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家門店全部關門,又一家生鮮電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為何僅1%能盈利?

在電商領域有句話叫做:“得生鮮者得天下。”不過,生鮮市場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近日,上海的生鮮電商“妙生活”就悄然關掉了所有門店。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1

生鮮電商接連折戟

上海妙生活關閉所有門店

在妙生活位於上海東寶興路的一家門店,大門緊閉,門店上方“妙生活”三個字的招牌還在,門上貼著商戶招租信息。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裡面空蕩蕩的,店裡面的設施全部搬空了。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央視財經記者瞭解到,妙生活在上海開的80家門店,陸續全部關門。

上海東寶興路某商戶:以前生意還可以的,六月份開張,開了四五個月。

記者隨後根據地圖,走訪了妙生活的多家門店,有的門店早在幾個月前就已關門,現在已經轉讓,換了新的商戶。

上海羽山路某商戶:妙生活以前的店是在這裡,我們這個店是八月份接手裝修的。

記者登錄妙生活的手機客戶端,已經無法使用。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妙生活並不是個例,12月9日,武漢的“吉及鮮”被曝融資失敗,大規模裁員和關倉。在杭州,“鮮生友請”近期也出現關門閉店的現象。發源地在合肥的“呆蘿蔔”經營陷入困局,杭州中心近日關閉。

2

妙生活創始人談關店原因:

成本高存活難

兩年前,生鮮電商行業曾經經歷過一次倒閉潮,短短一年間,就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倒閉。最近這種局面似乎又再次上演,這背後又有怎樣的原因?央視財經記者聯繫到了上海妙生活CEO。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妙生活曾經的一家門店,緊挨著一家永輝生活超市,而在另一邊30米的距離之內,有一家百果園超市,再往前還有一家超市,可見目前生鮮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妙生活首席執行官鄒志俊告訴記者,妙生活在上海經營了四年多時間,雖然他們在全國領先創立店倉一體的模式,但目前成本佔到總價的30%到40%,而生鮮批發的毛利率卻只有10%到20%,高額的成本讓這樣的企業短期內很難盈利。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妙生活首席執行官 鄒志俊:100多平米的店鋪租金,在上海的話平均要三萬五左右,再加上其它費用的話,七八萬左右。即使我們用大量數據化,但是數據化實現這種溢價,不足以去抵消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

一方面擴張開店不掙錢,另一方面公司現金流緊張。雖然妙生活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別獲得3000多萬元和2億元融資,但是,最近三年資本大舉進入,僅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融資高達120億元。鄒志俊預判資本狂熱過後會變冷,於是在今年8月份果斷決定陸續關店。

記者在上海走訪時發現,雖然大大小小經營生鮮的電商隨處可見,但是,從事這一行業並不掙錢。數據顯示,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盈虧平衡,88%虧損,70%鉅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 勞幗齡:如果一家企業在成長過程當中,完完全全只依靠外部資本的輸血,而自己沒有造血能力的話,那讓它長久下去確實是有難度的。

雖然生鮮電商很難盈利,但出局者與入局者卻似乎依然輪番登場。整個生鮮電商領域為何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生鮮電商行業又存在哪些行業痛點?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80家门店全部关门,又一家生鲜电商折戟!4000多家入局者,为何仅1%能盈利?

特約觀察員 許樹澤:楊貴妃是怎麼吃上生鮮荔枝的?

生鮮電商,名字高大上,其實就是“生鮮+快遞”。這個事難做,有沒有人做成功?當然有,中國古代楊貴妃吃荔枝就是“生鮮+快遞”。

是怎麼做到的?首先給荔枝打蠟保鮮,後來發現不好用,直接放進竹筒裡,再次密封保鮮,後來發現還是不行,最終把活的荔枝樹挖出來,放進木桶,一路送到長安,摘下來還是新鮮的。生鮮電商,就是“生鮮+快遞”,生鮮不難,難在快遞。快遞之難,難在運輸成本。

生鮮生意的成本三座大山

首先,是損耗成本,生鮮的損耗率平均在5%-10%;

其次,運輸成本,距離越遠,分銷環節越多,成本越高;

最後,運輸性價比低。同樣1斤商品,相比服裝和圖書等,蔬菜單價最低,長距離運輸相當不划算。

生鮮難做,為何菜場一直存在?

菜場做的都是熟人生意,在攤販的腦子裡,其實是裝有“大數據”的,每天選哪些?進多少菜不會有存貨?損耗是很低的。其次,菜場是密集的社區中心,一天的需求非常大,來的顧客全是採購,不需要配送,成本降下來了。

需求沒起來,競爭一大片

大多數風口是資本和概念炒起來的,需求沒起來,概念和供給起來了,競爭者一大堆,導致沒有利潤可賺。

在美國,生鮮超市主要是賣有機食品,是人們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吃有機食品是需求在先,供給在後。

終極目標還是又好又便宜

生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更高品質的飲食。如果餐廳和外賣可以做得到,那麼,送菜上門,是不是真的很有必要?如果真的忙到沒空買菜,直接叫外賣豈不是更好?

目前可見的,生鮮電商的最佳策略,是產地直銷拼團模式。終端合併足夠大的訂單,產地農民有錢賺,單子足夠大,攤薄損耗和運輸成本,給到消費者一個便宜的價格,又好又便宜,是最接地氣卻最不容易做到的商業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