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不久前在新疆旅行的那些天,有一個小小的站點,雖然只是短短半個多小時參觀,但在那次旅途中,因為感嘆太多,久久未能放下。


那些過去的時光,雖然我不曾瞭解,也無法感同身受,但是那一個個真實的姓名背後,都是一段段真實的青春。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在新疆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有一個柴窩堡知青苑。這裡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知青們上山下鄉工作、生活和居住過的地方。

如今,這裡是烏魯木齊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達坂城區民族團結團結教育示範基地,也是烏魯木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走進柴窩堡知青苑,牆上赫然幾個大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麥黃色的秸稈、火紅的辣椒、金黃的苞谷、麻花辮狀的大蒜...院子裡還展示著豐收的場景。

上世紀50-60年代初,為了加快新疆建設步伐,補充新鮮血液,上海及全國各地大量富有活力的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趕赴新疆支援建設。很多青年報名去新疆,稱之為“支邊青年”。

這一段歷史,不該被遺忘。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曾經便有三批來自江蘇如皋和上海嘉定、南匯、寶山的264名知識青年,於1966到1968年之間相繼奔赴新疆支邊,來到新疆柴窩堡。

當年的柴窩堡,方圓四五十公里都是戈壁灘,人煙稀少,風沙四起。他們憑藉一雙雙勤勞的雙手,克服種種困難,在這裡打造了573公頃的防風林。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湖面結了冰,一棵團結樹上,掛著稀稀落落的中國結。不知道,曾經有誰在這湖邊,這樹下徘徊,在這裡想念過遠在四千公里外的家鄉?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進入柴窩堡知青苑的大院,彷彿時光逆轉到了五十多年前的那個時代。

在知青苑的東面,當年的馬棚,陳列著馬車、吉普、人力車等上世紀交通工具。冬日裡,屋頂和地面的薄雪,讓這承載了歲月滄桑之地,顯得一片安靜。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柴窩堡知青苑共有16間房,佔地1580平方米,每一個房間展示的都不同。我站在院子裡,看著斑駁的牆上,一顆紅星,二個字“無悔”。

據說當時來這裡的“支邊青年”。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22歲,年齡最小的僅有14歲。他們不講條件,不講報酬,只想能在廣闊天地發揮自己的一點作用。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參觀了他們當時住過的冬窩子,怎樣的寒酸?這些來自我家鄉江蘇的年輕人,他們曾經受了怎樣的磨礪?

吃不飽,穿不暖,離家千萬裡,可想而知的艱辛。好在當地的人民,教他們如何耕地,如何打饢...那艱辛的歲月裡,也有一些溫暖在流動。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有些房間裡陳設著當年知青使用過的課桌、物品、家書、期刊等,每一樣都能帶入舊日時光。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一盞煤油燈,二把破藤椅,一張舊舊的寫字檯,一張不能稱之為床的床,是這房間的所有。

這麼冷的冬天,他們如何取暖?他們如何洗衣?他們寫信給家裡時,會說“我在這裡過得很好”麼?

我的手指,觸摸著藤椅的邊緣,心想著。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新疆柴窩堡,265名上海及江蘇知青曾在此揮灑青春,如今什麼樣?

柴窩堡知青苑的院子中間,有一個旗杆,底部是四面紅色大理石,上面寫滿了一個個名字,共265名,有一些人被框出,已經離開人世。

離開柴窩堡知青苑的時候,我又回頭看了一眼。遠赴邊疆,多少青春和熱血曾在這裡揮灑?為這些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人們致敬。


大美新疆,這裡不僅有美食和美景,其實這裡更打動人的是這些故事。

嗨,我是若有所思CS,喜歡攝影和旅行,關注我,陪我一起看看這個美好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