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高“授權”風波引關門 消費者:不關心授權只想上課

樂高“授權”風波引關門 消費者:不關心授權只想上課

中新網12月20日電 (周卓傲)16日,位於上海的樂高活動中心金橋店、瑞虹店、海外灘店同時宣佈閉店停業。圍繞樂高授權問題,樂高教育、西覓亞公司以及涉事店主三方在近日紛紛發佈相關聲明。

據瞭解,涉事三家樂高活動中心並非由樂高教育官方授權,而是由西覓亞公司授權開設,西覓亞公司在2012年獲得了樂高教育中國區的許可,可直接運營或者轉授權第三方運營“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的合作伙伴。但是在2019年,西覓亞公司和樂高教育合作到期,樂高教育終止授權,這也引發了此次關店風波。

20日,記者聯繫到了相關維權家長,王女士告訴記者,現在樂高教育、西覓亞公司和停業的門店各自推卸責任,但是作為消費者根本不想去了解誰給誰授權,“我只知道我交了錢,他們就應該提供課程,最讓我氣憤的是,前不久雙十一的時候,店裡還在搞大促銷活動,這不就是騙錢跑路嗎?”

另一名維權家長表示,碰到這樣的情況真的很無奈,但是也很難避免,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可能在購買商品前,還仔細調查這家店有沒有經營不善的情況,會不會關門。

類似這樣的案件並不罕見,今年上海就已發生了巧恩兒童美語、韋博英語、樂高活動中心等機構“跑路”的事件。上海市消保委透露,2019年已有30餘家培訓類機構“消失”。這些消失的,既包括正常倒閉的機構,也不乏涉嫌惡意欠費、被物業強制關門的案例。

記者聯繫到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上海通佑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任超,他告訴記者,如果出現培訓機構經營者擅自跑路的案件,消費者可以通過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另一方面也可以向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求助,或通過教育部門及其他監管部門等機構介入維權。如果相關案件涉嫌違法犯罪的,消費者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由公訴機關及法院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任超也表示,在實踐中,還是有很多民事案件還是無法全面、切實地彌補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失,消費者可能遇到公司資產不能清償等問題,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重重,因此在引導消費者積極維權的同時,希望相關部門在教育機構設立階段加強監管、嚴格審批,從根源上緩解這一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