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報仇》捧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姜大衛,香港著名導演兼演員。4歲開始登臺演出至今,已有六十多年,而其參演和導演的影視作品總數已超過一百六十部。1969年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報仇》裡飾演為兄報仇的關小樓,獲得了1970年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1969年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報仇》捧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電影雖然是一個為兄報仇的故事,可是雖然眾姦伏首,我們都知道不過就是“胡”大帥換了“說”大帥,再多的小樓也只能倒在血泊裡,花正芳的前面是什麼呢?最好的出路都也許是有人會來霸佔了。一身好本領待又如何,一把刀,一腔血,奈何不了慢慢長夜。
  電影是從小樓的哥哥被殺的。他的思維就更為簡單:“我們唱戲的人不是好欺負的”。但是人家欺負到頭上來又如何呢,不過就是單槍匹馬殺他個痛快,結果是又痛又快地被人家殺了個眼破肚爛渾身醬油。他到死大概也在想:如果我背上不是先中了那把飛刀……

1969年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報仇》捧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小樓的不同在於“這些年一直在南方唱戲”,這帶來的不同不僅僅是哥哥抽菸嘴提籠駕鳥弟弟抽捲菸皮鞋皮箱,而在於他已經開始知道分析報仇的對象已經不僅僅是“快腿小黃”、“小虎頭”乃至封開山這樣的打手惡霸,而是他們背後的胡大帥。但他依舊沒有意識到那個“我是好人”的金老闆有多可怕,他依舊沒有意識到哪怕胡大帥不過也就是放大了n倍的小虎頭。他採用的方式直來直去:以血還血,以牙還牙,這些人殺得不冤枉,我和他們拼了。
  拼命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命並不值錢,對方住的是一品香旅館二層,住的是公館,抽的是大煙吃的是酒席,自己的人脈也就到“王五茶館”為止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結果賺了一大堆之後,南方終於變成了遠方。

1969年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報仇》捧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張徹用喧鬧沸騰的鑼鼓點襯托江湖仇殺的刀光劍影,其實使人聯想到看似慷慨激昂的男兒本色其實就是畫鼻填臉的唱唸做打,熱鬧也好,門道也罷。別人看了熱鬧覺得值了票錢,自己可就躺在冷冰冰的地上。為了拿一個金像獎嗎?
  張徹的電影一直是被看做暴力血腥的代表,事實上他的用意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說 暴力的無用。如果說吳宇森還強調了 優雅的暴力,那麼張徹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暴力就是暴力,暴力的用處就是同歸於盡,甚至還不能做到同歸於盡。暴力還能優雅?那是廣告。


1969年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報仇》捧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姜大衛作為主演在當時是很不被看好的,譬如王羽,譬如狄龍,譬如鄭雷,譬如谷峰,至少都是雙臂的肌肉滿臉的橫肉,姜大衛除了鎖骨就是肋骨,絕對身高都不夠秤,可就是這樣一個類似小男孩的男人手起刀落,單手將菸頭插入對方的喉嚨,扭斷了別人的脖子,將別人吊在了劇院的橫樑上。就因為個子小,所以他一翻身從樓梯上縱下就顯得輕巧,就因為個子小,所以他歪歪斜斜地倒在地上就像一個嬰兒。他有眼神,他有背影,他有劉海,這些都是他的刀,都是他奪人魂魄的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