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院只有4平方米,為世界最小,考古學家發現大量精美壁畫


古老西域,絲綢之路,華夏之文明由此更為繁榮和豐富。去新疆旅遊,最讓我關注的就是沿著古絲綢之路上的那些古老遺址和遺產。新疆和田,是我這次旅途的重點區域。來到和田,才知中華文化之燦爛,不僅是有古絲綢之路,還有漢唐文化。和田,古稱“于闐”,在公元前1世紀後的一千年裡,于闐王國作為大漢和大唐聯邦體系中的一員,是連接南方藏域文明、西南方印度文明、西方波斯和古羅馬文化、東方大中原文明的十字路口。

位於和田的達瑪溝佛教遺址群,是這次旅途中的重要收穫之一。圖中這座佛寺遺址,為託普魯克墩2號佛寺,據悉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小寺院,面積只有4平方米。有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座先有佛像,後有寺的建築。因為佛像體積大,從格局上不符合建築規格,再是牆壁壁畫和造像是不同時期等等現象,而推測出此結論。圖為復原的託普魯克墩1號遺址模型。

這是在達瑪溝鄉南部的荒漠中所發現的佛寺遺址,目前發現有三處,建立時間和規格都不一樣。但在遺址群的文物展館內,我們卻見到了許多精美佛教壁畫,雖多是殘缺,但仍是被其所吸引。通過可見的實物,我們發現這些壁畫中的人物形態圓潤豐滿,有中、晚唐時期特點。


三處佛寺中出土的壁畫基本上符合唐代人物形象審美,可見中原對於闐佛教及藝術影響是很大的。和田,古稱“于闐”,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佛教傳入我國首先在這裡弘布、發揚,並發展為佛教聖地,我國的佛教中心。因而,在今天的和田有關佛教遺址很多,但遭受破壞也最嚴重,自20世紀以來,這裡一直被外國“探險家”、“考古家”所關注。就達瑪溝佛教遺址群,興許也曾遭他們洗劫。圖為“毗沙門天王”。

古于闐佛教藝術中的雕塑較多,出土雕塑的遺址也很多,其造像內容以佛和菩薩為主。因而這一次,我先將目光注視在了這些殘缺的古老壁畫上。線條和色彩一直是我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達瑪溝佛教遺址群出土的這些壁畫具有很高的表現力和概括力,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複雜的人物形象。圖中較為完整的人物形象好像是在微笑呢。

這一處壁畫損害得厲害,但依然可見是一尊坐佛,是盤坐在蓮之上。衣紋下垂,成階梯狀,這和小佛寺中的主佛造像結構很像,且蓮花臺較小,有早期佛像之特點,保持著從印度傳入西域的影響和風格。


這同樣是早期佛像,通過衣紋和蓮花臺可判斷,並且佛衣蓋著腳。雖為殘片,但依然綻放著古于闐佛教繪畫藝術的璀璨光芒,對了解和研究8世紀前後于闐佛教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此壁畫應為菩薩,畫面祥和、內容豐富。殘片中可見四個人物,其造像風格具有印度文化。于闐佛教文化不僅深遠地影響到中原佛教、西藏佛教、以及東亞各地佛教,同時也深受其他方面的影響。像一些袈裟式樣和衣紋走勢表現出的壁畫,通常具有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也就是說佛教傳入西域後,仍保持著印度文化,並受其影響。

這雖不是壁畫,但卻相當獨特,在國內其他地方不曾出現。這塊木板上刻有許多佛眼,命名為“千眼佛木板畫”,出土於託普魯克墩2號佛寺。


這也是一幅坐佛壁畫,可見佛手、衣冠和蓮臺。但這裡的連臺顯得尤其小。

這尊佛頭雖不是壁畫,但由於太精美,是于闐出土塑像中的佼佼者,因而忍不住分享大家。這是以泥塑造出的菩薩頭像,表現出的菩薩頭型稍顯長圓,屈曲的頭髮梳理成相對的半月狀,但上面裝飾殘損。高隆的鼻樑與眉骨相接,微閉的眼睛似柳葉,黑色眸子透露出沉思的心態,嘴唇略帶微笑。

此為護法頭部,雖然不知道整個壁畫內容,但護法圓潤又祥和的神態令參觀者感到舒心,溫暖。

千佛和騎士。佛像在上,騎士在下。佛像與佛像之間還有隔有類似六瓣花朵一樣的圖案。騎士騎著馬,並束髮戴冠,身著唐朝圓領官衣,繫腰帶,留八字小髭。這處壁畫很有意思,從人物到佈局耐人尋味。

此為菩薩頭部,整體損害厲害。其實達瑪溝佛教遺址群所出土的壁畫幾乎都是殘缺不齊的,但這些並不影響于闐佛教繪畫的豐富內涵和藝術特色。因為歷史的關係,佛教遺址遭到破壞和盜掘,令人痛惜。但在痛惜的同時,我們更要保護好這些從中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

雖說壁畫都不完整,但出土的壁畫的形色都非常純正,專家推測這與當地沙漠覆蓋和乾燥氣候有關。

這些壁畫的創作時間在公元6~8世紀間。展館內,女性形象多為嫵媚端莊,與中原圖像區別不大。但男性人物形象,無論天王還是護法神像,基本是須眉濃重、高鼻深目、孔武有力,其面部五官和軀體明顯有西域人物的形象特徵,與同時期的敦煌及其他石窟壁畫造型顯得同中有異。

此為女性人物壁畫,纖瘦端莊,看著不像是受到唐朝文化影響。由於遺址中出土的壁畫都不是同個時期所繪製,因而一座寺廟裡往往有多個時期的不同壁畫。

此為吐蕃供養人像壁畫。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一位正回首的女性。

第一眼看見這幅壁畫的時候,腦海裡就想到了唐朝人物形象,果不其然是“漢裝行列供養人壁畫”。此人頭像明顯為中原漢人之裝束,且面部也符合中原人士,眼睛細長,鼻樑稍低,鼻頭圓潤,面相扁平。與西域人物相信比較起來,並不立體,但看著卻很親切。

這一壁畫,你們能看出是什麼嗎?是為千手千眼觀音。但我放大局部拍攝,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景象:一隻兔子或是老鼠。但究竟是兔還是老鼠,下圖也許可窺一二。

由於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地下水侵蝕,考古隊只採集了一些壁畫殘片。通過對殘片的拼接,可以大致窺見這幅千手千眼觀音“真容”。觀音面相飽滿,秀眉細長,小嘴、小鼻、細長眼,印堂處有一豎眼。從壁畫殘塊可以看到在胸前有一雙手作法印,其左邊有數個上舉的手臂,其中有一隻手託著圓月,月中可見一動物,是老鼠還是兔?以佛教文化和中國神話角度來分析,極有可能是搗藥兔形象。


由於壁畫太多,無法一一拍出並分享。如果大家以後有機會去新疆和田旅遊,千萬別錯過了這裡。達瑪溝佛教遺址群實在值得一看再看。當年,中原有許多人前往西天取經,但真正能到達所謂“西天”,畢竟很少,最終到達的是今天新疆和田地區。因而中原文化對和田有著極深的影響。在這裡,僅是達瑪溝佛教遺址群就能看出中原文化在此處的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