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有的人用錯了方式,致使孩子產生的是恐懼,而不是愛意。


1

在綜藝節目中,儘管大大咧咧如陳喬恩,她曾經也有過抑鬱的時候,喜歡一個人待著,三個禮拜可以不出門。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談起媽媽,她說:“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總是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在20歲之前,她不敢牽媽媽的手;節目中,始終做不到和媽媽親密相處。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綜藝節目《旋風孝子》中,屋內,兩人在沙發上各坐一邊,自顧自地埋頭,一句交流都沒有,只剩下長達半小時的靜默;

屋外,陳喬恩一邊挽著媽媽一邊說自己“最親密的人是工作”,上車之後的表情更是嚴肅地像是專車司機;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即使親密拍照,兩人之間還留著一隻手掌的距離。

無論是媽媽還是陳喬恩,在節目都反覆提到:“不知道怎麼相處”。

她們兩人看起來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雖然是母女,但陳喬恩充滿了對她的恐懼。

在說到媽媽會打她的時候,還警惕地回頭看了看,確認媽媽沒有在,才安下心來。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媽媽愛她嗎?非常愛她,她從小到大的玩具都收藏著,她吃的食物都記得,甚至以她為傲;只是用錯了方式,動不動就打她,最嚴重的時候打得滿身是血。

導致陳喬恩現在對她的回憶都是恐懼,不敢獨自面對她,更別說如別人一樣親密相處。

最愛的女兒成了最害怕自己的人,任誰心裡都會很無奈。

2

嚴厲如陳媽媽,雖然陳喬恩現在出息了,但兒童時期的陰影永遠無法抹去。

光芒萬丈的董卿內心深處也有自卑感,她說“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董卿有一位非常嚴苛的爸爸,從小被逼著做家務、跑步、抄古詩詞,不準照鏡子,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更不準媽媽給她買新衣服。

高一到高三,父親讓她去餐館打工,每天掙1塊錢,一個月也就30塊錢。

雖然董卿現在的修養有父親很大的功勞,但她還是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只有拼命地把事情做好。談到父親也會落淚。

郎朗三歲開始學琴,爸爸為了他辭去工作,全心陪他去北京租房子練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有多期待就會有多嚴厲。

每次郎朗喊累時,爸爸就會用“暴力”把他拉回到鋼琴前。

一次郎朗賭氣不再練琴,父親用了激將法:把他推到13層高的陽臺,逼他跳下去……

如果當時郎朗真的受不了跳下去,就少了一個音樂天才了。

有時候我們都會錯誤地認為,只要是為了孩子好,不管自己採取什麼教育方式,他今後成才了,總會明白自己的苦心。

董卿、郎朗現在是成才了,但誰又記得年少時,他們曾多少次午夜夢迴地默默地流淚。

回憶年少時全是痛苦的記憶,父母的打罵和自己的眼淚。

如果重來一次,他們也不一定再願意承受如此嚴苛的教育。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3

打罵教育,有兩層意思:

一是體罰;

二是肢體虐待。

前者是為了讓孩子認識錯誤,不會有情緒失控;而後者名義是孩子犯錯,實際是情緒的發洩、失控。

有很多父母往往用錯了方式,使打罵成了肢體虐待,成為了孩子心理創傷的根源。

留給孩子的是無休無止的痛打和毒罵,孩子就會長期活在巨大的陰影裡,隨時隨地都在擔心懲罰的到來,根本無暇關注更多。

內心強大的人如陳喬恩,會在成年後一步步走出這種陰影;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活在這樣的陰影裡。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陰影會隔代遺傳,降臨到自己的子女身上,結果只能是悲劇的再一次延續。棍棒教育,毀掉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三代人。

就像打人的爸爸背後曾經有一個愛打人的爺爺;一個愛吼叫的媽媽背後曾經有個大吼大叫的姥姥。

美國作家珍妮·愛裡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道路的領路人,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為孩子好,不代表可以打著這樣的旗幟,然後任意地打罵,即使為孩子贏得了未來,也失去了孩子的心。

我們常說的關鍵時還是要逼孩子一把,不代表失去分寸。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4

打罵教育是最簡單的方式,但是傷害卻是最大的。

成為暴力父母很簡單,但能把教育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父母,才是真厲害。

如何做好孩子路上的引路人?我覺得要做到這幾點:

1、情緒控制

打罵教育失了分寸主要在於情緒失控,將簡單地懲罰上升到了侮辱、奴役孩子的程度。

每個父母都忍不住地想責罵孩子,但建立在情緒控制的基礎上,才不會令孩子感到被侮辱。

2、多理解孩子

多一份理解,就少一分責罵,這樣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會明白如何引導孩子。即使是孩子犯錯時,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視情況而定。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3、目標不要定的太高

有時候煩惱就來自於目標太高,實現的過程艱難,會加重焦慮。

然後你再把這份焦慮傳給其他人,最後全部給了孩子,鬧得大家都不輕鬆。

既要給孩子壓力,也要給孩子鼓勵。

4、逼孩子時要有度

千萬不要錯誤地理解逼孩子一把,逼不代表無限度地逼,往死裡逼。

雖然說孩子的潛能需要被激發,但過度地逼,容易讓孩子崩潰,功虧一簣。

弦崩的太緊,容易斷;有收有放,才能飛的更高。

陳喬恩談媽媽:始終做不到親密相處

葉聖陶曾說過:“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育孩子千萬注意方式,否則會讓孩子和我們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