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瞎掰”,聽過這個詞的人很多,知道這是樣物件的,恐怕沒幾個。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相傳這是魯班發明的一種小木器, “打開後能當板凳,睡覺時能當枕頭”,已有2600年曆史。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最初魯班是為了在遊戲中開發孩子的智力,同時也作為考察徒弟的一種手段,不久便盛傳於世。

別看名字土,“瞎掰”可不尋常。一塊木板製成,能支、能合、能枕、能坐,幾乎囊括了木匠活所有的手藝。

“瞎掰”已經失傳了上百年,直到北京密雲一個農民手藝人,才把它復原了。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李文濤,69歲,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班枕(瞎掰)製作技藝傳承人。

家住北京密雲縣靳各寨村的李文濤第一次見到“瞎掰”,是在姥姥家,那年他才14歲。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聽姥姥說,古時如果家裡有個‘瞎掰’,就好像是現在人趁條金項鍊。”

到底這東西怎麼做?李文濤想了5年。


19歲,他開始嘗試復活“瞎掰”,選料、畫線、摳制……1966年,他終於做出了第一個 “瞎掰”。

別看“瞎掰”小,做起來很麻煩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做“瞎掰”的木頭不能有疤,以防開裂。

最好是老木頭,水分少,不易變形。如果是新木頭,就要用鹽水煮72個小時,然後再自然陰乾。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木板的高寬長的比例是1:2:6,用鉛筆劃上等分線。

把木塊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摳掉,形成一個凹槽,再豎著劃線等分。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木板可大可小,當然越小越見功夫。

這時畫出的線必須是奇數,5、7、9都行,絕對不能是偶數。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否則,板凳交叉的兩邊就不是等分、不能平衡。

“瞎掰”的製作原理,基本上是“以缺補缺”,一鋸下去,兩個面相互吻合,天衣無縫;一鑿下去,既是卯又成榫。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只要稍有馬虎,哪怕是隻錯了一鑿子,這塊木板就報廢了。

幹了一輩子“瞎掰”的老藝人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成功復活“瞎掰”,讓李文濤愛上木工,甚至貪戀到“痴狂”。

見兒子迷上木工,做瓦木工的父親專門為他請了個木匠師傅。木匠師傅一聽李文濤會做“瞎掰”,二話不說就收了徒。

李文濤天天扎屋子裡鼓搗“瞎掰”,老伴兒經常埋怨他,“瞎掰”又不能當飯吃。

2005年的一天,李文濤的口袋只剩了10元錢,“實在撐不下去了,窮得都快掉地上了!”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這天,家中來了一對搞收藏的小夫妻,他們不買別的,偏偏看上了30多年前李文濤製作的第一個“瞎掰”。

摸著早已光滑烏亮、陪著自己幾十年的“瞎掰”,李文濤真捨不得,但想想口袋中孤零零的10塊錢,只能忍痛割愛。

沒想到,這對小夫妻給李文濤帶來了“福氣”。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李文濤終於名正言順地把做“瞎掰”變成了職業。

第二年,他的“瞎掰”就被列入北京市級“非遺”名錄並獲國家專利,國家每年給他一萬元的創作基金。

“瞎掰”系列

“瞎掰桌”是李文濤花了兩個月完成的作品,桌子沒有一個釘子,全部是活頭。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桌腿可摺疊,桌面可掀開,整件作品,精巧奇妙。

李文濤還喜歡做“魯班鎖”,它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是古人的智力玩具。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凹凸咬合,精準巧妙。

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條,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這個玩具易拆難裝,木條越多,難度越大。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李文濤做得數量最多的,是72根木條的魯班鎖。

在古人看來,榫為陽,卯為陰,兩者相合就是一種陰陽平衡。

69歲農村老頭復原“瞎掰”,鑿了50年的木頭,比變形金剛好玩

一條木板製成的摺疊琴桌

故宮、天壇的建築,都是如此。“瞎掰”飽含著順應木材本質、與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