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育相關政府/學校以更開放的姿態對待社會各類業態的進入,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同時2.0時代希望將1.0時代買來的設備用起來,收集並實現各類數據的連通,以數據為驅動來提升教學效率和體驗。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300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大約貢獻了70%-80%的份額,國家撥款是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信息化市場產業鏈上各服務環節的界限趨於模糊,但上中下游市場特點明顯:上游重資產,中游重渠道,下游重效率和體驗。

整個教育信息化市場呈現出市場體量大、市場高度分散、地域性強的特點,壟斷型企業尚未出現意味著市場可供攫取的空間非常大,各領域企業伸出觸手開始圈地。

現階段教育信息化行業處於緩慢平穩增長期,企業間競爭加劇的同時合作也不斷深入。新技術帶來的產品和服務升級、C端用戶付費市場的拓展等都是刺激行業快速增長的機會點。

宏觀環境:坐享天時地利人和

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的必要性

從B端到C端研究的轉變:

教育行業toC市場重點在於滿足C端用戶對“效果”的滿意度,而toB市場則更加強調幫助企業客戶提高管理和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作為與toC截然不同的市場,教育信息化行業有其獨特的發展特徵與發展邏輯,對其開展系統性的研究也極具必要性。

市場成型且進入發聲期:

我國教育信息化市場已經明確成型且處於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階段,各類玩家紛紛通過投資、併購、戰略合作等形式整合並最大化輸出自身資源,進而為學校、政府、教育機構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佔領更大的市場。因此針對教育信息化市場的研究需更加關注企業的服務鏈路及其周邊潛在機會,分析業內重點企業的佈局和運營思路,幫助市場玩家或待進入的企業瞭解行業重點競爭領域、洞悉行業發展動態,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市場空間大,潛在機會多:

從需求端看,50.7萬餘所學校(含學前教育)、2.6億餘在校生(含在園人數)和1600餘萬在校老師,對信息化的需求龐大且持續。

從供給端機會看:1)硬件產品會隨著技術升級而進行產品迭代;2)軟件及服務產品隨著服務場景的深化、數據分析技術優化、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而有更多可供挖掘的個性化的、定製化的服務類型;3)內容方面,新增科目知識體系的合作開發、原有科目知識圖譜的建立與抽象等都是潛在機會;4)B端提供服務後,潛在的C端流量入口已經佔據,對C端付費市場的挖掘仍充滿想象空間。

主要服務類型

軟件/技術服務和內容服務是目前最為活躍的兩種服務類型

現階段教育信息化企業主要有四種服務類型:1)硬件提供商;2)教務管理軟件/技術平臺提供商;3)教學管理軟件或教學內容提供商;4)補充性的課程解決方案提供商。第一種和第二種側重於教學、教務線上化,得益於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動,市場發展快且相對成熟,行業主流玩家多具有成立時間長、具有政府背景或母公司支持的企業。第三種和第四中則是將服務場景拓展至教學過程中,多為創業公司在不斷摸索,向學校(B端)或學生/家長(C端)收費是其主要業務展開邏輯。第三、四種模式主要有三個問題:其一,服務對象涉及老師、學生甚至家長,不同用戶在需求、使用習慣、使用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市場同質化競爭激烈,企業需要考慮開發成本、開發週期和差異化競爭等因素;其二,受政策影響大,企業的業務邏輯可能因為政策不向好而停滯,甚至終止;其三,如何為C端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並收費需要不斷摸索和驗證。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政策環境:教育信息化2.0做創收

以“用”為出發,以數據為驅動,以提升效率和體驗為根本,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技術環境:教育+科技的不斷試探

成熟技術向教育領域“蔓延”,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習效率

技術在教育的應用滯後性強,即技術成熟了,與教育的適配性或融合度不一定高。整體來看,現階段中國的教育+技術主要有三點特徵:其一,體制內學校受教育部門監管嚴格,改革難以推進,其受技術影響的速度和程度都比體制外培訓機構慢;其二,高學齡階段受眾成熟度和自控力比較高,教育+技術的應用程度更深;其三,技術多應用在教學活動的外圍層次(即“練-測-評”),相關的學習數據結構化程度高,分析和反饋機制好;與思考和規劃相關的核心環節“教”現階段尚處於初級階段,產生的數據也是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源無法有效利用。但即便如此,師生的教學效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未來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為教學效率的提升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市場空間:四千億市場等待被分割

教育信息化整體市場規模

2019年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300億元

艾瑞諮詢統計及核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整體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300億元,未來兩年持續增長但增速趨於穩定。教育信息化1.0時代的快速增長得益於硬件設備自上而下的推廣和購買。十九大之後,硬件普及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2.0時代剛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軟件和服務市場,市場處於賽道搶佔期。未來,隨著5G、AI、VR/AR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新的硬件升級、覆蓋於整個教學活動的軟件服務以及C端用戶的付費場景增加等,整個教育信息化市場將迎來一波新的高速增長機會點。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產業鏈條:要產品要服務更要有渠道

現階段教育信息化產業鏈結構

上游企業市場集中度高,中游市場極度離散,中游企業對下游市場的拓展受渠道關係影響大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中游端:重渠道、重合作賽道

技術+合作是硬件產商迎接一下增長紅利的關鍵

現階段,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供應商優劣勢明顯。其中優勢主要有三點:其一,採購政策自上而下推行,市場盈利模式清晰(即直接向政府/學校收費);其二,受技術推動,硬件產品的品類和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其三,經過教育信息化1.0的建設期,廠商已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和渠道。反觀不足,也有三點:首先,硬件設備未真正用起來,用戶對產品依賴性差;其次,現階段硬件普及基本完成,預算申請難度大,市場增量空間有限,未來市場紅利可能出現在與技術升級相關的硬件設備升級或迭代方面;最後,市場渠道依賴性強,很難全國性擴張。就未來而言,硬件設備產商一方面需要把握新技術(如5G)的節點,加速產品升級或迭代,另一方面,更需要與軟件產商、集成商深度結合,互利互惠。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中游端:重渠道、重體驗賽道(1)

教育信息化軟件服務市場重視用戶體驗,易垂直細分、易聚集流量、易規模經濟,但也易淪為標準化產品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中游端:重渠道、重體驗賽道(2)

綜合類服務供應商本身具有很強的渠道優勢和客戶資源,對內可提供整套服務,對外拓展可成為系統集成商的角色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市場特徵:多方混戰,各顯神通

特徵二:市場極度分散(1)

A股上市企業教育業務佔教育信息化市場的比重不足4%

教育信息化覆蓋的服務場景廣,服務對象涉及從學校到政府、從校長到教職工、從學生到家長等各個類型,服務內容囊括了政府管理、學校運轉、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校溝通等方方面面。從市場主流玩家來看,包含傳統教育信息化企業、新興創業型教育信息化企業、大的互聯網企業、傳統教育企業以及其他或轉型或佈局的企業五大類,市場參與者眾多,但又高度離散。據艾瑞不完全統計,2018年部分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業中教育營收大致150億左右,佔整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的比重在3.7%左右,市場極度分散。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特徵二:市場極度分散(2)

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業的服務內容和營收情況

從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業的服務內容來看,單一服務類別的企業較少,大部分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服務。這與他們進入市場較早,積累了足夠的渠道資源、客戶資源等息息相關,同時這些資源的積累為他們向系統集成商的角色過渡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現階段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業營收高,但教育業務佔比低,教育市場服務競爭激烈。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發展啟示:搜索新一輪市場增長點

啟示一:部分玩家向集成商發展

系統集成商的數量和類型增加,市場扁平化程度高

據艾瑞不完全統計,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業中有超過50%的企業提供系統集成服務,新三板中有25%的企業同時發展系統集成服務,整個市場玩家中系統集成商仍有較大空間可供攫取,市場扁平化程度有望增加。渠道、客戶資源、口碑、管理、服務、技術和整合能力等是系統集成商的核心要素,對於渠道依賴性強、產品同質化程度高的教育信息化行業而言,很多廠商都可以結合自身優勢資源而向系統集成商發展,通過拓展服務類別和服務範圍,既可以夯實已經建立的客戶資源,又可以豐富/構建產品體系,提升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當然提供集成服務時儘量做到服務體系輕量化、操作/管理簡易化。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啟示二:“馬斯洛需求”的適用性

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市場空間大,拓展相對容易

不同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受當地的經濟、政策等影響而不同。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水平高,高精尖產業多,其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且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加具象,如將什麼知識通過什麼方式點引爆後,可以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針對性的學習路徑設計和學習內容推送等。貧困地區屬於市場空白區,他們的訴求比較集中,即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師生教學需求。相比較而言,欠發達地區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學生對教育信息化都有一定認知,並且希望通過信息化助力當地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公平普及,故當地對教育信息化企業接納度高。能夠帶來優質教育資源、豐富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沉浸感的企業將優先獲得當地市場“入場券”。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啟示三:C端增值服務市場值得拓展

如何將C端流量轉化為付費用戶是關鍵

目前教育信息化市場比較成熟且經過市場驗證的服務模式是直接向教育部門/學校/教育機構售賣自上而下的硬件產品、軟件、平臺,對於將教育部門/學校/教育機構作為通道打開C端流量入口進而向C端收費的模式(即2B2C模式)一直處於探索階段,雖然有成功的案例(如口語100向學生收取人工智能老師的服務費用),但就整個市場而言,2B2C模式的服務價值需要不斷挖掘和放大,以滿足C端市場的付費意願和期許。整體來看,企業想要針對C端用戶收費,首先需要了解用戶不同階段的需求,其次要結合自身資源制定滿足用戶需求的方案,最後要衡量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夠打破用戶付費意願與需求程度之間的落差。在提供C端服務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注意兩點,即投入產出比和實時把握政策風向。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總結:建議&展望—整體市場

從需求滿足看,短期內重點滿足定製化需求,長期看需要關注行業標準化走勢;從客戶拓展看,離客戶越近的渠道,其投資價值越高

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

總結:建議&展望—細分市場

大企業打造生態佈局,小企業提升服務價值

對於上游產商:

明確自身業務體系構建的方向和全局性,針對性的尋找下游合作伙伴,打造企業全產業的生態佈局。

對於中游硬件提供商:

1)5G風口下VR/AR市場、直播教學市場值得重點關注。

2)大的硬件提供商可以利用自身渠道、客戶等優勢直接向系統集成商過渡。

3)細分垂直領域對硬件設備的需求也可能出現小而美的市場,如音樂類。

對於中游軟件提供商:

1)對於深度垂直且易淪為標準品的軟件服務商,主要有兩種路徑:其一,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其二,守住學校流量入口,爭取C端市場,保證潛在增量空間。但現階段從可行性方面看,更看好第一種路徑。

2)對於深度接觸教學活動的軟件服務商,如教學系統,挖掘並利用自身的數據資源以建立競爭壁壘是當前重點。目前來講,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權威機構合作開採數據資源的價值似乎更具可行性。

對於中游內容提供商:

重點要明確自身對校內教育資源的“補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市場新興的、尚未建立健全的學科是最好的切入點。但內容提供商需要傳遞出內容的專業、權威性,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與學校合作,共同研發知識框架和教學內容體系;其二,與業內專家/專業機構合作開發。除了課程內容之外,與新興硬件相匹配的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如VR/AR在實驗、特定教學場景)也表現出一定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