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三線工廠舉辦舞會 在舞臺上表演 現在這些舞友大都在跳廣場舞


新的一年馬上就要來到了,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美好的未來值得憧憬;昔日的生活似陳釀老酒,更是令人回味無窮。請大家隨著筆者23年前拍的照片,看看山西永濟某廠職工們怎樣迎接元旦。該廠屬於1969年興建的三線鐵路工廠,雖然年輕職工居多,但在1976年之前是不可能跳交誼舞的,只能跳忠字舞或充滿戰鬥氣息的舞蹈。80年代開始人們的思想大解放,跳舞的群眾越來越到,90年代形成高潮。圖為我廠舉辦的交誼舞比賽。

交誼舞起源於歐洲,在上個世紀20年代之後傳遍世界,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活動,故也稱國標舞。1924年我國的幾座大城市就已有了舞廳,上海有上千以此為生的舞女。50年代在中國,由於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全國的機關、學校、工廠的交誼舞風靡一時:國家領導人帶頭,青年人踴躍參加,連很艱苦樸素的雷鋒也破例買了時裝在業餘時間跳舞,當時跳舞的婦女以穿布拉吉為時尚。圖為我廠1997年元旦的舞會。

跳舞是美好的,它能使舞者身心愉悅而起到健身的目的,但在10年動亂期間,這種高雅的社會活動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被禁止。1976年之後,愛跳舞的時尚青年們躍躍欲試,但許多思想僵化的老人們還一時轉不過彎來,對跳舞這項活動頗有微詞,所以許多舞者只能在家裡舉辦舞會,這就更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說三道四。筆者工廠在80年代後,專門在工廠球場上舉辦舞會,滿足了舞者們的要求,使大家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三線工廠的職工來自全國各地,各種人才應有盡有。當時的舞者中許多年齡較大者在50年代跳過舞,個別大城市的老人甚至在解放前就跳過舞,所以教練很是不缺。他們採用傳幫帶的教學方式,很快就在工廠形成了燎原之火。許多年齡大的職工跳舞曾經上癮,10年動亂期間剝奪了他們跳舞的權利,此時他們怎麼能不盡情地跳起來享受生活的美好。筆者的父母50年代就喜歡跳舞,80年代又接著跳,到我這裡卻沒有跳舞的細胞,只能是望洋興嘆。

筆者曾不服氣悄悄在宿舍裡練過一陣子;領導也曾告誡我陪客人跳舞是一種禮節和工作需要;1995年到哥哥工作的3531工廠玩耍時,他聽說我不會跳舞,專門到舞廳裡請了一位女士為我掃盲。各種努力之後,我在跳舞時仍好像在推磨,笨拙的腳動不動就踩到舞伴的腳上,最後知難而退在旁邊看熱鬧了。雖然我沒學會跳舞,但仍時常出入一些舞會,當然大部分時候是來照相的,能拍到舞者飄逸瀟灑的姿態,我也感到很是愜意。

80年代前期跳舞者主要在球場上跳,後期就開始在舞廳裡跳了。那時的會議室、單身食堂掛上一些紙花和綵帶就可以秒變舞廳了。工廠業餘文工團的管絃樂隊也派上了用場,他們常到現場表演助興。後來工廠還建了考究的舞廳,但紅火了若干年後也慢慢地不景氣了,因為工廠在一個相對封閉的中條山腳下,流動人口有限,不算貴的門票讓許多舞迷望而卻步,大家畢竟都要養家餬口,光消費到精神層面上時間長了是不行的。圖為翩翩起舞的職工們。


當時我廠舉辦各種比賽,大都要找一個基層單位贊助,這次比賽獎品就是線圈車間提供的。該車間女工居多,舉辦這樣的活動根本不愁女舞伴,所以搞這個活動很是得心應手。時過境遷,現在工廠的舞廳已沒有昔日熱鬧,小舞廳也早就消失了;圖中的許多跳舞者現在已經加入到廣場舞的隊伍中,有的老人已經離世了。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組照片時,充分感覺到歲月的無情,回憶的美好。我們應該感謝這些參與者,他們使我們的生活多了些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