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在香港明星群中,也許張國榮是最值得“說”的一個,比周潤髮還要值得一說,比劉德華也還要值得一說。周潤發在香港娛樂圈所取得的成績,僅限於電影,在其他方面並沒有多少耀眼的成績,而劉德華雖然曾經在歌壇上被稱為四大天王之一,在電影圈多年來也是大紅大紫,但劉德華的演技未臻一流,則是有公論的,並不冤枉他。劉德華與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一同被譽為“四大天王”,與當年三大“天皇巨星”集體宣佈退出所有領獎臺有直接關係——假如當年的三位“天皇巨星”不主動退出領獎臺,“四大天王”什麼時候能夠冒尖,真的還是很難說的事情。而張國榮就是那三大“天皇巨星”之一(另外兩位即譚詠麟和梅豔芳)。

陳凱歌拍過一部他的成名作電影《霸王別姬》,陳凱歌就是藉著這部電影一躍而成為所謂大陸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但《霸王別姬》能夠轟動一時,除了陳凱歌的在當時看來很獨特、很有新意的創作思路外,其中兩個演員的出色表演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原因,這兩個演員即張國榮和張豐毅。張國榮在演繹那一類情感豐富而纏綿的性取向不為大眾社會認可的男性角色,具有撼動人心的魅力。也許這和張國榮的性取向有關係,但這並不重要,全世界同性戀者千千萬萬,但能夠演繹好屏幕上同性戀角色的人,實在很少,就好像異性戀的演員,並沒有多少個能夠出色的演繹好屏幕上的異性戀角色一樣。這和表演天賦有關,更和演員對角色理解以及轉化成表演的悟性有關,當然,更和對錶演技藝的把握有關。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在香港,我們從八十年代數到今天,男性電影大明星中演技出色者有幾個?除了張國榮外,周潤發在他最當紅的時候,演技還是比較粗糙的,倒是後來他的演技越來越成熟起來了;梁家輝倒是可以算一個的,在《黑金》裡他的黑道老大的風頭實在是蓋過了正派主角劉德華,可惜他後來演爛了、演油掉了。在周潤發時代,萬梓良的演技其實比周潤髮要出色,在《江湖情》裡,萬梓良演一個從混道的小無賴爬升到黑道老大的角色,其表演難度遠遠超過周潤發的“七哥”,兩個人曾經有過對手戲,萬梓良憑細膩而豐富的表演幾乎博得與周潤發同樣的風頭。此外梁朝偉、劉青雲、黃某某算是公認的憑演技成名的。但所有這些演技派明星中,沒有一個人的容貌能夠如張國榮這般俊美的。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在香港,在歌壇成名後,又“轉戰”電影的大有人在,三大天皇巨星、四大天王都前仆後繼的又成了影星,但在電影界裡也能大紅大紫的人卻很少,譚詠麟、張學友都拍了不少電影,可都沒多大出息,郭富城和黎明我記得直到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才在電影界裡混出了點名堂。單論名聲,大約也只有劉德華與張國榮可以一論高下,但高下立判,張國榮曾經在歌壇的名聲絲毫不遜色巔峰時期的“天王”,而在電影裡更是以演技博得粉絲的尊敬,劉德華能叫人記住的電影角色,是因為學會了耍酷,誰能說得出劉德華演的哪一個電影角色是能夠令觀眾感受到一種撼動人心的魅力的?

所謂“色藝雙絕”,比如好萊塢黑白電影時代的費雯麗、英格麗鮑曼、克拉克蓋博、亨弗萊.鮑嘉。而在香港近幾十年的男明星中,唯張國榮耳!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新聞報道說,張國榮是自殺的,後來又說起因於他同性戀的秘密被公開後,同性戀的戀人離開了他。不管什麼原因吧,反正他的自殺是令我不敢相信的。

為什麼要自殺呢?

有人說,自殺是需要勇氣的,也有人說自殺是懦弱的行為。電影圈裡因為自殺而搞得沸沸揚揚的人,從前有阮玲玉、翁美玲,現在有陳寶蓮、張國榮。勇氣論也罷,懦弱論也罷,但似乎都和輿論有關。阮玲玉自殺引出了魯迅的著名雜文《論人言可畏》:“……新聞的威力其實是並未全盤墜地的,它對甲無損,對乙卻會有傷;對強者它是弱者,但對更弱者它卻還是強者,所以有時雖然吞聲忍氣,有時仍可以耀武揚威。”“人言可畏”的狀況,其實現在比過去更甚,時代在前進,“人言可畏”的程度也在提高。但我記得有人曾經說過,假如你要成為名人,那麼你就要準備好公開你的一切,包括你不願意被公開的隱私。因為作為一個名人,是否被人公開一切,已經不由你來做主了。這個道理我相信現今的香港名人們一定很清楚,阮玲玉時代的阮玲玉們恐怕還不懂得,張國榮時代的張國榮們應該很懂得了。所以我猜,雖然當時的香港眾多影星也曾經譴責過媒體暴露了張國榮的隱私,但張國榮的自殺至少不主要是因為媒體公開了他的隱私,而是他的這份隱私裡,具有能夠摧毀他生存意志的東西在。

究竟是什麼東西,竟然能夠摧毀如張國榮這般大明星的生存意志?真的如報道所說的是因為戀人拋棄了他嗎?這裡我也不想猜這是不是真的,而是在想另一個問題,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

美國的海明威是一個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他寫的《老人與海》已經成為經典名作,可就是這樣一個大作家,最後竟然也自殺了。我沒有專門去看過有關評論海明威自殺的文章,只看到在一個海明威的小說集前面的介紹中,隨帶著提到了海明威自殺原因,說是他被多種疾病纏繞,精神抑鬱,最終因為無法醫治,海明威乾脆用槍殺死了自己。如果真是這樣,我覺得海明威的自殺還是可以理解的,從旁觀者的理性態度來說,久病纏身的生命確實是沒有什麼價值了,而假如一個很看重自我價值的人,一旦看不到自我價值了,那他真的離死不遠了。可是張國榮的自殺算不算看不到自我價值了呢?恐怕不是,海明威久病纏身,已經無法寫作了,久病的生命沒有價值,不能寫作的精神實體也沒有價值。而張國榮還能夠演電影,好像沒有報道說他久病纏身,假如真的如報道所說是因為戀人拋棄了他的緣故,那麼顯然他從這件事上看不到他在愛情方面的價值了,那麼是不是他將自我的愛情價值看成自我全部價值了呢?不知道。也許。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我沒有權力去評判誰的自我發現的是與非,我只想說, 生命的價值無論對於自我來說還是對於我們這個世界來說,都是最大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只有生命還存在著,一切才有可能,無論對於自我還是對於世界。

人類的科學家們至今還沒有在地球以外尋找到生命的證據,更遑論如人類一般的高等生物。火星人、小綠人或者什麼異形等等的生物,至少在可預見的時代裡,還僅僅存在於我們的科幻作品中。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生態圈的生成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它在宇宙中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大多數科學家還認為,即使在這個獨一無二的有著良好生態圈的星球上,人類能夠從千千萬萬個低等生物種群中脫穎而出,進化發展成為擁有最高智慧、最美好情感、能夠控制自我發展規避自然摧毀力的高等生物,也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也很可能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今天我們科學家已經看到宇宙是如此浩大,一個銀河系裡的恆星就有千億顆之多,而銀河系以外還有無數個億的銀河系一般的星系。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其實每一個今天的人,也都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好像長成今天的我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一樣,長成臨死前的張國榮也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說這話有意義嗎?有意義!這話印證了我們的媽媽們老對我們說的那句話的正確性:“我養你這麼大不容易啊。”這個不容易,並不僅僅說出母親的艱辛,母親育兒的艱辛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行為,老虎獅子、野貓老鼠等低等生物的母親也一樣會艱辛的育兒,了不起的是能夠將你養這麼大,實在是一連串你出生前根本都料不到、出生後你怎麼計劃也很難全部達成的一連串的偶然機遇,才令你長成現在這樣的。最簡單的例子,當年張國榮如果不和譚詠麟、梅豔芳一起宣佈主動退出歌壇,而是繼續與後輩歌手爭鋒,也許今天他就成不了一個電影大明星,也許他就永遠只能做一個《英雄本色》裡的衝動的警察,永遠只能給周潤發這樣的大牌影星當配角。就好像張學友當年如果不退出歌壇,而是一直唱到今天,那麼這樣的“今天的張學友”和現在退出又復出的“今天的張學友”一定大不一樣。

雜感:從張國榮及其自殺說起

一切都有可能,只要生命還存在。今天的科學家也許大多數不認可英國的邁克爾·懷特所著的《地外文明探秘》一書中的說法,但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能夠否定他的說法。只要人類還存在,也許未來能夠證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裡關於光速與運動的理論是可以推翻的,就好像當年愛因斯坦不承認量子力學的科學價值,結果後來證明了量子力學恰好能夠說明愛因斯坦當年所無法解釋的微觀世界裡的很多現象。只要人類不集體自殺,照人類今天的發展勢頭,說不定哪一天就研製出了超光速引擎來,說不定人類中的某一些人就能夠與外星男女談婚論嫁了。五千年前的那些聖者,誰能料到今天的人類能夠飛出地球呢?

如果張國榮還活著,說不定時間一長,他平復了失去那一段情感的傷痛,振作起來,不但能夠演繹出更富魅力的銀幕上的才子佳人,還又獲得了更令他感受到幸福的愛情了呢?或者,他重新自我發現了新的價值體系。

當傑克·鮑爾聽說女兒死了,他傷心欲絕之下憤然而起,舉著雙槍把恐怖分子都幹掉了。傑克鮑爾沒有自殺。當克拉克·肯特不得不失去拉娜,他反而越來越認為自己應該做個堂堂正正的英雄,雖然到現在他還沒有真的“堂堂正正”起來。克拉克·肯特也沒有自殺。前些年有一篇報道說,美國一位頗有點名氣的女演員被人發現去演三級片了,結果引起了媒體的注意,揭露出原來她是一個同性戀者,由於同性戀人離開了她,傷心欲絕之下,她乾脆自暴自棄去演三級片。事情到此,如果放在香港或者華人影視圈裡,也許這位女明星就該自殺了吧?可她不,媒體揭露了就揭露了吧,她公開向粉絲道歉,說自己不該自暴自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NO!那是從前的愛情瘋子寫的詩歌,是現在的愛情瘋子嘴裡的胡言亂語。她同性戀並沒有錯,所愛之人離開了自己後傷心欲絕也沒有錯,她錯就錯在自暴自棄。現在她幡然悔悟要重新“做人”拍正片了,媒體報道說粉絲們又原諒了她,認為“一個人知道錯能改就是好人。”《實習醫生格蕾》裡那位貝克醫生的演員,與歐麥裡的演員、伊茲的演員(凱瑟琳·海格兒)之間的糾紛,在某論壇上曾經有網友轉貼過一篇文章說的很詳細,我不去評論他們之間究竟誰對誰錯,我只注意到一個現象,如果某人帶偏見的去批評同性戀者,尤其是名人,那是會遭到“廣大人民”譴責的——

上述我亂扯了一通,是想說出美國的兩個現象,一個是對生命的珍惜,一個是對同性戀的寬容。假如張國榮是生活在美國的明星,張國榮一定不會死。我說這不僅僅是文化問題,更是人的集體認識高度與寬度問題,不僅僅是普通大眾的認識高度與寬度問題,也是那些名人自身的認識高度與寬度問題。大眾對你的接受度是一個問題,但你對自己的接受度同樣也是一個問題。畢竟已經不是阮玲玉的時代了,也不是翁美玲的時代了,現在已經是網絡時代了,自己對自己的愛情問題,怎麼就還是不能看的更高點一些、更寬廣一些呢?一個名人,如果不能做到比普通大眾更有知識、更有認識、更具胸襟、更能通透的看待自我和世界,那麼確實,你成為名人後所可能遭遇到的危險性,與你獲得的名聲很可能是一樣的大,甚至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