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中國傳統建築經過漫長的發展,不同的時期為我們留下了同樣精彩的建築遺產,本期推送就帶領大家穿越歷史的長河,解讀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

先秦時期:瓦木油石初具規模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當時已經出現了一些建築遺存,在陝西的半坡,祖先們就地取材發明了木骨泥牆的房屋用來保暖;而南方河姆渡遺址的居民也通過樹枝架起巢穴防潮防蟲,這也成為後世井榦式和幹欄式房屋的雛形。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到了夏商周,城市有了雛形,二里頭遺址讓我們看到了宮城、內城和外城的規劃。西周時期,出現了掛在木製屋簷上防止雨淋的瓦當,有些體積相當大,可以想見當時木製結構建築已經非常恢弘浩大了。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這一時期政局動盪、戰火紛飛,而對於中國古建築史,卻出現了一次重大突破,從而影響了此後2000多年的都城規劃,《周禮考工記》誕生於這個年代。理想的王城是什麼樣呢?都城要四四方方,每邊開三個門,9條橫縱幹道將城市分為整齊的小方格,正中做宮城,前朝後市,左祖右社。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秦漢時期:宮闕和園林正式形成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秦朝時期,當時工匠還沒有能力修建樓閣,為使宮殿顯得高大,他們築起了一層樓高的夯土,用圍廊遮擋,再在夯土之上建起宮殿,看起來猶如兩層樓一般。雖然那時的建築早已化為塵土,但出土的巨大瓦當、下水管道都向人們昭示著曾經盛大的建築群,以及一個時代的輝煌。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漢代超大瓦當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漢代下水道

到了漢代,漢高祖劉邦建立起世界第一大都市:漢長安,它的面積相當於古羅馬的2.5倍,但長安並沒有參照《周禮考工記》進行城市規劃,而是將規模宏大的宮殿廟宇填滿了整座都城。漢武帝時期,由於嫌棄未央宮太小,又在長安城西側修建了更為華麗的建章宮,並創造了一池三山的園林理念。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這個想法來源於先民神話,傳說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仙人們長居於此,並掌管著長生不老藥。秦始皇時期曾多次派人尋找最終都無功而返。受到啟發,漢武帝在建章宮中開挖太液池並在池中堆築三座島嶼,藉以祈求長生不老。此後,無論是在大明宮,還是頤和園,都可以看到一池三山的園林佈局。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從漢墓中發現的建築類冥器讓我們對漢代居所有了更深入的認知,他們的建材更完備,技術更成熟,可以建起高樓,也可以搭出庭院。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目前出土最高的漢代陶樓達到七層

另一個來自漢墓的收穫叫做闕。闕同缺,設置在入口兩側形成一個缺口狀,用以標識此地的重要性。比如故宮午門兩端向外伸出形成U字型,便是它的宮闕。位於四川雅安的高頤闕發現於墓道兩側,稱為墓闕。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亂世營造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一時間宗教類建築開始興起,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始建於16國前秦時期,歷經7個朝代形成的世界最大、也是最瑰麗的佛教藝術聖地—莫高窟了。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進入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頻繁、朝代更迭,但依舊止不住佛教蓬勃發展的腳步。不過全民信佛也帶來了不小的社會危機,寺廟裡的僧徒越來越多,不交稅不種地也不當兵。於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滅佛,燒燬寺廟,驅逐僧侶,許多的佛教木製建築在當時毀於一旦。

但由於佛教信徒實在太多,拓跋燾的後代們最終再次恢復佛教,並開始修建難以焚燬的石窟寺,令這些佛教瑰寶永久流傳下來。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雲岡石窟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龍門石窟

高僧圓寂後,舍利需要建一座塔保管起來,這是當時時興的另一類宗教建築。位於河南鄭州的嵩嶽寺塔是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唯一一座十二邊形塔。這種形制的塔叫做密簷式塔,每層間隔都很窄,不具備觀光功能。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隋唐建築

公元581年,楊堅終結了大分裂時期,在西安定都。當時隋朝的都城叫做“大興城”,出自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之手,是一座非常符合周禮考工記的理想王城。當唐朝取代隋朝後,李淵並沒有毀壞都城,而是進行了擴建,使其更加符合《周禮考工記》的描述。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隋長安和唐長安

在唐朝,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築,它推翻了日本人宣稱中國沒有唐代建築的說法,這就是位於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宋遼建築

北宋時期,政府推翻了裡坊圍牆,取消了宵禁制度,生意從街頭做到巷尾,從白天持續到深夜,汴京儼然成為了一座不夜城。

在這樣一個勇於突破傳統的時期,人們對建造的技術和審美都有了更成熟的認識,也為後世留下許多不可多得的建築精品。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隆興寺

石家莊正定縣的隆興寺號稱北宋名剎之首,其中的摩尼殿尤為特殊,在重簷歇山頂上,四面又各出一歇山式抱廈,形成雄偉中不失輕巧的風格。這種建築樣式後來流傳到日本等國,卻在中國遺憾失傳,使摩尼殿成為孤例。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摩尼殿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歇山頂:屋頂上有個分叉

重簷:兩層屋簷

抱夏:圍繞堂屋的側室

在隆興寺的轉輪藏殿,還留存著中國現存最古老而且可以轉動的佛經書架,它被設計成下簷八角形 、上簷圓形的亭子,上面的樑柱斗拱都製作得精巧細密,令人讚歎。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位於山西太原的晉祠,同樣聲名遠揚。在聖母殿裡有木雕盤龍8條,它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被釘子牢牢固定在柱子上,形成皇家祭祀類建築才有的特殊設置。如今,這8條盤龍作為現存最早的木構件,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國寶。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和晉祠聖母殿相伴的國寶,是位於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樑。這是一座連接聖母殿與獻殿之間的十字形橋,縱向平穩,橫向微斜,側面望去彷彿一隻振翅欲飛的鳥,倒映在碧波微漾的魚池上,給人以自然靈動的美感。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北宋時期雖然國力昌盛大興土木,但由於工程沒有規範,常常出現官吏偷工減料從中貪汙的現象。為解決這個問題,一般認為,宋徽宗命李誡編寫了《營造法式》。但這本書的主旨並非原創,它源於五代末期工匠俞皓的《木經》,傳遞出一套普適又靈活的建築理念:模數制。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也就是將所有木材分為8個基本規格,稱為八材。當你需要建一座房屋時,選擇相應規格,套用在不同公式裡,便能準確計算出各種構件的尺寸了。

此外,它也對人工進行了規範,每個構件的加工、運輸、安裝需要多少人都能計算出來,而且這些公式並不是生搬硬套,北方乾燥,南方潮溼,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它也會因地制宜地給出參數加以調整。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隨著大宋崛起,遼代建築在繼承了唐朝的宏偉粗獷外,也逐漸吸收了宋朝的細緻婉約,為後世留下了國寶級精品建築:應縣木塔。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與比薩斜塔、埃菲爾鐵塔齊名的世界三大奇塔之一。這座塔看起來只有5層,實際上每層之間都設置了暗層,所以實際上有9層,相當於20多層的現代建築,給人一種高聳入雲的震撼感。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應縣木塔斗拱模型

屋簷的每層都在逐層向內收縮,隨之斗拱的做法也各有不同,創造出獨具禪意的優美輪廓。據說應縣木塔有50多種斗拱類型,佔據目前發現總類的一半,是名副其實的斗拱博物館。

據明代史料記載,這裡共發生過7次地震,其餘建築全部毀滅,只有木塔安然無恙。不過遺憾的是,近代一個縣長為了風水拆去了各層塔身外簷的牆和牆內的斜撐,使其失去了穩定結構開始傾斜,如今比薩斜塔的傾斜角才4度,而應縣木塔卻已將近10度了。

元明清時期建築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王朝,並於次年遷都北京,從此開始了元大都的城市規劃。朝代更替最容易發生的就是焚燬,也因如此,中國歷史上所有規模宏大的宮殿,都走向了同一個結局。慶幸的是,清王朝並未這樣做,它為我們留下了這座建築藝術瑰寶,也讓那段歷史從此有跡可循。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當代中軸線

在古代,帝王的天宮在紫微星,而皇宮又屬於禁地,因此建好的宮殿群被取名為紫禁城,而在它的背後,正是朱棣為鎮壓元代“王氣”而修築的“萬歲山”。

如果你要去故宮遊覽,有幾個關於建築的有趣設計,一定不要錯過!

斗拱(木作)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斗拱起源於漢代,不僅能支撐屋簷防止雨淋,還能增強受力、抗擊震動,因此體積很大。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材料和技術都趨於成熟,房屋也有了防水功能,斗拱變得精巧起來,反倒成了建築裝飾的一部分。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明清官式斗拱模型

臺基(石作)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穿過太和門,會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三層漢白玉高臺,它承載著紫禁城三大殿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座高臺每層皆做成象徵佛教宇宙中心的須彌山樣式,四周裝飾著漢白玉欄杆,每根的望柱上都精雕細琢著龍鳳紋飾。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欄杆下方,有隻伸出的蛟龍頭,稱為螭首,每到雨天,它們便會用嘴排離雨水,形成千龍吐水的壯景。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屋面(瓦作)

帝王宮殿屋以面黃色為尊,王宮府第用綠色,黑色一般用於祭祀,所以故宮用黃色琉璃瓦,恭王府銀安殿用綠色,而先農壇太歲殿則用黑色。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同時,作為區分大式建築和小式建築標誌之一的吻獸也在紫禁城中有著最全面的表現,例如正脊兩端的鴟吻、垂脊上的琉璃小跑和歇山頂垂脊下的垂獸。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中和殿、保和殿的戧脊上都安置了9只小獸,如何能顯示出太和殿的最高級別呢?工匠們就在最後又設置了一隻絕無僅有的動物,像只猴子,手持避雷針,人們稱它為行十。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精華版中國傳統建築史


中國古代建築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創造了無數天人合一的工藝與理念,直至今天,其中許多方面仍可為我們在建築創作中提供有益的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