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曾存在著這樣延續數百年的文化大家族,如安徽至德周馥周氏家族、江西義寧陳寅恪陳氏家族、廣東新會梁啟超梁氏家族、浙江山陰俞大維俞氏家族以及曾國藩家族、錢鍾書家族等等,這些家族的血脈相連、世代傳承、延續數代,其背後可能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這些家族的得以數代相傳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特徵,“耕讀孝友傳家”。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文化家族延綿的第一個基因密碼:嗜愛讀書

書是前人經歷數十年乃至數百千年積累下來的學問、知識、經驗和智慧,讀一本書相當於吸收了前人所經歷的數千百年來的經驗智慧結晶。

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我們不能也不可能事事都去嘗試、都去經歷。把古人經歷了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學問、知識和經驗全部接受過來,唯有通過讀書才能做到。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古人人生十樂之一焚香煎茶

“人生十樂”,即讀書義理、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

古人云,書中自有千鍾粟、黃金屋、馬多如簇、顏如玉。讀書能夠增加知識,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提升學習力和專注力。讀一本好書,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登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恣意妄為。這種論點的提出用心惡毒,企圖斬斷斬殺我們文化的脈絡。一個不學習的民族,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將是一個沒有前途未來的民族,將是一個被淘汰沒落的民族,將是一個愚昧無知的民族。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毛主席讀書

偉大的毛澤東主席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古人為了讀書,想盡一切辦法,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匡衡“鑿壁偷光”,孫康“映雪”,車胤“囊螢”苦讀苦學。

曾國藩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他認為最能長久繁盛的家族,就是耕讀孝友之家。

安徽至德周氏家族周馥,愛書如命,嗜好讀書,未償一日釋卷,寫下大量著作及詩篇。《錢氏家訓》,“子孫雖愚,詩書須讀。”《曾氏家訓》重視子弟讀書,把培養讀書人作為家族的重要責任。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周叔弢

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這些家族認為,任何時候,讀書都是一個家族最大的出路。從這些厲害家族的經歷來看,無一不非常重視讀書,更重視家庭教育。

曾國藩說,“百戰歸來再讀書。”他告誡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即使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也不要忘記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去讀書,修身養性。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曾國藩

他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時期,也基本上保持著每半月與兒子、兄弟等家庭成員保持一封長信的交流,在30年的時間裡寫了近1500封家書,被後人編成《曾國藩家書》。

張伯駒的父親張鎮芳(袁世凱兄嫂之弟)幼年背誦詩文時,其父親不許他點燈,只准燃兩隻香火,為的是讓他集思靜心,慢慢養成勤學強記的習慣,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專注力。

勤奮讀書,刻苦讀書,嗜愛讀書,使得這些文化大家族的子弟們家學修養和國學功底十分深厚。這也是為何在那段時期,以深厚的國學功底,吸納西洋之長技,成名成家人數之眾多的緣故吧。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沈從文、張兆和夫婦

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等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牗是民國著名教育家,1921年創辦私立蘇州樂益女校。張家的藏書之多、之雜、之新,在蘇州是有名的。

張家長女元和曾回憶說:“父親最喜歡書,記得小時候在上海,父親去四馬路買書,從第一家書店買的書丟在第二家書店,從第二家買的書丟在第三家書店……

這樣一家家下去,最後讓男僕再一家家把書撿回來,我們住的飯店的房間中到處堆滿了書。”蘇州的鬧市觀前街上,有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老闆夥計都與張家很熟悉。平時書店進了新書就整捆地送到家裡,逢年過節由管家結賬。

忠厚傳家運,詩書繼世長。得以延續數百年的大家族都是把讀書作為陶冶性情、培育家風的文化密碼。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文化家族延綿的第二個基因密碼:興辦“家學”

我們以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祖孫三代辦學、興學、治學為例。陳氏家族第二代先祖陳克繩創辦陳氏家塾——仙塬書屋。撥立田租定膏火卷資。光緒十年(1884),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辭官返鄉,捐資在鳳竹堂對面的山坳建家塾,取名“義學”,供本姓和旁姓子弟讀書。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陳寶箴和子孫們

1900年,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挈眷定居金陵,先在家裡辦家塾,三年後再將家塾擴大為一所小學,名“思益小學”。從仙塬書屋到四覺草堂到義學再到思益小學,陳氏家族自辦教育已有120餘年歷史。

學生有陳家子弟,親戚俞家、喻家子弟,還有茅以升、茅以南兄弟、宗白華、周叔弢等。此時陳三立的八個子女除長子陳衡恪已成家未入家塾讀書外,次子陳隆恪、三子陳寅恪、四子陳方恪、五子陳登恪、長女陳康晦、次女陳新午、三女陳安醴都曾在家塾和思益小學讀經誦史,習書學畫,打下了深厚的文史根基。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陳寅恪

先生有柳詒徵、陶遜、王伯沆、周印昆、蕭稚泉等,都是學問一流的名師。家族數代人文化的積澱,書香的薰陶,品德的培養,造就了陳寅恪這樣一位我國現代史學界的一代宗師。

他學識淵博,精通曆史學、古典文學和佛學等。通曉十餘種外語,尤精於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關於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學、佛教典籍的學術成就,為國內外學術界所推崇、研究,被譽為“義寧之學”。

周家恪守“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的信條,周馥助開復旦公學、安徽公學,其四子周學熙在山東巡撫袁世凱的札委下總辦山東大學堂,任管理總辦(校長),雖為中國近代實業家,也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周馥長子周學海三子周叔弢(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0個子女8人是高等學府知名教授。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黎氏八駿

湖南“黎氏八駿”的父親黎培鑾,自己創辦家庭學校——長塘松溪學校,開設中西合璧課程。其中黎錦熙與毛澤東主席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他有三個抄寫員,第一個默默無聞,第二個是田漢,第三個是毛澤東。

馮友蘭的父親馮樹侯在家中設立書房,請“教讀師爺”給馮友蘭、馮景蘭、馮沅君兄妹三人上古文、算學、寫字及作文課。馮樹侯病逝後,馮母吳清芝帶著孩子回到南陽,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用馮父去世後留下許多藏書及家產1200餘畝土地在本村自辦小學,聘請教師,並親任校長,凡村中馮氏子弟一律免費入學。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馮友蘭三兄妹

陳忠實的《白鹿原》中,白嘉軒和鹿子霖修造祠堂、創辦學堂,白嘉軒的姐夫大學問家朱先生見到二人竟然打拱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賢弟做下了功德無量的事啊!興辦學堂才是萬代子孫的大事。”可見,舊時的知識分子對創辦學堂這些公益事業是非常熱心的,非常贊成的。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時榮。在陳寅恪、周學熙、黎錦熙、馮友蘭等人的家族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要麼把耕讀傳家作為延續良好家風的手段,要麼興辦“義學”、“家塾”作為書香之家的支撐。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文化家族延綿的第三個基因密碼:興建藏書樓

在這些文化大家族的庭院裡,有的有一座藏書樓,或者藏書閣。一座藏書樓,代表著這個家族的沉浮往事,也是這個家族歷史和文化精神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作為歷史的載體和文化的符號,藏書樓成為家族一代文風的見證,她陶冶了一方士子,傳承了一方文脈。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曾國藩福厚堂藏書樓

曾氏家族富厚堂藏書樓,曾藏書30多萬卷。曾國藩早年借錢購買《二十三史》,此後更是不惜巨金,四處搜求各種珍稀善本,甚至專門組織力量訪書購書。他在遺囑中特別強調後人“惟當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作官”。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曾國藩福厚堂藏書樓藏書

項城秣陵蓮溪書院的教授在當時富有盛名,其中最大的儒家門第夏府有“夏氏連英”之稱,也是蓮溪書院教授歷史最久儒家門第。夏府曾藏書十數萬卷,立著修書不下千餘。

與夏府淵源頗深的張鎮芳家族其祖上以耕讀傳家,曾於虹陽鑄書樓,藏經史等書萬卷。周氏宗祠“孝友堂”設有家族藏書樓,名曰“師古堂”,藏有珍貴書籍數萬冊,皆為古代珍藏本。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寧波天一閣藏書樓

寧波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由明代中葉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的,保存各類古籍30多萬卷。形成“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黃宗義成為第一個進入天一閣的外族人。

家學的淵源,豐富的藏書,為父子、兄弟、祖孫之間或家族成員之間,甚至於一個地方讀書人、知識分子之間相互薰陶、培養、提攜提供了基礎條件,形成了一派文化研究的特殊群體。

文學大師、科學名家扎堆而生,有的兄弟姐妹都是文學大家、文化名人,有的祖孫幾代風騷文壇幾十年,有的大家、大師故鄉相聚甚近,或親或友,這些文化現象背後有很多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的東西。

周馥的子孫中人才輩出,祖孫四代人成名成家20多位。梁啟超“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譚門七代“嚴於做藝,以孝治家”。馮友蘭家族自第七世“蘭”字輩到第九世“鎮”字輩,22人成名成家,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家族”。

曾國藩兄弟五人家族活躍200多年,有名望人才240多人,沒出過一個廢人,沒出過一個紈絝子弟。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曾國藩家族名望

舊時,不少大家族非常重視私塾授業,家學秉承,讓子弟從小受到嚴格的人品、國學教育。確立根基再送至新學堂去,再進一步自費或公費留洋。眼界得以開拓,思維由此更新,傳統國學與現代學理、方法相結合,於是群賢出世。

“大師成群結隊而來”。這是近代史上一些先哲大家們立足於國學文化、精研異族文化,汲取域外智慧、開拓創新傳統文化,彷彿是當時人才成長、學術轉型的一條規律。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清末民初文化名人

文脈,一種文化的脈絡,一個國家、一個地域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文脈的傳承,啟迪著人的心智,提升著人的文化素質,活躍著一個地域的學術文化氛圍。一個地方名人輩出,則說明這個地方文化氛圍濃郁,文脈傳承沒有斷代。

文脈的傳承,在於文化的傳承,在於歷史的傳承,在於文化的自信。我們的國學猶如千里沃土,而外來文化的精華只不過是一粒小小的種子,有了沃土的滋養這粒種子才能生根發芽。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傳承中華文化

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私人藏書樓大多數湮滅在歷史洪流之中,私塾家學因大家族轉化為眾多小家庭以及各種各類學校的普及亦不復存在。文脈的延續,只在於讀書,更在於著書立作。

我們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某些家族第一代人完成了財富積累,然而第二代人沒有把財富轉化為文化,沒有曾國藩的遠知灼見,仍然是抱著“暴發戶”心態,導致後代子孫們驕奢淫逸,財富來得快去得也快。

王陽明雖然創建陽明心學,但是對家族成員、對子孫教育嚴重缺乏,沒有形成一種家風、家訓、家學流傳下來,導致後世子孫為爭奪家族爵位對薄公堂,紛爭不斷,一代心學大家苦心經營的家族不久就瓦崩離析了。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古人十樂之一聽琴玩鶴

五千年曆史長河裡,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比比皆是,別說五世,有的三世,有的甚至一代而絕。然而書香門第綿延數代數十代的卻是屢見不鮮。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權力、金錢的擁有往往無憑無據,或許幸運了就擁有了,不幸運了就失去了,而德行、文化、文脈的傳承才是我們歷久彌新的永恆。

陳寅恪家族、梁啟超家族、錢鍾書家族、曾國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碼

嶽麓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