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區川店鎮:喚醒“沉睡”的農村集體資產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政務正文 來源: 荊州日報 時間:2019-12-19 08:57 -糾錯

2018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80餘萬元;2019年,全鎮預計總額將突破500萬元。這是荊州區川店鎮近兩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成績單。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爆發式增長的背後,是一場改革帶來的催化效應——

今年來,川店鎮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契機,聚焦村集體資產管理問題,打響依法管理“四荒地”、整治農村“問題合同”亂象的攻堅戰,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強筋健骨”,探索走出了一條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

窮家難當,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川店鎮如何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爆發式”增長?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採訪調查。

川店鎮轄16個村和1個居委會,2018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180餘萬元,其中,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的村僅2個,“空殼村”“薄弱村”比重較大。

村集體真的窮到一無所有嗎?不見得!川店鎮屬丘陵地貌,村民房前屋後、溝渠路旁荒地遍佈,這些荒地經村民開荒耕作,種著蔬菜、糧食和苗木,儼然成了村民的“胳肢窩田”。

根據國家法律規定,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四荒田”都屬於集體土地。但是,這些“四荒地”有的租戶近20年“忘記”交一分錢租金,直接導致部分薄弱村集體有資產、無收入。

“東風”來了!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7年9月,川店鎮依法依規完成登記頒證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臺賬,為“四荒地”依法清理“歸倉”奠定了基礎。

“此時不清理‘四荒田’,更待何時!”川店鎮黨委班子表示。

2018年,川店鎮黨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運用土地確權成果,對照法律、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結合本鎮實際,經過深入研討和反覆論證,制定了科學、詳盡的“四荒地”清收發包方案。

由此,一場精心策劃的“四荒地”清收發包的改革工作,在該鎮全面展開。

“誰要敢動我家‘胳肢窩田’,我就跟誰急!”今年初,村集體統一清收流轉“四荒地”的消息一出,一些村民怒氣衝衝來到村委會。

治理沉痾,依法回收集體土地已是箭在弦上,但群眾卻有不小牴觸。難題擺在面前:“四荒地”發包流轉,眾口難調怎麼辦?

“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讓各方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支部提議、兩委商議、黨員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決議,議事結果、辦理結果公開……在多輪互動後,村民對此報以超乎想象的熱情,一項項共識相繼達成——

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不變,土地用途不變的原則;

堅持民主、公開、公平、公正、陽光操作的原則;

對全村其他承包方式土地承包經營的逐戶核實登記造冊彙總,以667平方米每畝進行計算;

此次納入集體的田地,每畝60至120元發包,一年一簽一收費,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在此次改革中,全鎮45780.48畝村集體“四荒地”經公開發包,16個村(不含川店社區)村級集體直接增收311.68萬元。

“土地確權,讓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該鎮松園村四組村民孫勇高興地說。

原來,2016年,孫勇購買了村民陳順平的房屋,還包括房前屋後的“胳肢窩田”,但孫勇心裡總沒底:這些荒地沒有土地證,種苗木一次投入就得上萬元,萬一長成了樹,人家把地要回去怎麼辦?如今,這塊“胳肢窩田”被確定為村集體土地後,他和村“兩委”簽訂了流轉合同,放心種起了苗木。他說:“如今幹活不僅有勁,也敢投入了。”

一紙合同明晰產權,使沉睡的土體迸發出無限生機。

除痾:規範“問題合同”明算賬

好事多磨。在盤活村集體土地過程中,又一隻“攔路虎”跳了出來:在廣大農村,存在著許多時間偏長、價格偏低、面積不實等涉及集體資產和資源的“問題合同”。

今年初,川店鎮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安排部署,乘勢向合同亂象開刀:

對合同規範、雙方履約且在合同承包期內的,予以登記確認;

對存在事實不清、面積不實、超過法定期限、價格明顯過低等情況的“問題合同”,重新進行規範;如原承包方無法達成一致,則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重新發包;

對合同已到期的,按照程序重新發包;已逾期的,補交租金,按程序重新發包;

對無承包合同或有合同但未按合同履約的,視為侵佔集體資源,補交租金,並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重新發包;

對工作中不履職盡責、翫忽職守的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由鎮紀委監委實行追責問責;

對拒不配合整治工作,侵佔集體資金資源的個人和暗中阻礙專項行動的“保護傘”,鎮掃黑辦依照相關規定堅決打擊。

半年時間,全鎮共清理“問題合同”287份,涉及土地5112畝,核實完善合同、組織重新發包總額40萬元,群眾紛紛拍手稱讚,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清理過程比預想順利,是因為鎮裡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

在2018年村級“兩委”換屆中,川店鎮通過將資源稟賦少、發展後勁不足的村併入強村,由原23個村居調減為17個。

換屆前,23個村居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54歲,換屆後17個村居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45歲。

通過減弱村、建強村,一批德才兼備、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村幹部上任履新,為開展集體經濟合同清理和規範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在這場“土地革命”中,新情況不斷出現,新方法也不斷湧現。

“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範、穩妥推進”是川店鎮為這次行動定出的大原則,也是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

從“混著過”到“明算賬”,整治土地“問題合同”,成功激活農村一池春水,讓集體家底坦蕩蕩、百姓心裡亮堂堂。

“多年弄不清的老賬,全部捋清了。”該鎮雙臺村黨支部書記周心華告訴記者:“這次我們收繳承包費18.3多萬元,把過去村裡的欠賬都還了,合同也規範了,發展集體經濟也有了底氣。”

“村裡每塊集體土地都明碼實價,想流轉土地,必須先和村‘兩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該鎮龍山村六組村民諶萬好告訴記者,他今年土地承包期將到期,準備繼續流轉這片土地。

升級:盤活“家當”土地入股“地生金”

“多虧村裡有錢辦事,不然哪有這麼好的收成喲!”8月21日,川店鎮松園村幾個村民查看了苗木長勢後,一個勁地誇村裡資金管得好、用得好。

今年夏天高溫乾旱,許多地方或等天下雨、或向上要錢抗旱、或老百姓各自抽水保苗栽秧,松園村卻並不慌張。今年村“兩委”出錢,買涵管、請技術員,讓村裡苗木承受住高溫“烤”驗。

一年前,松園村還深陷“無錢辦事”的困境,每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左右,但這連村委會辦公費、水電費和村幹部工資等基本開支都不夠。

如今,這種狀況已成為歷史。此次松園村依法收回“四荒地”7473.45餘畝,再加上清理承包合同的收益,一年收入不低於54萬元。村黨支部書記陳華東說起話來底氣十足:“這讓我們有信心和能力為村民辦點實事了!”

這並非孤例。2019年,川店鎮經過此次改革直接增收311.68萬元,預計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以上村2個,20—50萬元的村9個、10—20萬元的村5個,一舉消除了“空殼村”“薄弱村”。

用好土地資源,讓曾經的“空殼村”掘得“第一桶金”。如今這些村子又該如何進一步盤活“家當”,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川店鎮紫荊村藉助良好的發展基礎先行先試,推行“土地入股”。

去年2月,紫荊村在全鎮率先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全村資產資源量化為1.338億元股本,按照27310股派發到全村959名經濟組織成員手中,標誌著該村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村民變股民,資產盤活進入“升級版”。

“我們都是村裡的當家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郭昌玉拿著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分紅,笑得合不攏嘴。

郭昌玉是大病患者,丈夫癱瘓在床,僅靠兒子在村裡企業務工維持生計,家中的田也無人耕種。改革後,她家每年可拿到股民分紅,加上土地流轉金,家庭經濟收入大幅提升。

入股領分紅,農戶笑顏開。村黨委書記劉昌友說,去年,紫荊村村民年均收入3.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70萬元,預計今年收入超過80萬元。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這‘三變’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向。”川店鎮負責人自信滿滿:“當前,我們通過依法收回‘四荒地’和清理‘問題合同’,摸清家底,理清阻礙,下一步將積極引導各村盤活家當,壯大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記者李天然通訊員熊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