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莽原野绵延了千里,是科尔沁草原的历史画卷。
茫茫沙海堵死了出路,是科尔沁大地的痛楚悲歌。
千万亩草色染绿、逆境中点沙成“金”,是奈曼的重生传奇。
在层叠的沙漠里,一个个普通党员、一个个平凡的身影在辗转跋涉。他们身量渺小,却有着坚韧、挺直的脊背,倔强而坚定地站立在天地之间,似天生与风沙作对,铆着一股劲、提着一口气、一代又一代,誓要让沙区绿起来、富起来,让沙区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他们的初心,就是科尔沁的初心。
从1987年决定种树治沙开始,席宝力皋的脚步就没停过。那一年,他15岁。
曾经有人问他:“你没想过如果治沙那么容易,还轮得到你席宝力皋吗?那么多大人都不做,你才十四五岁的孩子。”
席宝力皋说:“我这个人的性格,我想去干三年里反复栽种,房后70亩沙地里的树开始成活到1993年,席宝力皋种树的面积扩大到300多亩。家里的收入都投入在种树上。1995年,他带动村里10户村民规划了300亩沙地。席宝力皋义务帮助村民干活,提供技术指导,把自己家近4万棵杨树苗、20万棵黄柳树苗免费提供给村民。1997年之后,他组织全村60户人家共同植树,三年时间完成4000多亩,植物覆盖率达到80%……
30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变成了8万亩。
到底什么才能挡住风沙,让一棵幼苗在沙漠中长大?
席宝力皋说:“还是人能挡住,别的啥都挡不住,人安心在这治理,那就挡住了。”
一件事就必须得干。”
奈曼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处于科尔沁沙地核心地带。教来河两岸和老哈河南岸流域范围内近200万亩沙土地,曾让奈曼饱受风沙之苦。这里的生态一度脆弱,但是,这里的干部群众从不脆弱。
沙子伴着一股股嘶吼的劲风打在脸上,疼,但会令人痛定思痛。
难道生在沙荒地,就要世世代代在这里受苦吗?绝不。沙子给我苦,我偏向沙子要甜!
沙漠有它自身的特点。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使这里全年日照时数达2941小时—2952小时,这里干旱、昼夜温差大。若种玉米,则年谷不登,但种植西瓜等特色作物,这里却得天独厚。
有人先“趟”过了河。上世纪末,奈曼旗东明镇双河兴村村民姜坤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新疆沙漠里种西瓜致富的新闻,受到很大触动。“别人地里能种出西瓜,我们咋不行?”2001年,经过多次考察和试验,姜坤开始种植沙地西瓜。原本雨水少、“沙柳地儿”的缺点都变成了利于西瓜生长的优点,种出的西瓜含糖量高、口感好,效果出人意料。2003年,姜坤发动农民大规模种植沙地西瓜2008年,成立了奈曼旗鑫泉无籽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曼沙”牌绿色西瓜商标。
如今,以东明镇为主要辐射点,奈曼旗已建成全国最大沙地无籽西瓜基地,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亩均效益达3000元。多种特色种植正在这里形成规模:沙地西瓜、红干椒、万寿菊、药材、沙地衬膜水稻等特色作物总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其中40万亩作物亩纯收入超2000元。当地百姓不再因沙漠受穷,日子越过越红火。
无边无际的沙漠,你若怕它,它就是“害”,是“死海”;你若正视它、了解它、利用它,它就是资源,是宝藏。
让沙地绿起来,让沙区的百姓日子好起来,让产业发展起来……这份初心,从不敢忘。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奈曼大地上涌现出无数基层干部、村集体、致富带头人,他们常年浸沉在无垠的黄沙里,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品格感动身边的人们,带领广大群众一起,在沙漠里奋斗,与命运抗争,治沙造林570万亩,让从前令人闻之色变的沙地成为碧色千里的绿水青山,让从前尘烟肆虐的僻壤荒山成为富饶美丽的“金山银山”……
审核:李文静
终审:王爱国
閱讀更多 奈曼旗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