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很多人覺得,在當前的發展階段,評價改革要麼是做不到,要麼是做了也沒用。但是我這個人有些執拗,越是困難越要上,越是沒人願意幹的活,我越願意幹。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清華附中基於中國國情建設,同時也借鑑了一些國際通用做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讓人高興的是,我們看到,2017年美國開始研究設計新的學生評價選拔方法,與清華附中從2009年起研究到現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處。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會把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分成幾個階段,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學卻常常難以自然過渡,每個人需要面臨不同形式的選擇和被選擇。

在中國大陸,這種選擇常常通過一次性的考試成績來確定。這種方式引領著我國高中教育的樣態與發展形式,就是目前大家非常熟悉的——應對高考。雖然大家對此越來越有意見,但又不得不積極履行著“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本來只是一箇中性詞彙,每個學生為了能考上更好的大學,必須努力學習,努力取得更高的考試分數。學生在高中學習三年,接受三年的教育,最終被評價和選拔就是最後的一次高考。

長期以來,我們陷入“學生學是為了考高分,教師教是為了讓學生得高分”這樣一種窘境,我們很難將學生們更好的培養成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人,有能力為社會創造更有價值的人,更像是在培養“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欠缺了很多應該在中學階段培養的素質。

我認為,不能把責任都推到教育者身上,問題更多出在我們長期堅持的評價和選拔方式上。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評價不是隻看分數,還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老師在學生的成長檔案中實時評價學生們的表達水平、領導力、體育、藝術優勢等諸多方面,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情況。

大學在選拔學生的時候,就參照這些教師的評價,甚至是教師的推薦信。而在中國當前不太成熟的誠信環境下,如果說老師對學生的過程評價,將來能影響到大學的錄取,那壓力可想而知。

比如,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被評價很好的學生,其他家長就會質疑,這個學生和老師之間到底有沒有特殊關係?對於表現不好的學生,老師因為事關學生的升學,也很難做到“敢於評差”;而對於老師是不是很公平的對待每個學生,我們也難保證和信任;與此同時我們也很難保證家長與孩子在升學履歷中不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面對基礎教育的現狀,我們既要看到基礎教育所取得的成績,更要認真對待所存在的問題;面對窘境和問題,我們認為是評價和選拔方式出現了問題,不適應黨和國家對於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那在這樣的誠信大環境下,又如何做好“評價和選拔”?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十年探究

清華附中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和實踐已經堅持了十年,我們研發了“基於行為記錄大數據的K1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以下簡稱“綜評系統”),建設了一套逐漸完善的學校綜評運行管理制度,不但引領了教育過程的“向好”,也為學生學習的水平和過程能科學呈現,高考招生選拔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我們在清華附中綜評系統上建設了一套可以觀察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學生髮展和教師育人,對學生進行觀察和記錄,在綜評系統上形成學生髮展的大數據,這些原始記錄體現著學生成長的過程性、發展性和水平性,一方面通過評價引領學生髮展,引領學校育人方式變革,另一方面使得高校可以觀察數據,可以對數據量化分析,落實教育部要求的“誰使用,誰評價”的指導思想。

在學生髮展和老師育人過程中,我們進行客觀、完整的記錄,基於客觀記錄,形成一個學生髮展過程的大數據,系統生成的評價結果可以成為使用者的評價和選拔依據,並保留學生髮展的原始記錄。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幾個關鍵環節:選擇觀察、記錄的內容,選擇觀察、記錄的方式,確定觀察、記錄的主體,確保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構建基於大數據的評價模型,根據用戶需求和評價用途生成評價報告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學生電子檔案”。

綜評系統評價體系包括9個模塊,46個緯度。每條記錄關聯多個標籤,記錄學生髮展過程的大數據,這些數據和標籤通過綜評系統可以生成一個學生的“數字畫像”。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例如,學生參加一次“參觀學習”活動,綜評系統記錄學生參加活動的過程和材料,記錄關聯恰當的標籤;當學生完成一個“項目”,綜評系統記錄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和材料;如果該項目參加比賽獲獎,學生提交“比賽獲獎”記錄,由學校教師審核。

全方位真實可靠的記錄在中學形成,高校的個性化選拔依據自己設定的參數,最終實現量體裁衣式的個性化人才選拔。


保障系統的真實與誠信是首要條件

想必,大家都關心清華附中綜評系統如何保證行為過程記錄真實、及時、客觀吧?因為大家都覺得我們將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誠信,這個記錄萬一是假的呢?

如果過程性的行為記錄造假,那麼綜評系統的誠信就無法保障,綜評系統的記錄就沒有意義,更不用說高校通過綜評系統來進行招生的參考。所以如何保障系統的誠信與記錄的真實,就成為了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一套“核查”系統,來保障記錄內容的誠信: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數據真實客觀保障機制

1.除學業成績等隱私記錄外,其他數據均公開、透明。所有記錄及時公示,設有質疑功能,有健全的質疑、複議、仲裁流程制度。

2.所有記錄永久保存,提交主體終身負責,記錄一旦造假,經核實後將被扣分,還要記入失信記錄模塊永遠留存。高度誠信與嚴厲懲罰並存,使非誠信的後果遠遠大於可能獲得的潛在利益。

3.完善的質疑、申訴、複議機制。記錄提交後,實時進行公示,可被點評和質疑,有完善的申訴、複議和仲裁機制,並有完善的誠信記錄模塊;完全滿足《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關於評價程序的全部要求。


如何適應不同學校的個性化要求

清華附中綜評系統的研究和實踐,萌芽於學校育人,但清華附中在研發之初,就不只針對本學校的教育情況,還考慮到了其他地區和學校的應用,以及上級教委及高校選拔的應用。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綜評結果報告的可動態調整賦值的模型

首先,綜評系統支持區域和學校根據自身的需求、特點,調整評價體系,調整量化標準,適應學校個性化要求,適合引導學校特色發展。

綜評系統評價內容可動態變化,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對評價內容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整;評價結果可動態量化;綜評系統可以隨時生成評價報告和各類階段性統計分析結果;可根據用戶需求調整量化賦值,並生成評價報告。

比如說,針對高中學生的學業整體能力記錄,綜評系統可以根據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項目比賽成績相應賦值,期末考試成績也可以按照在同年級前1%、前5%、前10%等,按位次設定量化標準。所有學生的所有的記錄都可根據這些不同的賦值標準,最終系統自動生成一個評價報告。

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記錄、公示、數據統計和分析、報告反饋等形式,讓師生和家長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發揮引導和督促作用,以評價推動育人觀念和模式的變革。

教育評價從對 “學生成績的統計分析”,轉向了對“學生全面發展”和“學校育人管理工作”的統計分析,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導向。

學生髮展的客觀數據可以量化、統計、分析,最終呈現可視化的報告,教師可以基於這些客觀的數據分析,把對學生髮展的感性認識轉變成為理性認識。以評價推動學生關注社會、思考人生,通過綜評系統的學生分享,能看到學生們心智的發展,增強學校、教師育人的信心。

清華附中:從“育分”到“育人”,他們這十年做了什麼?

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記錄分佈圖

隨著綜評工作的持續深入和綜評大數據的不斷積累,我們用大數據的實證方式研究教育有了很大的可能,依據數據可以更科學的研究中國人才培養的規律,不斷改進培養模式和評價質量。我已經感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未來,是一條光明的道路,儘管它仍然曲折。

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雖然不能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全部解決,但是以綜合素質評價來引領教育改革,實現基礎教育從“育分”到“育人”的變化,意義巨大,需要基礎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我們要堅持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研究實踐,不斷擴大理念滲透,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一種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圍。

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一直是中國教育之痛,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未來一定可以解決這個病痛,但在研究如何通過行為記錄及測試,發現其與素養及能力之間關係時,我們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不足的,仍然要進一步理清學生的行為表現和能力的真正關係。

所以,最後我想說,我們會堅持把綜合素質評價研究下去,也倡議更多的地區和學校,跟清華附中一起,把綜合素質評價開展起來,堅持進行更深入的應用及研究實踐,用評價促改革,一起努力,使中國基礎教育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作者 | 王殿軍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來源 | 本文根據王殿軍在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演講錄音整理,經過本人修訂並授權發表

整理 | 蒲公英教育智庫 · 新校長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