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文丨吴泽源


作为一个影迷,你很难不期待昆汀·塔伦蒂诺的每部新作。而当它与「1969年」、「好莱坞」、「曼森家族杀人事件」这几个关键词挂钩,还起了个像《好莱坞往事》这样带着莱昂内史诗范儿的名字时,抗拒它就变得更难了。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但昆汀的这部新作,确实有点让人失望。昆汀说,这是他从影以来最私人的一部作品,而他说的确实没错。对童年的眷恋,对电影的热爱,对逝去时代的怀念,贯穿了整部电影:看懂《好莱坞往事》,就能看懂昆汀。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遗憾的是,最私人的昆汀作品,并不代表它就是最好的昆汀作品。事实上,《好莱坞往事》的私人特质,恰好暴露了昆汀在叙事手法、主题表达,以及在平衡主流审美与个人趣味时的力不从心。或许,昆汀所面对的尴尬在于,喜欢他的影迷都在成长,而在拍《好莱坞往事》时,他却停在了原地。

温吞琐碎的怀旧挽歌

作为一部用片名向莱昂内致敬的电影,《好莱坞往事》的切入点,其实还蛮有趣。故事主角,并不是沃伦·比蒂、罗伯特·雷德福和彼得·方达这样在1969年大红大紫的好莱坞明星,而是两个相对来说的「无名小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濒临过气的电视剧明星瑞克,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瑞克的御用动作替身克里夫。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这样的切入点,与莱昂内的史诗视野大相径庭,反倒有点类似于智利小说家波拉尼奥在《荒野侦探》等作品中的视角:挖掘被时光掩埋的骸骨,为处在历史边缘的人们树碑立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昆汀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着瑞克一角的灵感来源:泰·哈丁(Ty Hardin)、文斯·爱德华兹(Vince Edwards)、乔治·马哈里斯(George Maharis)……

他们都是在旧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过渡期被淘汰的演员;他们都曾试图从电视圈跃入电影圈,却没有像伯特·雷诺兹、史蒂夫·麦奎因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样获得成功,只好接受被遗忘的命运。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问题在于,把这样的演员作为整个故事的主角,注定不会太有趣:他们之所以没能成名,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既不具备一线明星所具有的个人魅力,也不具备角色演员所拥有的独到演技。而当昆汀挑选了莱昂纳多饰演瑞克时,影片的处境就更尴尬了:莱昂纳多的气质,实在太主流也太有明星范儿。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所以当我们看到他出现在片中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这是大明星莱昂纳多饰演的三线演员瑞克,而不是:这是三线演员瑞克。与此同时,莱昂纳多也不是塞缪尔·杰克逊和克里斯托弗·沃尔茨那样的个性演员。他的主流气质,决定了瑞克一角不会具有像《低俗小说》的朱尔斯和《无耻混蛋》的汉斯·兰达那样的锋芒;整部电影也因此被定下了温吞的调子。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而昆汀的剧本,也没有为瑞克创造出多少有趣的情境。瑞克在西部剧集片场拍片的「戏中戏」段落,冗长琐碎得如同一出肥皂剧,既不像《穆赫兰道》甚至《鸟人》一样在虚幻与现实间巧妙交织,也不像《开麦拉狂想曲》这样的独立电影一样,具有脱线的戏剧性和生活的古怪毛边。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开麦拉狂想曲》(1995)


至于克里夫拜访「曼森家族」居住的牧场一幕,倒是极具戏剧和视听张力,但它们也被消解在整个故事漫无边际的松散之中了。这是《好莱坞往事》在叙事上的尴尬之处:作为一部大明星领衔的商业片,它随性得像部艺术片,而如果你拿它当艺术片,它的手法与内容却又显得太平庸了。

失之简单的60年代回顾

但归根到底,《好莱坞往事》还是一部承担着近1亿美元风险(如果加上宣发费用则超过1亿)的好莱坞大制作。而既然昆汀已经成了能轻易调遣三位一线巨星皮特、莱昂纳多和玛格·罗比的好莱坞国王,他作品的气质,也就必定会变得更主流。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这种主流在主题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好莱坞往事》正邪对立、黑白分明的价值观:富有雄性气概的好莱坞老派直男是「好」的,沉迷毒品、反抗权威的嬉皮士则是「坏」的;中年男性的传统价值观是「好」的,年轻人具有颠覆性的激进价值观,则是「坏」的。

单从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莎伦·塔特被嬉皮士残忍屠杀这一事件来说,塔特是无辜的,屠杀她的嬉皮士是十恶不赦的,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把视野扩展到整个1960年代的美国,昆汀的上述结论,就未免有些失之简单了。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作为昆汀第三部篡改了历史的作品,《好莱坞往事》沿袭的,还是《无耻混蛋》和《被解放的姜戈》的二元对立价值格局。问题在于,60年代的美国,并不像二战时的法国和蓄奴时期的田纳西州一样黑白分明,传统价值与嬉皮价值的冲突,也没有那么简单。

在《好莱坞往事》中戏份不多,却对整个故事至关重要的人物波兰斯基,就是60年代精神的显著象征:他既是一桩谋杀案的受害者,又是一桩强奸案的嫌疑犯。关于60年代的真相,就是这么混沌不明,任何试图将它塞进二元模板的尝试都是幼稚的。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昆汀在《好莱坞往事》的结尾处,复刻了《无耻混蛋》的结局:他改写了历史,让瑞克和克里夫杀掉了「曼森家族」的嬉皮暴徒。这样的快意恩仇,的确能让观众获得即时的情感宣泄,但是对于一个已经五十多岁了的昆汀,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因为在一部将莎伦·塔特被害这个60年代标志性事件作为素材的电影中,对历史背景的考量,和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思考,完全是有必要的。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拒绝长大的电影顽童

遗憾的是,在《好莱坞往事》中,昆汀完全没有体现出能够对历史与时代进行严肃考量的能力。这从他在还原1969年洛杉矶时的侧重点上,就可见一斑:他费尽心机地还原了当年的影院招牌、电台广告、黄金时段肥皂剧,以及好莱坞片场。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但60年代随处可见的反战游行、学生抗议、少数族群民权运动,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种种其他阵痛,却没有在片中留下半点影子。整部电影像是漂浮在一个名为流行文化的巨型泡沫中。

事实上,昆汀之所以无法在主题表达上更进一步,就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是来自电影和电视,而不是生活本身。这种倾向甚至在随着他的年岁渐长,变得更加明显,只要你看看《好莱坞往事》中最关键的一处剧情转折,就能明白。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四位「曼森家族」成员在莎伦·塔特家外面谋划着屠杀,却在偶遇瑞克之后,就着大家有没有看过瑞克主演的电视剧这个话题争吵了起来,并最终决定,瑞克是更应该被杀掉的人,因为与莎伦·塔特相比,一直出演西部牛仔的瑞克,代表着更应当被清除的好莱坞式暴力……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对昆汀来说,电影与电视比生活更重要,或许无可厚非,影迷们爱他的一部分原因,正是他的迷影趣味。他的多数作品,从某种程度上都是正邪对立的故事,但他对B级片式坏品味的热爱,为这些主题简单的故事,带来了某种挑衅中产阶级「好」品味的颠覆性与趣味性。

而循着他的致敬与引用,我们也能了解诸多电影亚类型的历史:《落水狗》与盗抢电影(Heist films)、《危险关系》与黑人猎奇电影(Blaxpoitation films)、《杀死比尔》与功夫片、日本剑戟片和意大利西部片,全都密不可分;这种跨越文本的按图索骥,或许正是昆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乐趣。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落水狗》(1992)

然而在《好莱坞往事》中,电影本身和娱乐业从文本背景处走向前台,成为了影片的主角。而皮特、小李和罗比这样的大明星,就像与塔特一起遇害的几位逝者,以及在片中出现的那些好莱坞老派影人一样,无法被戏谑与戏说。那么昆汀最爱的颠覆、冒犯与趣味性该从何而来呢?只能从影片与现实交汇的边边角角处得来。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所以昆汀会把克里夫暴打女人的镜头、涉嫌杀妻的传言,和他对少数族裔略有冒犯性的言论(「别在墨西哥人面前哭」),当做片中的笑点;所以昆汀会把李小龙塑造成一个满嘴狂言、虚张声势的讨厌鬼,因为这些都是对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认知的某种挑衅/颠覆。

问题在于,一个创作者并不应该既拿虚构故事的幻想成分为自己开脱,同时又声称如此塑造李小龙确有现实依据,即便在李生前的朋友纷纷为之辩护后,仍不松口。昆汀对自身创作自由的维护或许有理,因为一个过场戏就完全否决其艺术发声权的做法,则完全荒谬。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但昆汀也要明白,创作者既然要涉足现实,就要对自己做出的所有选择负责。他自以为能凭借艺术自由豁免权,同时自如行走在电影与现实这两个国度,却结结实实地碰到了现实的钉子。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说到底,《好莱坞往事》,这部昆汀最私人的电影,体现出的却是昆汀最无处遁形的幼稚。他没有审视一整个时代的能力,也无法对历史事件提供独到的洞见。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保险的选择:再次为大家奉献出一则改写历史的任性「童话」。

但问题在于,最好的童话都是由大人讲述的,而不是说,叙述者越是让自己退化为孩童,他的童话就会讲得越好。留给声称只拍十部片的昆汀与他的影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好莱坞往事》第一次彻底暴露了昆汀的幼稚和短板


希望在下次与昆汀见面时,我们能看到一个拍《危险关系》和《八恶人》时的他(毕竟让他再拍一部《低俗小说》或《杀死比尔》,已然不现实),而不是一个拍《被解放的姜戈》和《好莱坞往事》时的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