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其中包含一個千古迷團

唐詩在璀璨的中華文明銀河中是最耀眼的星,唐詩可以分成很多種:田園詩、邊塞詩、浪漫詩、送別詩等等,其中送別詩是其中的一個大的分支,但凡詩人在與友人、愛人、家人告別時,都會即景賦詩一首,送別詩最著名的莫過於李白的《贈汪倫》還有《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州》,可以說送別詩中名篇濟濟。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其中包含一個千古迷團

由於在古代沒有今天的高鐵、飛機,想去哪就去哪,那時候的人們出行只能靠兩樣東西:腳、馬。

朋友、戀人之間一旦分別,可以說想要見一面是很困難的,因此十里相送顯得是那麼重要。一般還會在送別之地擺下酒宴,送上最誠摯的祝願,此時,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不捨之情也就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從而催生出了眾多流傳千古的送別詩。

然而,這雖然同是送別詩,詩中承載的感情多是不捨與離別後的期盼歸來再度相逢,可是在寫作手法上往往千篇一律,沒有很多的創新。

當然,凡是有例外,寫法感情雙優的詩也不少,比如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其立意之高、寫法之巧至今無人超越,其中還暗含著一個千古迷題。

這首詩就是“詩佛”王維的一首《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其中包含一個千古迷團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王維在剛開始就直接來了一句“山中相送罷”。很顯然,他已經將人送走了,就完事了!

可是,王維送的究竟是誰?去哪了?怎麼送的?都沒說清楚,只是一個“罷”簡單地說明了王維剛才是去送人了,語調看起來非常輕鬆,並沒有我們常說到的送別詩中所涵蓋的一系列的感情或者離別時的愁緒。

沒有,有的只有漫不經心,似乎不關心離開的那個人或者關係不到位,總會給人“走就走了吧,無所謂!”的感覺。

後一句“日暮掩柴扉”,更顯散漫無意。大家都知道,晚年的王維是在山中隱居,他的生活自然很簡單,早上出去散步,傍晚回來吃飯睡覺,這裡的“掩柴扉”即是在回家之後把院子的木頭門關上。可是這個動作與送別貌似沒什麼關係啊!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其中包含一個千古迷團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答案揭曉。

這兩句是有出處的: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

原文的意思是指因遊子長時間不歸家,家裡人為其而嘆惜之意。

王維在此處巧妙的對原文舉子進行了修改,就說明他在送別時其實是滿含不捨與擔心不歸之意的。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其中包含一個千古迷團

原本沒頭沒腦的詩句打了這裡才真正顯示出其本來面目:與朋友的依依惜別。

原本的似是而非,不知所云在這裡全部顯示出了詩人王維的真感情,是因為對友人的不捨才變得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友人的離去給王維心中帶來的只有離愁,滿腹的被愁緒充斥,哪還有閒心做別的事情呢?

看似“沒心沒肺”,實則是依依不捨。

這就是王維在寫法上與眾多的送別詩不同之處,寫法高明,立意深遠,令人歎服!因為一般送別詩中:人物、時間、地點都會通過詩句為廣大讀者交代清楚,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送“孟浩然”到“廣陵”,岑參“大雪之中”送“武判官回京”,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等。

王維這首《山中送別》卻很特別:題為《送別》,卻不寫送別誰,也不寫送別對象要去哪裡,甚至連送別的過程也不寫。對於詩中送別的對象是誰?以及送別的具體地點在哪裡?

總之,王維此詩繞開送別之時,直接寫到了送別後自己的心態與生活細節,反而更加動人心絃,立意之高真是無人能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