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群“老黃牛” 讓初心使命更閃亮

近日,中央組織部決定,授予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站東社區老黨員先鋒隊等150個離退休幹部集體“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稱號,授予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地區辦事處退休幹部鄭福來等450名離退休幹部“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



  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這群猶如“老黃牛”般信念堅定、自始至終為黨的事業、祖國發展奮勇拼搏的前行者進行嘉獎,是對全體黨員、幹部學習“初心使命”的一次再教育。唯有以他們為“燈塔”“明鏡”,用學習與實際行動傳遞好“接力棒”,才能劈波斬浪,踐行好屬於每位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


  學習這群“老黃牛”,對前行之路必定充滿信心


  周永開解放前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職期間帶領廣大群眾植樹造林,推動原四川省巴中縣林業發展成為全國先進。離休後,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84歲老人鄭福來站在有著八百多年曆史、飽經戰火的盧溝橋上,用大半生的時間默默傳遞著歷史的烽火、傳揚偉大抗戰精神……翻閱這些獲獎者的名單,能夠感受到時光雖讓他們身軀老去,可意志從未改變,即便是面對“刀山火海”或是“歲月侵蝕”,仍始終把踐行初心使命當作做事標準,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信念,去克服各種“婁山關”“臘子口”。這些感人又真實的事蹟,便是黨員、幹部學習初心使命,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走好前行之路的依據與動力,讓當下黨員、幹部在百年未有之大變革中,抱有必勝信心,把穩前行之舵,激流勇進,敢於亮劍,成為新時代助推黨和國家發展的“弄潮兒”。



  學習這群“老黃牛”,提升幹事創業的戰鬥力


  這群獲獎“老黃牛”們的故事之所以被世人所熟知與動容,在於他們無論是在職或是離退休,總能幹一行便勝任一行,以自身過硬的本領,去做各種實事、好事,成為崗位中的佼佼者。比如既有成為群眾身體“解憂員”的王爭豔,也能成為歷史“宣傳員”的車盛寅,還可以成為社會治理“調解員”的蔣大榮。學習此次頒佈的先進集體與個人事蹟與經驗,黨員、幹部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提升自我能力。所以,要想學好“功夫”,黨員、幹部就要繼往開來,學以致用,對照“老黃牛”們做事標準進行學習總結。一方面在精神上同退休幹部以及集體看齊,做到敢於鬥爭,不怕累不怕苦,始終要將工作中心與黨的事業、人民群眾利益緊緊相連。另一方面要學習他們的做事本領,不僅要肯鑽研,善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要求,不斷提升自身服務群眾、幹事創業的能力,還要注重“保養身體”,才能長時間、健康地去踐行好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



  學習這群“老黃牛”,磨練始終如一的恆心


  《爭報恩》中寫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學習這群“老黃牛”,更要著重培養恆心。畢竟做成一件事並非難事,但是要像這群“老黃牛”持續不斷地做好一件事,甚至是幾件事,就需要足夠強大的意志,尤其是要把初心使命當作一輩子的課題來學、來做,更要有始終如一的恆心,才能幾十年如一日,肩負起黨和人民所賦予的重任。而黨員、幹部要想擁有同“老黃牛”們一樣的恆心,就必須耐得住“寂寞”,不以功績為做事的出發點,而是以服務群眾、建設強大祖國為目標,把踐行初心使命當作習慣,並在不斷的實踐中,檢驗自身是否做好為群眾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此基礎上,查漏補缺,修改調整工作方法,又一次到實踐中檢驗。如此堅持和循環,自然就能打破年齡限制,用恆心讓黨員、幹部始終“長青”,幹出一番新天地。(來源:共產黨員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