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祕」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這張圖片展示了宇宙從大爆炸開始的演化歷程。科學家認為,第一批恆星是在大爆炸幾億年後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形成的時間也沒有晚太多,而我們的太陽系大約是在大爆炸90 億年後形成的。


人類探索宇宙,不僅帶來了航空航天、通訊、衛星、遙感、氣象等切實利益,還將回答人類的根本問題:我們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關於生命起源的終極答案,宇宙也能給我們線索。


地球上的生命與恆星的存亡其實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維持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我們呼吸的氧氣,我們骨骼中的鈣,我們血液中的鐵——都是在消逝已久的前幾代恆星的熔爐中鍛造出來的。


專事於科普工作的NASA科學家金伯利·阿坎德在《NASA自然百科:認識宇宙》中,對地球生命與恆星的關係給予了非常通俗易懂的全面解釋。要了解生命,先從恆星開始,因為恆星消亡時才產生了地球上的生命元素。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NASA自然百科:認識宇宙》

一堂由NASA科學家寫給大眾的宇宙通識課

一本深奧宇宙的極簡說明書

從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到宇宙深處,

跨越137億年的宇宙旅行指南!

哈勃、錢德拉和斯皮策三大太空望遠鏡

220幅全波段照片!


宇宙被認為是在 137 億年前的那場大爆炸中開始的。從那之後,它迅速膨脹為一個由氫和氦原子組成的超高溫的“海洋”。經過一段我們目前尚一無所知的“黑暗時代”,幾億年後,當宇宙冷卻到某種程度,就具備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條件。


在宇宙中,當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團坍塌時,其中央形成一個熱物質內核,恆星由此誕生,就像我們熟知的太陽,這個誕生過程相當漫長。沒有進入恆星核心的其他材料可能會變成行星、小行星和其他碎屑。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行星。


當這個為期數百萬年的誕生過程結束時,恆星就開始通過一種名為核聚變的過程燃燒,或者說發光。原子的核心被稱為原子核。核聚變是兩個原子的核心相聚或融合的過程。發生核聚變時,兩個原子核變成一個更重的原子核。與此同時,大量的能量會被釋放出來。


正是這個原子核碰撞並釋放能量的過程,為恆星提供了能量。當我們說一顆恆星在“燃燒”,指的就是這件事。在恆星整個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這種燃燒過程涉及氫——宇宙中最輕也是最豐富的元素——聚變成氦的過程。我們的太陽現在就處於這個階段。


它當一顆恆星缺少用來在核心進行核聚變的氫時(我們的太陽在大約50億年內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事情就變得更有意思了。隨著核心的氫燃燒殆盡,那裡不再產生能量。這會導致核心的緩慢坍塌和升溫。


然而,核聚變的過程依然在持續,只是轉移到了仍然還有氫的部位。這意味著核聚變開始在核心之外富含氫的氣體層中發生,且在這個過程中為恆星提供能量。這時恆星進入天文學家所說的“紅巨星”階段。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這張由藝術家創作的插圖展示了一顆紅巨星的特寫,它被一個充滿塵埃和氣體的圓盤圍繞著,頂部和底部還有一對噴流。


當這一層的氫耗盡之後,紅巨星中的核聚變過程開始將新創造出的更重的氦原子加入進來。隨著核聚變過程沿著元素週期表不斷前進,這些發生融合的氦原子變成了更重的元素,直到產生碳。


如果恆星的大小不足以產生融化碳的高溫,恆星就會卡在這裡。原子無法被聚變成新的原子,碳和氧開始在核心形成和聚集。隨著恆星的核心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它開始升溫。這會導致恆星的外層向外膨脹。


紅巨星階段並不總是一個平靜和連續的過程。相反,隨著核心中的核聚變開始像耗盡汽油的汽車一樣噴濺,這顆恆星就會開始不均勻地向外噴射物質。這一階段的恆星圖像被稱為“行星狀星雲”。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螞蟻星雲(Ant Nebula)擁有行星狀星雲典型的雙極形狀。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將自己的物質從外層噴射出去,直到核心暴露出來,釋放出照亮氣體的光。這張圖片結合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可見光數據(綠色和紅色)以及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X射線數據(藍色)。


當太陽進入這個階段時——距離現在還有幾十億年,所以不要擔心它會膨脹。這裡所講的膨脹不是膨脹一點,而是膨脹得非常厲害。實際上,天文學家推測當這件事發生時,太陽會向外膨脹得非常厲害,以至於吞沒太陽系的內行星:水星、金星,甚至地球。


然後,我們的太陽和它的同類恆星將繼續以紅巨星的狀態存在,直到再也沒有任何可以釋放的外層物質。留下來的將是一個密度很大的小型內核,天文學家稱之為白矮星。由於沒有可以用於燃燒的燃料,白矮星只能漂浮在太空中,散發著剩餘的熱量。這個過程會持續幾十億年,然後在某個時刻,這顆恆星最終會從一塊滾燙的餘燼變得冰冷黑暗。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這幅圖展示了太陽現在的樣子以及60 億年之後它成為一顆白矮星的樣子的相對比較。


對於像我們的太陽一樣或者更小的恆星,變成白矮星的緩慢過程是它們漸進而平靜的命運,但是對於那些更大的恆星呢?簡而言之,它們不會安靜地走向死亡。那是因為它們的核聚變並沒有因碳核聚變而停止,它們會繼續這個過程,製造出越來越重的元素,直到鐵元素被製造出來。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當一顆恆星臨近生命的終點,它的內部會通過核聚變的方式製造出質量很重的元素,例如位於這幅示意圖中央的鐵。這些重元素會向恆星的中心聚集。


當這顆恆星開始將鐵聚變在一起,它就遇到了大麻煩。這是因為當兩個鐵原子結合時,它們實際上吸收了能量,而不是像其他原子那樣釋放能量。這會引發失控的連鎖反應,導致恆星冷卻,壓力陡然下降。這最終將導致整顆恆星的戲劇性坍塌。


當這顆恆星坍塌到核心上時,它會反彈,將恆星的外層物質全部拋射到太空中去。天文學家將這種爆發稱為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釋放出的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的光芒可以蓋過整個星系。考慮到一個星系含有數十億顆恆星,這就讓人覺得更了不起了。


當這些大質量恆星經歷超新星爆發時,仍然會留下恆星曾經的核心。然而,這個核心的密度現在更大了,因為核心的坍塌一直在繼續,直到所有電子和中子都被擠在一起,就像一群人正急於穿過出口卻無處可去一樣。這個被壓縮的天體被科學家稱為中子星,它的密度是如此之大,一湯匙中子星的重量就超過10億噸。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IC443是一個超新星遺蹟,裡面鑲嵌著一顆中子星(圖片中下部較亮的藍色斑點)。這張合成圖片中有三種不同類型的光,包括X射線(藍色)、無線電波(綠色)和可見光(紅色)。


每當一顆恆星將它聚變出的元素釋放到太空中去時,無論是以紅巨星緩慢吹拂的方式還是超新星猛烈爆發的方式,它實際上都是在用這些重要元素豐富下一代的恆星和行星。地球上所有這些生命元素,其實都來自宇宙。當初,它們被太陽誕生時的雲團捲入了我們這顆正在發育中的地球行星。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只不過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相信隨著人類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將會揭示出越來越多關於生命的更多奧秘。



「宇宙探秘」我們都是宇宙核聚變的“廢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