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廬陵文化的精髓與特質是怎麼樣的?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建置史有2200多年,自古人傑地靈,文化昌盛,民風淳厚,素有“江南望郡”“金廬陵”之稱,更有“文章節義之邦”美譽。在歷史長河中,這裡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影響深遠的地域文化——廬陵文化。享譽世界的新幹商代青銅器、揚名海外的吉州窯、書聲不絕的白鷺洲書院等,都見證記錄著吉安燦爛奪目的歷史。這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什麼使廬陵文化延續發展、輝耀千年?這就是廬陵人“追求卓越、堅守氣節”的文化精髓,以及“放眼天下、崇文重教、傳揚家風、團結拼搏、忠義報國”的行為特質。精髓是浸染在骨子裡的,行為特質是各種行為中的特徵表現。追求卓越與堅守氣節兩大精髓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一代代廬陵人始終做到在追求卓越中堅守氣節,在堅守氣節中追求卓越,創造了輝煌燦爛、經久不衰的廬陵文化,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發展。

1.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就是在各行各業中處於領先水平,力求出類拔萃。吉安很多書院、祠堂都寫有“魁”字,勇於奪魁、追求卓越的觀念深入人心。千百年來,追求卓越的廬陵文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追求成為卓越的人才。從唐宋至明清,古廬陵科舉進士3007名,狀元、榜眼、探花54位(狀元17位),在地市一級位居全國前列。在過去體制下,科舉往往成為入仕的最重要途徑,學而優則仕。吉安歷史上有宰相22名,各朝六部尚書、明代都御史、布政使等省部級主官145名,曾經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的歷史盛事,特別在明代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說。產生了歐陽修、文天祥、楊萬里、胡銓、劉辰翁、解縉、周必大、楊士奇、羅欽順、羅洪先等一批名垂千古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追求寫就卓越的著作。卓越的人才方能寫就卓越的著作。自南北朝至清代,吉安有編撰者2577人,著述共計5717種。大文豪歐陽修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創作了《醉翁亭記》《瀧岡阡表》等精品散文,編撰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北宋泰和人曾安止撰寫我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禾譜》,為水稻生產作出系統總結。明代吉水人解縉主編了《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大英百科全書》早300多年,為保存中國古代文獻、積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文明成果作出了巨大貢獻。追求創造卓越的業績。豐饒的土地遇到智慧的廬陵人,從這裡創造出來的產品註定與眾不同。宋代吉州窯享譽全國,木葉貼花瓷被奉為絕品,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鳳首瓷被視為世界級珍品,日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幾件吉州窯瓷器也被當作國寶。北宋永豐人曾民瞻發明的晷漏計時器,比歐洲人發明的鐘表要早三百多年。明代安福人歐陽必進發明的人力耕地機,是我國古代第一臺機械耕地農具。明代吉水人羅洪先編繪了我國首部分省地圖集《廣輿圖》,並首創多種圖例。明清之交遂川郭維經父女木材材積計量法“龍泉碼”,為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碼錶。這些先賢的發明創造代表了我國古代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在中國科技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當今時代,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髮展,追求卓越有了新的內涵,已演化為追求創新創業的卓越業績、能力素質的卓越水平。

2.堅守氣節。堅守氣節就是注重自己的骨氣和品行。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廬陵先賢,始終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始終堅守氣節,逐漸蔚然成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廬陵人。堅守氣節主要有三個方面體現:堅守民族的氣節。當國家面臨外族入侵、處於危難關頭,廬陵先賢們以挽救社稷為己任,舍家為國,獻身為民,忠烈之氣貫九天,楊邦乂、文天祥是堅守民族氣節的典範。文天祥之所以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甚至不同膚色的人所敬仰、傳誦,就是因為他以國破家亡獨力擎天、毀家救國難的氣魄,以屢遭貶謫而不餒、三年被囚而不屈的氣節,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風範,聳立起一座世代敬仰的民族精神豐碑。堅守正義的氣節。耿直守正、寧折不彎,是廬陵人的重要性格特徵。這一性格成就了廬陵多剛烈節義之士,只要他們認定是正道大義,就能面對強權不低頭,就敢於犯顏直諫、指陳時弊,不計個人的榮辱得失,錚錚鐵骨響噹噹。這種剛直不屈的品格和硬骨頭氣魄,是廬陵人可貴的人格精神的重要支柱。在南宋初期,胡銓名震朝野,被稱為“脖子最硬的人”,是第一個提出殺秦檜謝天下的硬漢子。明代鄒元標是一名忠節義士,一直忠言直諫,多次被貶謫,在吉水、吉安縣一帶至今流傳著“割不盡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鄒元標”的民謠,為世人稱道。明代吉水人周忱愛民如子,釐奸革弊,抑制豪右,進行了一些有益於社會生產的賦役改革,聞名江浙農村,至今有紀念他的生祠。堅守人品的氣節。廬陵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十分重視個人修為。吉安北宋時期第一位狀元何昌言在自家府第門前石碑上刻有“省一分、民受賜一分,要一錢、便不值一錢”的對聯,向世人宣告了為政愛民、清正廉潔的人生信條。廬陵宋代第一位宰相永新人劉沆,長期擔任地方主官和工部、刑部尚書等要職,位高權重卻一生清廉,並在主政期間堅決打擊任人唯親的舊弊,在著名的《中書三弊奏》中奏請仁宗倡導用人唯賢,要求官員在保薦、考察、安排上不準推薦身邊的人,並首先從自身做起,拒絕別人舉薦自己兒子為官。清代新幹人王言堅守為官底線,家徒四壁依然勤政惠民,執法如山,嚴懲貪腐,康熙帝親筆敕匾“天下清官第一”。當前,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堅守氣節也有了新的內涵與要求。廣大黨員幹部都應堅守黨性,做為民服務的合格黨員;廣大公民都應爭做合格公民,堅持民族氣節,要樹立自己的品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應有貢獻。

廬陵文化的精髓通過行為特質表現出來,行為特質即為“放眼天下、崇文重教、傳揚家風、團結拼搏、忠義報國”五方面。

第一,放眼天下。這是所有行為特質的起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做天下之大官。廬陵先人立志“求天下之功名,做天下之大官”,他們在發達的教育環境中成長,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入閣拜相,成為輔佐君主的國倚重臣。據史料記載,歷代廬陵籍的宰相共22人。北宋賢相劉沆,南宋宰相周必大,狀元宰相文天祥,明朝“四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士奇,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現如今的廬陵人,不應立志做大官,但應立志做大事、做實事,立足本職、腳踏實地,把自己的人生奮鬥融入到民族復興、老區振興的大業之中。著天下之大作。“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廬陵先賢之所以能做天下大官,在於能夠把握天下標準,著天下一流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廬陵文化的先驅歐陽修,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誠齋體創始人楊萬里,南宋民族英雄、傑出詩人、文學家文天祥,臺閣體詩派創始人楊士奇,明朝大學士、江南才子、《永樂大典》總纂修解縉等人,他們既是治國安邦的宰輔棟樑,又是久負盛名的飽學鴻儒,留下了流芳千古的詩詞歌賦和耀古爍今的累累著述,《四庫全書》所收錄廬陵人士的文學作品有3850卷之多。謀天下之大利。自古流傳“自江而南,吉為富州”,糧食產量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興衰的重要標準之一。北宋時京城的糧食主要靠江南提供,每年漕糧600萬石左右,江西佔120萬石,吉州40萬石,佔江西的三分之一;南宋偏安,江西更是重要的產糧區,年供200萬石左右,吉州就要提供60萬石以上。宋明兩代,廬陵逐漸成為物資集散的樞紐、商業貿易的中心,吉州城江邊的碼頭舟楫雲集、千帆競發。商貿發達帶動造船業的興起,宋天禧五年(1021年),全國造船2916艘,吉州造525艘,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漕運的興盛極大的方便了瓷器外運,帶動吉州陶瓷俏走世界,遠銷國外,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當前,吉安人民繼承發揚廬陵文化開放合作、銳意進取的精神,不斷解放思想,切實抓好大開放主戰略,牢牢把握國際國內趨勢,拓展開放領域和空間,加大對外合作力度,全力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吉安大涌動、大聚集,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第二,崇文重教。崇文重教是廬陵文化歷來的優良傳統。古書云:廬陵地區“家有詩書,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就連山間茅屋也可以聽到琅琅書聲,人謂“茅屋底下出公卿”。歐母畫荻教子,楊萬里訓兒有方,文儀教子報國,劉髦撰箴言警兒孫,龍自修遺留經書給後人,等等,這些歷史典故都是廬陵文化崇文重教的真實寫照。重視教育,大興書院、學館是廬陵文化興盛、人才輩出的重要因素。自唐代至清代,吉安地區先後創建的書院學館,有文獻記載的共269所,是江西的四分之一。明朝時期,全江西約有書院1000所,吉安有170多所,佔全省的六分之一以上。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在南宋淳祐元年(1241)由吉州知州江萬里創辦的白鷺洲書院,理學之風著於海內,先賢名人享譽天下,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等皆出其門,成為與白鹿洞、鵝湖、豫章齊名的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官學興盛的同時,民間開辦書院、私塾之風更甚。創辦於唐會昌年間的吉水皇寮書院(今屬地永豐縣),不僅是江西最早的書院,也是我國私人最早創建的一所書院;唐乾符年間解世隆創辦的廬陵吉水登東書院、後唐時羅韜創辦的泰和匡山書院、開寶二年劉玉創辦的廬陵縣光祿書院,皆為地方官紳或當地名儒創辦,乃至民間私塾則是凡村有塾,大村子甚至有多個私塾,總數不可計量,成為一方文風和教風的興盛之地。這些書院、私塾為中華民族培育出了優秀的人才,對我國曆史和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和廣泛的影響。當前,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引導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理念,濃厚學習氛圍,倡導文明新風,提高市民素質,不斷強化推動老區振興發展的軟實力。

第三,傳揚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為人之道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廬陵人歷來重視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就衍生出許多良好的家風家訓,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揚,家庭美德、良好家風根植於廬陵大地。“陶母教子”“歐母畫荻”等名人家風故事,還有尋常人家忠厚處世、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都是廬陵人家學、家風傳世的真實寫照。如《誠齋文節公家訓》中楊萬里提出“忠、孝、勤、儉”,《慈訓錄》中楊士奇母親的諄諄教誨“但貧賤入富貴,非讀書未易得也”等等,包括古時鄉賢祠堂、學宮書院的楹聯牌匾,大多寫著“讀書以明理,治學須為用”“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 ”“入則孝,出則悌”等傳世家訓。這些家風家訓,不僅引導著人們見賢思齊、向善向上,還增加了廬陵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圍,同時又賦予了廬陵家風新的時代內涵。十分可貴的是,井岡山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的內容有機融入家庭文化,使之接續傳遞,重塑廬陵家風,並以優良的家風塑造社會文明新風氣。

第四,團結拼搏。

受崇文重教、堅守氣節優良傳統的薰陶感染,廬陵鄉里鄉親在生活生產、學習成才、為官處事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產生了相互推進、抱團發展的強大力量,形成了團結拼搏的優秀地域文化。廬陵文化團結拼搏的行為特質主要表現為廬陵人才湧現、人文鼎盛,呈現出“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滿朝文武半吉安”的人文盛況,廬陵士子連科中榜,累佔鰲頭,創造了科舉史上的奇蹟輝煌。歷史上廬陵曾出現多次“一門三進士”“一門四進士”“一門五進士”的現象。如,南唐升元三年,吉水解稷謨、解醇謨、解益謨三兄弟同中進士;保大三年,又有解契謨、解皋謨、解圩謨三兄弟同中進士;明代嘉靖二年,吉水曾存仁與曾同亨、曾乾亨父子三人同中進士;康熙九年,吉水人李鶴鳴、李次蓮、李振裕三兄弟同年中第;仁宗景祐元年,吉水人董誅、董思德、董思道、董訂、董儀等父子兄弟叔侄五人同中進士。科舉“團體N連冠”也是廬陵獨有的科舉奇蹟。明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探花、榜眼均為廬陵人,永樂二年甲申科殿試前七名均為廬陵人。據周鑾書先生考證,連續兩屆獲進士前三名“團體冠軍”的州府,除吉安外絕無僅有。正是由於家族、鄉鄰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形成共識共為、團結拼搏的濃厚氛圍,成就了廬陵科舉人才抱團湧現的輝煌。當前,在推進吉安老區振興發展的進程中,團結拼搏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勢下,團結拼搏有新的含義,也賦予了更高要求,更加需要教育和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合作共進幹事業、團結一致戰風險、勇於拼搏攻難關,不斷奪取老區振興發展的新勝利。

第五,忠義報國。廬陵兒女尊崇愛國、報國的文化和精神,始終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把個人的一切與祖國的安危興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身體力行扛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旗幟,湧現了一批忠義報國的廬陵先賢,書寫了忠義報國的“廬陵篇章”。宋代的“五忠一節”就是傑出的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歷史名臣周必大和文壇泰斗歐陽修,都忠於國家、善作文章,很有才學,諡號都稱“文忠”;抗金名臣楊邦乂稱“忠襄”;鐵骨錚錚的胡銓稱“忠簡”;詩文俱佳的楊萬里保持高尚節操,封為“文節”。跨越時空,“忠義報國”的行為特質成就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在國家民族危難時,無數廬陵兒女為了民族大義,以解放全中國為己任,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勇於犧牲,以生死之軀護衛“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最終取得革命勝利。在和平環境中,廬陵兒女又把憂國憂民的精神轉化為助推國家繁榮昌盛的強大動力,積極投身國家和人民福祉的建設中,縱使千辛萬苦,仍然義無反顧、初心不忘。當前弘揚忠義報國的精神,其核心就是珍惜中國人民用血淚尋找到的理論和道路,忠誠於共產主義信念信仰,忠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旗幟鮮明地向黨中央對標看齊;就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始終把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義無反顧投身“兩個一百年”奮鬥歷程,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就是立足崗位、擔當實幹,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努力為實現“三個走在前列”“兩大戰略任務”作出應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