇普及,以後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另外一個非常不同的因為它是在世博文化公園這個位置,所以它是非常適合走一條文旅融合的道路——比如說我們所有的劇場幾乎都是白天關門,晚上演出,劇院將來“白加黑”,白天也要開放。因為到世博文化公園來,很多人白天就來的,白天來的時候你關門,晚上了大家遊客走了,你還開門。這是它跟其它現有的劇院非常不同的地方。

另外一個歌劇它有潛在的發展的市場。所以將來大歌劇院不僅要滿足音樂、歌劇的這批觀眾,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大批年輕的觀眾。還有因為適應國際文化大都市這樣一個要求,它還要滿足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的欣賞要求。所以它總的來講,將來應該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它都是一個歌劇觀演的目的地、文化旅遊的目的地。所以它的前景雖然挑戰非常大,但是我們還是很有信心把它做好。所以它的最突出的兩點,一個是要引領未來,還有一個它要從設計到建築、到運營等各方面,都採取全新的方式。

記者:大中小三個歌劇廳定位有什麼不一樣嗎?

林宏鳴:2000座、1200座和1000座,它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說1000座的劇院,我們就要籌劃,打造一部能夠天天演的集通俗美聲、黑科技、情景劇場,三合一的這麼一個劇院,它的劇目將來一定是主要面向青年觀眾和遊客。可以這麼說,現在把看演出作為日常業餘生活之一的局面,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講還沒有形成。那麼通過這個做法可能就會發展一大批歌劇觀眾,它看了以後產生了對歌劇的興趣,它會去進一步欣賞中國自己的歌劇,去欣賞世界經典的歌劇,所以它是一個階梯,互相之間是有承接關係的。

我們劇院是立足上海、輻射全國、面向世界,我們會和世界著名的歌劇院會有交流,劇目製作、演出的交流,同時我們要把全中國最好的歌劇製作作品吸引到上海來,當然更重要的是上海我們要在中國民族歌劇的製作演出上要起到引領的作用。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