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深度工作4小時抵得上別人忙碌8小時

就我的工作和管理經驗看,工作在99%的時間裡是根本不需要加班的,加班的原因只有這幾個,不是領導無能,就是同事無能,其實,更多的情況是自己無能。

——坤鵬論

坤鵬論:深度工作4小時抵得上別人忙碌8小時

今天,坤鵬論通過分享《深度工作》這本書,繼續本週時間管理的學習。

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如何提高個人生產力的學習。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也給出了他的生產力因果公式: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不過,它相比《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生產力 = 時間 × 精力 × 專注力”,要稍稍遜色些。

因為,卡爾·紐波特雖然也意識到了人類能夠專注的時間有限,並認可其重要性,卻沒有列在公式裡。

卡爾·紐波特從“專注度”出發,經過研究和實踐後認為,只有深度工作才能獲得最高的生產力。

深度工作就是將全部精力與專注力集中於做一件事。

這樣就能事半功倍,每天只要四五個小時就抵得上別人八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成果。

說來簡單,真正做到其實挺難,需要超強的自律和不斷的訓練。

這篇文章便是坤鵬論在深度工作狀態下完成。

寫完之後發現,文字量不小。

坤鵬論曾動過刪減的念頭。

可是,轉念一想,寫出來是為了學習,這是自己四年來堅持每天寫作的本質目的所在。

刪減就離開了自己寫作的本質和初心,對於學習更是隻有害而無益!

所以,長就長吧,本文分為兩部分,今天先發第一部分。

坤鵬論:深度工作4小時抵得上別人忙碌8小時

一、事情做到80分其實和0分差不多

在這個信息極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大眾的信息獲取能力越來越強、選擇也越來越多。

由此引發的一種結果便是,在眾多備選中,人們往往只選擇最好的那一個,而其他不錯到平庸的選擇很容易被忽略。

坤鵬論以前講過,人的價值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專而精,在某個領域做到10%的頂尖位置。

第二層:芒格推崇的模型思維,其實就是多學科思維。

儘管事實證明,第二層才是最牛的能力。

因為幾乎所有問題的發生都不是單一原因所致,甚至根源並非所見。

同時,幾乎所有問題都可能存在不同學科的解決之道。

其中最牛、最頂級的就是多學科綜合之解。

不過,在這個以專業化分工為榮為主的社會,第一層次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雖然它常常錯,或是走彎路。

但是,不管是第一層,還是第二層,它們都要求人們專注。

第一層是永遠專注某個領域;

第二層是階段性專注某個領域,最終專注的是如何將多學科融會貫通。

既然只有越來越專業,才越來越有價值,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在同一時間給自己安排太多事情。

與其同時做10件事情,都只有60分的效果,不如專心做一件事達到100分。

10件事情60分的生產力不是600分,很可能只有100分。

1件事情100分的生產力也不是100分,很可能是100000分。


坤鵬論:深度工作4小時抵得上別人忙碌8小時

二、 假裝忙碌的現代人

隨著機器之力逐漸將人驅逐出生產線,知識工作在當今的商業領域越來越成為主流。

就像知識工作者一個很抽象的詞,很多知識工作者實在沒有更好的方法證明自身的價值。

於是,他們只能投向傳統的生產能力概念,試圖在職業生涯的茫然之地穩固自身價值,其典型表現就是:

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可視化的忙碌。

這種行為的中心思想就是,忙碌代表生產能力,用這個工業時代關於生產能力的指標,以可視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2013年,雅虎新任CEO瑪麗莎·梅耶爾認為員工沒有花更多時間查看電子郵件,“如果你看起來沒有忙碌,我就認為你的產出不高。”

而這種滿腦子落後工業思維的管理者,真不在少數。

正如那些拼命提倡996的互聯網公司CEO們,在他們高呼福報、理想、捨得的同樣,卻恰恰暴露出他們在管理上的平庸與無能。

有位朋友評價得特別好,許多CEO正在靠著臆想管理公司。

比如:有家公司高管,為了讓員工多產出,不去考慮如何在績效上下功夫,而是直接將公司的下班時間延長一小時。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員工上午磨洋工,下午才開始工作。

延長一小時沒關係,自己再往後加班一小時,這樣不僅能吃個加班餐,回家還可以打車。

害的是誰?

只有公司!

這不是臆想的決定,又是什麼?!

再比如:不少公司管理者信仰開會主義,每天連篇累牘地開會,不管大事小事,好事壞事,破事爛事,都喜歡搞個會。

這背後的潛臺詞是,管理者想用開會向人們證明,自己超級忙,超級重要。

其實,真相是,如果不開會,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有些管理者甚至白天開不過癮,還要搞“夜總會”。

大晚上不睡覺,一群人坐在一起玩大眼瞪小眼的遊戲。

這類公司的會議一般都像裹腳布,又臭又長,公司變得互相推諉,人浮於事,越來越沒有人敢於擔當。

而員工們不得不靠晚上加班來完成當天的正常工作。

試想,如果讓已經身心疲憊的員工再完成工作,工作能夠保質嗎?

講真!知識工作並非生產線,從信息中提取價值的行為往往並不忙碌,也並非靠忙碌支撐。

而且,為了假裝忙碌,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被浪費或是花在浮淺工作之上,價值有限,還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坤鵬論:深度工作4小時抵得上別人忙碌8小時

三、深度工作是將事情做到100%的王道

如何才能讓自己將一件事做到100%?

《深度工作》的作者表示,只有深度工作才是王道。

什麼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就像全神貫注地寫一篇文章、讀一本書、畫一幅畫、編一段代碼、設計一個模型……

這些過程都需要投注你的精力、調用你的技能,去創造、去研究,並且只有你能做到,這就是深度工作。

它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心流狀態。

心流是“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心流是指一個徹底忘我,精神完全集中在他正在做的事上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人的視野將會變窄,能看到的所有東西就是他的工具,以及潛意識中事情結果會是什麼樣子。

他的周圍視覺會大大減弱,以至於完全注意不到周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

甚至還會失去對自我的感覺,只能感覺到做事的過程。

他的時間感也會完全喪失,因此當時光分分秒秒地流逝,當午餐和晚餐時間來了又去,當太陽落下又升起時,他卻渾然不知。

任何一個領域所有大師級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的動力是行動的過程,也就是深度工作的過程,激勵他們的是行為而不是成果,成果,不管是金錢還是金牌,只是對進入“心流”境界的附加獎勵。

心流這個術語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199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講出來的。

在當時,這種發現與傳統智慧是相矛盾的。

大多數人認為放鬆令人愉悅,不用工作,最好是天天傻吃悶睡。

即使到現在,持如此觀念的人依然佔據著絕大多數。

但是,契克森米哈賴的經驗抽樣法研究揭示: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實比休閒時間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為工作類似於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避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裡。休閒時光則組織鬆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在當今社會,深度工作的能力是稀缺的,而正是因為稀缺,才更加證明了它的可貴。

與深度工作對應的是浮淺工作。

浮淺工作: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人類深度工作的能力正在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在日益提升。

因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並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正像普通程序員寫代碼,可能花了10小時,寫出來的代碼很長,而且一堆Bug;

但是優秀的工程師可能只要1~2小時,寫出來代碼短且沒有Bug。

這之間的差距則源於深度工作的能力不同。

坤鵬論:深度工作4小時抵得上別人忙碌8小時

四、深度工作會讓你更幸福!

正如前面所說,深度工作很容易讓人進入心流狀態,享受過程帶來的美妙感覺。

而且神經學的研究還證明,深度工作甚至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像那句名言:焦慮最好的良藥是忙碌,也就是忙到沒功夫焦慮。

坤鵬論認為,這裡的忙碌一詞並不準確,沒有成果的瞎忙瞎碌,最終只會讓人更焦慮。

正確的表達應該是:焦慮最好的良藥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會佔據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們生活中難以迴避的、細小不快的事情。

用契克森米哈賴的話說就是“高度的專注能力,以至於沒有任何注意力留作思考其他任何不相關或令人困擾的問題。”

有句很哲學的話——你的世界其實就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

這就是所謂“你關注什麼,你得到什麼”背後的道理。

如果你經常處於有意義的深度工作之中,那麼你關注的也都是有意義的事物,只要在這種狀態度過的時間足夠長,你的大腦就會認為你的世界是具有豐富意義和重要性的。

這便是巴菲特所講的:走正道,路越走越寬。

路,不僅僅是事業之路,更是人生之路。

同時,真實世界裡就像芒格所說:抄近路的人多,走正道的人少。

所以,堅持用深度工作的方式走正道,成功真的不難!

(未完待續)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