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丨我們如何追求精神的自由

興趣是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可我們如何追求精神的自由

文丨錢理群

做任何事,刻苦的結語常常是兩個字:及格;興趣的結語常常也是兩個字:出色。

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在學習經驗會上有個發言,我自己至今不忘,因為它照亮了我的一生。當時我說: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要把上每一門功課都當做精神的享受,學習就是探險的過程,每一次上課都會發現新大陸,要帶著好奇心,懷著一種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進課堂。這可以說是我的第一個獨立的學習觀、讀書觀,以後就發展成為我的研究觀和我對學術工作的一個基本理解與信念。

這就是我這些年經常說的,讀書、學習、研究,在本質上就是對未知世界的“發現”。這裡有一個我和世界的認知關係問題。世界是無限豐富的,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所掌握的世界知識是有限的,還有許多未知的世界等著我去認識,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同時又是無限的,這就充滿著對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好奇。學術研究所面對的就是一個未知世界,你對它充滿期待與好奇。正是這種期待、好奇產生學習、探索的熱情和衝動,這是一切創造性的學習、研究、勞動的原動力。

我們說的學術研究中的發現,不僅是對研究對象的發現,更是一種自我發現,因此就會產生自我生命的昇華:學術研究的美妙之處就在這裡。

怎樣使自己始終如一地處在探討、發現的狀態,並由此獲得永恆的快樂?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裡我想介紹林庚先生的一個觀點以及它對我的影響。

那是1984年左右,我剛留校做助教,嚴家炎老師是系主任,他提出要舉辦學術講座,請中文系已經退休的老師,來做最後的公開演講,讓我來做具體組織工作。於是就請來了吳組緗、林庚、王瑤、朱德熙這樣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輝煌的“演出”。

我記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認真的準備,幾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著看似樸素,但是很美,很有風度,他一站在講臺上,那種說不出的風度,就把大家給鎮住了。

講完以後,走出教室,他幾乎要倒下了,是我把他扶到家裡去,他回去就病了一場。他拼著命來講這一課的,講完了人就倒了。正是在這次課上,他提出:“詩的本質就是發現,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

我當時聽了,心裡為之一震:這正是說出了學術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諦啊!所謂“永遠處於嬰兒的狀態”,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去傾聽,去閱讀,去思考,這樣才能有不斷的新的發現。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怎麼使自己永遠處在一種嬰兒狀態。

後來我們的《新語文讀本》選了梭羅《瓦爾登湖》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黎明的感覺”。

“黎明的感覺”就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你便獲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開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覺:一切對你來說都是新鮮的,你用新奇的眼光與心態去重新發現。這就是古人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樣一種新生狀態,就是真正的學術狀態,或者說是一種最理想的學術境界、人生境界。我們講“赤子之心”,就是指這樣的狀態與境界。

我很同意梭羅說的另一句話,他說人無疑是有力量來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的。外界的環境我們管不了,因為我們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你可以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質量,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創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小環境。

直到今天我還形成了一個習慣,我的周圍人都知道,我總是給自己設置大大小小的目標,或者讀一本書,或者寫一篇文章,或者編一套書,甚至是旅遊,我都把它詩意化,帶著一種期待、想象,懷著一種激情,興致勃勃地投入進去,以獲得寫詩的感覺。

我強調生命的投入,全身心投入,我跟前幾屆的北大學生都說過:“要讀書你就拼命地讀,要玩你就拼命地玩”,這樣,你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達到一種酣暢淋漓的狀態。

我追求這種生命的強度和力度,酣暢淋漓的狀態,這同時是一種生命的自由狀態。我的全部研究,最終的目的,就是追求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錢理群丨我們如何追求精神的自由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任主編(與吳福輝共同擔當),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周作人論》《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

↓↓為您推薦↓↓

王雁翔:雪山上的燈光

美文 | 迷失在麗江的街巷

王雁翔:那些孤獨的報刊亭

散文丨莫言:吃的恥辱

王朔:回憶梁左

楊絳:《傲慢與偏見》有什麼好?

馮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柴靜:有些人的靈魂,能讓你記得一輩子

散文丨餘秋雨:教師的黑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