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我国外卖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与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根据网经社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在线外卖行业交易规模达2480亿元,较2017年的2096亿元同比增长18.3%,我国在线外卖行业用户规模达到4.06亿人,相比2017年的3.1亿人增长31%。

行业中一波又一波数据无一不在显示,外卖市场的规模有多宏大,市场有多么赚钱,但眼见的就一定是真的吗?

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外卖行业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各一线城市每月新开外卖商家数量均在5000家以上,增长速度也非常快速,但另一边,闭店的数量与外卖新开店的数量居然近乎一样。也就是说,每有一家店的开起就伴随着另一家店的死亡。

而前一段时间也有相关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外卖单量排行榜”中,接近半数以上的外卖商家单量不足100单,上5000单的商家数量不足1%。即使有很多商家只是把外卖当作堂食生意的一小块业务,但这些真实调查的数据足以说明一点:外卖生意其实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暴利”。

前两年的外卖红利期主要是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各大外卖平台抢占市场,愿意砸钱巨额补贴来培育用户。而如今外卖市场格局基本已定,美团与饿了么两大巨头稳居行业头部,资方越来越看重平台的盈利能力,最大程度避免烧钱。

烧钱补贴已成为过去,可以明显感觉到外卖平台出手没有原来那样“大方”了,甚至为了维持自身盈利,开始不断将平台的各种服务费抽成提升,从而开始“压榨”商家与骑手的利润。因此,今年以来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抱怨外卖平台的抽点上涨,但给予的流量却越来越有限,配送范围也开始强行划分。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商家或者外卖代理商,要如何应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1、关于外卖“烧钱”:烧钱是可以的,但要“烧的值”外卖利润点薄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做铁公鸡,该花钱的地方还是要花钱的,比如新店的推广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迅速积累基础单量,使得排名在一个月内尽可能的稳定。

因为新店在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单量和排名都不占优势。而区域内其他高单量的商家已经占据排名和流量,他们是防守者。拿古代的攻城打仗来作比喻,进攻者要消耗比守城者多得多的人力来登墙上梯。

做外卖同理,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低利润甚至花钱来进攻。但是花钱也要讲究“性价比”,什么时候增加曝光量、什么时候增加转化率,其实效果和花费也是不一样的,缺什么就补什么、避免无脑的烧钱行为。

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2、关于外卖什么时候可以赚钱:刚才说到烧钱,但烧钱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钱,什么时候可以赚钱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市场特别大的一二线城市,因为市场容量足够大,商家可以一直用大活动来日常促销,甚至一开始可能会亏本,但是当单量足够多的时候就开始有微利了,随着排名越来越靠前单量规模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自然就开赚钱了。

当然这只局限与一二线城市主流品类,如快餐便当类,大部分商家是没法通过一直做大活动来实现赚钱的,比如一些市场容量小的城市,可能全城外卖用户就只有几万个,你做大活动烧到几千单可能就戛然而止,再增加活动力度也不会继续增长,因为外卖用户就只有那么多。这个时候如果还保持这样的力度就没有必要,初期让市场上大多数外卖用户体验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要盈利了。

时间点怎么把握?需要根据下单转化率,比如转化率足够高的时候可以逐步的降活动、推新品,让利润率回归正常。

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3、细分品类的赚钱逻辑

什么样的品类才能称为小众品类、细分品类?

非正餐时段的大多数品类(如甜品、水果等)和一些客单价较高的品类(如火锅、西餐、日料等),这些品类市场目前来说比快餐类要小得多。

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那么这些品类赚钱的三个关键:

1、配送范围要足够大:有很多细分品类3km的市场范围是不足以支撑一家店运营的。从3km到4km的差别不仅仅是直观上的1公里,而是面积扩大了一倍,单量也会增加一倍。

2、客单价要足够高:高满减门槛、高起送价、一切都为了高客单价,高客单价也自动帮你筛选了你店铺的目标用户。

3、堂食,不能轻易放弃店内堂食,作为流量渠道之一,堂食作为唯一的线下流量渠道来源也是我们提高毛利的关键。

外卖单量上去了,但利润越来越少是怎么回事?

总而言之,现在的外卖行业虽然趋于饱和状态,但难免还是挡不住行业中新店开店与闭店之间的交替,在不断交替的同时,用户量和市场增量也在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因为佣金、二选一规则、kpi考核等原因导致一些商家的退出,活下来的商家就需要掌握应对平台的要点,眼光要放长远,懂得灵活运营,存活下来才能看到希望,毕竟真正的外卖红利期还未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