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近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院首任院長於洪濤到崗就職。歷時22個月,施一公終於找到了他心儀的生命科學院院長。至此,西湖大學三大學院院長全部到齊,而且都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加上此前回國任副校長的許田,他們四人都是放棄了美國知名大學終身教授職位回國。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 副校長許田,生長調控領域的最早開拓者之一。曾是耶魯大學終身C.N.H. Long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研究員以及羅斯伯格兒童疾病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等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 理學院執行院長鄧力,有機催化領域的創始者和引領者之一,有機化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國際獎項之一的“亞瑟·科普學者獎”獲得者。曾是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化學系主任。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 工學院院長楊陽,國際光伏研究領域著名科學,曾獲IEEE半導體研究協會發明獎、美國科學基金會年輕成就獎、英國皇家化學會可再生能源獎,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士、美國電磁學學院會士等,湯森路透評選的19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曾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講席教授。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 生命科學院院長於洪濤,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細胞週期及基因組穩定性領域的研究,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華裔生物學家學會董事會成員,Serena S. Simmons癌症免疫藥理學傑出主席。曾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藥學系終身講席教授及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員。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除了這些頂級科學家,西湖大學還迎來了不少科研新星,2019年全職到崗的PI達到44人。這樣一批在國外擁有極高學術地位的頂尖科學家,為什麼願意放棄在美國的學術地位、優厚待遇回到中國?他們為什麼沒有選擇清華北大或者其他985,而是選擇了一個非985、非211、非雙一流的西湖大學呢?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心中仍然跳動著一顆中國心。

比如許田,很早就開始擔任復旦大學的兼職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與國內學術界聯繫緊密。於洪濤,雖然成年後從未在中國工作過,但他會定期回國進行學術交流,也一直關注著國內學界的發展,當年施一公回國時,他也萌生過回國的念頭,只不過那個時候感覺還不成熟。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這些頂尖學者認可西湖大學的學術環境、學術理念,以及西湖大學劍指一流的辦學理想。對這些學者來說,錢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如何工作得更愉快,如何實現更大的學術理想才是他們的追求。正如於洪濤此前所說,“如果有天能在國內做和國外一樣的事,我一定會回來”。而西湖大學,就是這樣的地方。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西湖大學,是國內私立大學的一個重要探索,它定位於小而精的辦學思路,對標的是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在大多數學者看來,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新”,新意味著沒有羈絆,沒有束縛,這就給了所有人一個巨大的遐想空間。雖然沒有人能保證,西湖大學將來會怎麼樣,但至少此時此刻,西湖大學的未來是值得這些頂尖科學家下注的。

此外,對這些學者來說,西湖大學不僅僅是一個做科研的地方,也是一個做教學的地方。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使這些學者能夠在教學和科研中找到一個很舒服的平衡,可以傳道解惑,又不至於被繁重的教學任務所累。在人才培養中的高度自由,也讓學者們擁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更容易激盪他們的創新思想。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在西湖大學廣招海外人才時,國內其他大學和國人們恐怕也在思考。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其一,這些頂尖科學家回國,讓國人們看到,在歐美等國家,還有數不清的華裔傑出人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在8、90年代出國深造,然後留在國外發展,很多人在國際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國人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這些人,是埋藏在國外的寶藏,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挖掘。現在我們沒必要再討論當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離開祖國了,而是要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人回到祖國,把智慧貢獻在民族復興的大業中。

其二,國內高校、企業要召喚人才回國,必須要給人才們準備一個合適的環境,哪怕是一個不那麼大小環境。首先要給足夠的待遇,尤其是科研條件,總不能讓科學家們放棄國外的項目,回來以後卻無米下鍋,還需要低三下四出去化緣吧。其次是需要給予學者足夠的自由,比如經費包乾,比如5年免考核。

高手如林,西湖大學為何成為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

​而如果想要更多的人才回國,想要人才最終留在中國,國內學術圈的環境必須有大的變化,尤其是學術裙帶關係對學術圈的不良影響。如果頂尖科學家在國外能享受所有人尊重,而回國後卻處處受刁難,誰會願意回來?以目前國內的科研環境,恐怕離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