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中的明珠:西遞、宏村


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西遞、宏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被譽為"畫中的村莊"。

西遞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餘年歷史。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徽州牌坊林立,數量在全國領先。僅徽州首邑歙縣唐宋以來前後曾建有400多座牌坊,至今保持完好的仍有100座左右。

受朱子理學影響,徽人在村落選址佈局上尤重風水學,儘量滿足“枕山、環水、面屏”的的封閉或半封閉模式,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臨界處狹窄,並大多數在“水口”設置關鎖,體現出徽州人內聚、封閉的儒家文化意識。

西遞村中各家各戶的宅院都頗為雅緻: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鏤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從建築風格上看,徽州民居封閉性很強,外牆高大、天井窄長,進堂縱深大且“步步登高”,雖格局上與我國古代建築中的民居形制同似,但其形狀上的調整,使得徽州民居一經進入,便產生強烈的與世隔絕感。因此徽州民居雖然保有強烈的儒家文化依歸,但風格與北方四合院的開闊局氣絕不屬一類,又和西南地區民居樸實自然的氣質截然不同。

西遞民居一角。

西遞民居一角。

不少當地居民將自家住宅一分為二,前堂向遊客開放、販售旅遊紀念品,後室為自家住宅,算是商人意識在今時之體現。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餘年。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

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設計,引清泉為"牛腸",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渠"。"牛腸"在流入村中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過濾,復又繞屋穿戶,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

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稱"依湖六院"。在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併,取名"以文家塾",又稱"南湖書院"。南湖書院是座具有傳統徽派風格的古書院。

曾任清政府內閣中書,民國時駐英、日公使,代總理大臣的汪大燮、當代著名的科學家。澳星發射研製專家之一的李小鵑等學者,都是在這裡啟蒙的。一湖碧水位於書院前,連棟樓舍接著書院,書院黛瓦粉牆,與碧水藍天交相輝映。 0/200 圖集編輯替換 0/200 圖集

宏村村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傑出。佔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據史料記載,"承志堂"是黟縣境內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參觀的國內外遊客,無不為之傾倒。

中原地區世家大族源源不斷地舉家南遷和徽州山環水繞、相對封閉的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宗族的大量存在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成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礎,逐漸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勢。


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徵,不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緣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緣而地緣,形成了濃郁的鄉土觀念。扶貧濟困、興文重教、勤儉持家、以眾幫眾,已成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鄉土文化的重要特徵和鮮明性格。

內斂、封閉的建築特徵,與徽州社會人口老齡化不無關聯。徽商們少小離家,功成名就後榮歸故里,不免已經鬢滿銀霜。在明清時期的徽州,老人們不僅佔據著較大的人口比例,也在經濟基礎上具有決定性地位,加之道德倫理層面上的訴求,使得老年人的審美取向在徽州村落中體現的較為明顯,折射出徽州人趨於穩定和保守的心態。

宏村民居內陳設風格頗為傳統古舊。

宏村一角。

宏村一角。

宏村一角。

宏村一角。

宏村一角。

今日,宏村已成為建築、美術等學科學生實踐活動的必到之地。

。山水環抱、黛瓦粉牆之下,三兩青年或背畫夾穿行、或靜坐慢描,已成為宏村新景。

西遞、宏村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