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共話2020中國經濟:穩經濟首先要穩企業 必須倡導競爭中性

大咖共話2020中國經濟:穩經濟首先要穩企業 必須倡導競爭中性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怎樣讓這一年經濟穩步發展,引發了眾多關注。

12月19日,由中新經緯主辦的“財經中國2020V峰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邀請經濟學者、企業代表和媒體高層等近300人與會,以“創新的力量”為主題,共同探討經濟創新發展的經驗和路徑。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在發言中表示,創新是中國經濟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製造業、互聯網、房地產,還是消費、金融、健康等產業;無論是決策部門、智庫機構,還是企業界、媒體界,可以說創新都是共同語言和共同“法寶”。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創新必須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這表明我國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作為一項重大長期的任務,創新正是我國全局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未來要專注大中小型企業的核心創新能力,通過搭建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與國家有關部門的溝通平臺,積極推動大型科技成果以及產業落地,從而推動社會經濟和結構性改革的高質量發展。”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表示。

在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看來,中國當前正處於經濟發展動能的關鍵轉換期,如何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潛在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全要素勞動力是至關重要的。全要素勞動力最通俗講就是超過要素投入所帶來的增長的部分,其核心就是創新,以及創新所帶動的相應組織結構變化和效益的提高、生產規模性的變化等。

“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儘快地把科研的成果轉化為生產的實踐。在這個領域,中國的企業家應該發揮最大的積極性,使科研成果能夠從實驗室及時地轉化為生產實踐,在這方面我們有著巨大的潛力。”朱光耀表示。

調節供需矛盾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看來,在當前的經濟背景條件下,在新時代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基礎上,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

大咖共话2020中国经济:稳经济首先要稳企业 必须倡导竞争中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

“在新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大背景下,我們所致力解決的最主要矛盾和問題在發生變化。我們要做一道加法,就是在需求側的問題和總量性的問題的基礎上,加上結構性的問題和供給側的問題。”高培勇表示。

這和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範恆山的看法不謀而合。“既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改革,但是也不能放棄需求側的推動。供給側的改革要特別重視優化供給側,也就是統籌考慮穩增長、調結構等的需求,適當調整結構性改革的節奏、力度和重點。”範恆山指出。

在他看來,去產能應該由“去”為主轉向“提升”為主,要堅持提升傳統經濟與發展新經濟、新動能並重,要堅持通過技術創新、體制約束、精神激勵等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來促進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的迴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同樣認為,創新最終是要彙集成供給響應機制,讓供給響應機制變得更加靈敏、更加快速,只有這樣經濟才能實現平穩、高質量的增長。

“目前消費外流現象依然嚴重。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可以買的東西更豐富,但不得不承認國內供給端的質量沒有跟上。我們有高端的需求但是沒有高端的供給,或者說沒有高質量的供給,這是我們當前經濟生活中面臨的深刻問題。”劉尚希表示。

他表示,當前中國居民正從吃飽到吃得更好,生活水平提高到生活品質更高的階段升級,這時就需要供給有相應的調整。只有提供高質量的供給,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如果供給響應機制一直處於“鈍化”的狀態,供需之間的脫節就會越來越嚴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也提出,在高質量的發展階段,更需要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讓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減少錯配、減少低效、鼓勵創新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讓消費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市場基礎。

“在供給響應機制是零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很難出現逆轉,經濟下行的壓力就會加大。所以要通過改革塑造一種良好環境,讓供給功能得到恢復,供給響應機制適應這個高成本的時代,讓大家沉下心來真正去搞研發,通過研發的創新來提高供給的質量,這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劉尚希說。

更重視實體經濟

經濟增長,先穩後進。

“增長好辦,高科技來了,我們有5G、AI、數字經濟,科技進步將會推動中國經濟的進步。可是‘穩’沒有的話,後面的東西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找到‘穩’的制度原因,我們的‘進’就肯定有把握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表示。

大咖共话2020中国经济:稳经济首先要稳企业 必须倡导竞争中性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在範恆山看來,穩經濟要先穩企業,減輕企業負擔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事。

“要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運營的成本,包括減稅降費。要繼續努力降低融資成本,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的成本,還有一些其他的管理制度性的成本,也應該反思金融機構為何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高利潤。金融機構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為生產型企業服務的,這裡不應本末倒置。”範恆山說。

在吳曉求看來,企業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創造者,所以要愛護企業的創造能力,激發他們的活力,同時,社會要為這些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人提供一種容錯的機制。

“市場經濟核心是公平,資源配置機制不分身份,就看誰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財富,誰能帶來更多的就業,誰能帶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這是重要的標誌。要倡導競爭中性,這非常重要。在資源配置之前,所有的主體都是平等的。”吳曉求表示。

同時,他強調,一定要重視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政策不能變化太快。政策首先要體現現代文明和市場經濟,政策一旦確定是不能變的,保持穩定性,人們才有預期,信心才穩定。

“中國人均GDP才9000多美元,雖然規模是92萬億人民幣,算一個比較大的體量,但面對14億人口,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的。”吳曉求表示。

在談到創新的最大驅動力時,嘉楠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楠賡認為,下一個十年,萬物智聯和智能化是當之無愧的熱點。對企業而言,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就像無源之水,短時間可能會因為一些原因發展得很大,但是沒有辦法基業常青。智能化是把數據、算法、計算能力握成一個拳頭,形成一個新的競爭力,誰能練好內功,把這幾項整合到一起,就可以在新的發展進程中拔得頭籌。

“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的兩個輪子,兩者不可偏廢。很多發達國家,它既在實體經濟佔領高端,也在虛擬經濟佔領高端,而且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通過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已經變成了密不可分的兩種經濟形態的融合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

在陳文玲看來,創新的力量首先是思想的創新、理論的創新。不僅要研究現在正在發生的這些革命性變化,還要研究“未來已來”和“未來未來”的變化,這才是創新引領。

“中國現階段已經有了很強大的創新基礎,比如說有全球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有一批企業和行業已經走到世界前沿。改革上層建築、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微觀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容,現在已經刻不容緩。”陳文玲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