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新華保險“萬億資產目標”行動路線圖

本報記者 宋文娟 北京報道

自2019年6月擔任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保險”, 601336.SH)臨時負責人至今,李全執掌新華保險正好半年。

執掌新華保險後,李全留給外界印象最深的是提出新華保險要回歸第一梯隊,規模與價值並重。據瞭解,企業文化方面,今年,李全著重提出,要重塑新華的銷售文化並與國壽等頭部險企一樣,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

今年的公司開放日活動上,新華保險管理層詳細解答了其經營思路,並提出總資產要超過1萬億元的目標。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近年年報數據發現,從2015年至2018年新華保險的總資產分別為:6605億、6991億、7102億、7339億元,2016年以來每年同比增長分別為:5.8%、1.6%、3.3%。

從上述數據來看,新華保險要用3至5年的時間將總資產達到萬億規模,按其現在的同比增長率來看,難度不小。

記者注意到,為了實現萬億總資產規模的目標,新華保險高層做了一系列內生外延式發展佈局,內生式佈局主要是做好主業重回一線險企梯隊,如在銀保渠道啟動躉交產品銷售,在個險渠道加大費用投入、大力擴展人力(詳見本報總第2337期B6版《新華保險“第一梯隊”計劃曝光》)。而外延式佈局,則側重於科技賦能、財富端的打造以及資產負債雙輪驅動計劃。

科技賦能拓寬邊界

近日,新華保險總裁李全詳解了新華保險實現萬億總資產規模的具體落地方案。

李全稱,公司將以“資產負債雙輪驅動、規模價值全面發展”模式實現公司二次騰飛,力爭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地位穩居第一梯隊,資產突破萬億平臺,規模價值同步增長,產業協同發揮效能,推動公司重現輝煌。

在戰略路徑上其決定採取“1+2+1”戰略,即以壽險業務為主體,以財富管理、康養服務為兩翼,以科技賦能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科技賦能”戰略佈局。

按照新華保險的戰略邏輯,以壽險業務為主體,滿足消費者對保險保障的多元化需求,同時可以為康養產業提供客戶資源,為財富管理提供資金來源。以財富管理、康養服務為兩翼,則將滿足客戶對財富管理、養老健康的保險需求延伸,促進壽險主業快速發展。而以科技賦能為驅動,則為以技術驅動業務,依託創新科技為其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新戰略中,科技賦能和財富管理是新提出的。

新華保險副總裁黎宗劍解釋:“原來的兩翼僅僅是健康管理和養老服務,現在的兩翼,我們把健康管理和養老服務併為一翼,另外一翼是財富管理,然後是科技賦能。”

黎宗劍透露,目前新華的保險線上平臺是對傳統的銷售渠道支持,比如個險、銀保都實現了線上支持,但還是處在1.0的階段,還只是工具和平臺支持的水平。在確定了“二次騰飛”的發展規劃後,科技賦能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那麼科技賦能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線上平臺的升級。

他認為,具體包括兩個方向:一是探索線上和線下互動的銷售場景,設計適合線上銷售的創新型產品。二是整合公司的線上平臺,因為現在平臺比較分散,要加大跟客戶的體驗,特別是現在已經成為市場客群主體的80後和90後。

“這個客群應該說無論是價值主張還是行為邏輯,包括體驗的訴求,完全有別於我們這一代人。公司未來要通過線上的平臺觸達客戶,跟客戶之間交互體驗,強化客戶關係管理。” 黎宗劍說。

李全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其在組織架構調整中,增加了一個創新部,“創新部是一個新設的獨立部門,項目團隊式的。我們有很多創新的想法,需要打破部門的邊界來實施執行。”

1.6萬億財富管理新目標

據瞭解,新華保險的財富管理團隊主要在兩家,一個是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資產”),另一個是新華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此前,這兩家公司均為李全執掌。

財富管理具體業務方面,新華保險將著手打造自上而下的統一財富管理平臺,一是使財富管理從單純的母公司資金受託轉變為專業的綜合性財富管理,整合關聯保險資金、養老金及第三方渠道資管業務。二是圍繞公司整體發展目標,與壽險業務深度融合,資產與負債兩端統一決策,形成雙輪驅動效應。三是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財富規劃與管理服務,滿足客戶超出保障需求以外的多元化、差異化需求。

李全表示,財富管理業務目標是在未來的三到五年,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1.6萬億元,其中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佔比達到30%,第三方資產管理收入達到50%。具體來說,財富管理業務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實施三步走策略:一是調整架構職能,明確財富管理在整個公司層面的定位,進行內部架構職能調整和人員配置;二是錘鍊專業隊伍,針對多元化客戶需求,在渠道、投資、風控、管理方面匹配專業能力,同時持續拓展第三方資源。三是形成管理體系,建立養成聯動式財富管理平臺,響應客戶全方位需求。

李全向記者表示,未來新華保險還將申請公募基金牌照,此外還有籌建新華資本公司等。

“財富管理有一層意思就是資產管理團隊除了管理新華的資產外,現在我們鼓勵他們走出去管理第三方的資產,形成一種互相的促進,進一步提高資產管理能力。” 李全認為。

對於公募基金牌照,李全向記者透露,還沒有形成股東決議,但是我內心是有這樣的構想,已經在籌備這些事情了。

資產和負債端雙輪驅動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保險的未來規劃中提及資產負債雙輪驅動計劃。

據瞭解,過去的萬能險時代,資產端與負債端雙輪驅動曾一度成為保險業的主流模式之一,大量投資型保險產品的發售,締造了一批新型保險黑馬。高歌猛進的資產負債驅動型險企在資本市場縱橫馳騁,大肆舉牌,一些險企被資本市場認為是野蠻人。2016年~2017年,原保監會頻繁發文圍堵中短存續期產品,精準打擊資產負債驅動型險企,這種模式最後逐漸沉寂。

李全稱,資產負債雙輪驅動並不是野蠻發展,自己身上從來沒有野蠻的基因。“一講到資產負債雙輪驅動,市場第一(反應)可能想到是不是也像前面有的公司(一樣)野蠻生長?這裡我澄清一下,我們想都沒想過野蠻生長,具體的做法上會有很大的差別。”

李全認為,中國居民個人投資資產中的保險資產佔比約為10%,僅為發達市場水平的一半。隨著中等收入人群擴大、資管新規逐步實施,預計未來個人財富將加速向保險資產轉移。

近年來,有一些保險研究者開始對保險的財富管理職能以及資產負債驅動模式重新思考。

今年9月,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中國金融》發表題為《主動實施資產驅動負債戰略》的署名文章,稱資產端在資產負債管理和經營管理中具有較大驅動力,所謂“資產驅動負債”戰略,其實是指讓保險資產端在資產負債管理和保險公司經營決策中發揮更強的驅動力,提升保險資產端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的“話語權”。

在周延禮看來,保險機構投資者是金融市場最主要的長期機構投資者之一,在明確了其自身可以或已經持有的資產池的情況下,可以更準確地計算和預測其資產久期、收益情況及風險判斷,為參與資產負債管理提供基礎條件。保險公司資產端應在保險產品設計、精算等最前端環節參與進來,使負債端能夠更好理解資產情況,設計符合資產久期、風險收益特點的保險產品,並通過持續溝通加以完善,在資產負債兩端找到“最大公約數”,真正提升資產負債匹配管理。

“從負債端看,新華保險將在負債端發揮風險保障與財富管理職能,在保持好業務結構的前提下,擴展資產端規模。一是堅持壽險主業中的保障型業務發展保證公司價值基礎上,同時滿足客戶財富管理需求,以儲蓄型保險業務與第三方財富管理提高公司規模;二是保證期交業務增長,確保續期滾存逐步擴大,滿足投資端對於現金流整體穩定的要求;三是加強各渠道、各業務板塊的專業化建設,優化配套政策支持,增強公司銷售能力。”李全介紹稱,資產端的重點是抓住好資產、好項目,抓住高收益投資機會,反過來促進負債端業務發展。從投資端看,一是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作大資產規模。二是拉長資產久期,提升資產負債的匹配程度。三是提高資產運用效益,為負債經營提供有力支撐,在資產端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