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海飛
永樂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為什麼選了又胖又殘疾的兒子繼位?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熾登基為帝,只是在位時間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熾長相很一般,還肥頭大耳,另外朱高熾腿腳有問題,也許曾得過小兒麻痺,行走的時候需要有人攙扶。
其貌不揚、身有殘疾的朱高熾,最終卻被朱棣立為太子,幾經曲折之後,朱高熾還是繼承大統。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選擇朱高熾作為繼承人呢?
第一個原因:嫡長子繼承製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長子來繼承皇位,對於皇室來講,嫡長子就是皇后的長子,從商朝開始,這個宗室制度就流傳了下來。在明代,祖宗家法還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問題上,很多大臣也會參與其中。
甚至大臣們會以立太子事宜為己任,一旦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摺就會飛到皇帝的辦公桌前,也會令皇帝不堪其擾。在考慮繼承人問題上,朱棣主要考慮的就是立嫡長子朱高熾,這個在明面兒上最靠譜,哪怕朱高熾有殘疾,立他為太子有理有據,大臣們也會認同。
第二個原因:朱高熾有戰功
朱高熾曾經堅守北平城,成功抵禦李景隆的進攻!
朱棣得位不正,他幾乎是僅有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特例。不過哪怕殺掉再多的建文舊臣,也無法掩蓋其篡位的事實,這就像是一場豪賭,朱棣則贏得了賭局。而對於靖難這場戰爭,不僅是朱棣的奪位戰,也是朱棣兒子們的權力爭奪戰。
最終朱棣會死,那他的兒子中的一位就能得到皇位,想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很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兵出北平,去找寧王討要朵顏三衛騎兵,朵顏三衛是全部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也是靖難之役的中堅力量。此時守衛北平城的就是朱高熾,守城這個工作十分不討好,守住了可能算不上什麼功勞,而一旦失手就會是大麻煩。
史料記載: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
朱高熾沒有多想,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守住北平城,等待父親歸來。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朱高熾合理分配了兵力,穩住軍心,在一場激烈的攻城戰之後,北平城巋然不動,朱高熾立下大功。
對此朱棣是印象深刻的,這個有先天殘疾的兒子,卻能有如此本領,讓他這個做父親是深感欣慰。這次守城之戰,給朱高熾積累的軍中威信,也成為他之後繼位的重要政治資本。
第三個原因:朱棣十分喜歡孫子朱瞻基
所謂隔輩親一般指爺爺和孫子的感情,有時候爺孫的感情甚至成超過父母。對於朱高熾,朱棣是有所懷疑的,但對朱瞻基,朱棣是極為寵愛的,朱瞻基不僅聰明伶俐,善於詩詞繪畫,且能力出眾。
在朱棣北伐中,他時常帶上孫子朱瞻基,著力培養這個皇太孫。永樂十二年,朱棣二次北伐,同樣身邊帶著孫子朱瞻基。在忽蘭忽失溫之戰中,朱瞻基突然失蹤在亂軍之中,由於明軍衝擊太猛,朱瞻基也一度陷入敵人包圍之中。
得知朱瞻基失蹤,朱棣幾乎要崩潰,馬上命令部隊急速出擊,這才救出了身陷重圍的朱瞻基,可見朱棣對朱瞻基極其重視,甚至超過了他的兒子們。也正是因為對朱瞻基的喜愛,才決定讓朱高熾接任帝位。
第四個原因:朱高煦有陰謀奪權的企圖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他繼承了朱棣的好戰的熱血,不僅勇猛無比還能冷靜判斷形勢,是少有的優秀將領。
史料記載: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在白河溝之戰中,朱棣陷入苦戰,正是朱高煦及時率兵救援,才救下了朱棣,反敗為勝。除了戰功卓著,朱高煦也繼承了朱棣的陰險狡詐,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特點。
在靖難之時,朱高煦是能征善戰的將軍,朱棣繼位後,朱高煦則一直在暗地中培養勢力,有不良企圖。以朱棣的精明當然能看出朱高煦的陰謀,朱棣曾多次要求朱高煦儘快去屬地就藩,朱高煦則死纏拉倒就是不去。
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得多次說朱高熾的壞話,降低朱高熾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長此以往,朱棣也開始厭煩這個狡猾的二兒子,所以最後立長子朱高熾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熾能力有限,身有殘疾,但這不妨礙他是個有作為、有抱負的皇帝,他繼位後修正了朱棣的種種錯誤,廢除了很多苛政,也為很多人平反了冤獄。朱高熾的短暫統治,為了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棣沒有選錯人。
參考資料:《明史·仁宗》 、《明史·列傳第六》
楊角風發作
朱高熾,大明第四任皇帝,繼承父親靖難之役奪來的大明江山,與其兒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榮昌盛的頂峰。
雖然他腳有不便,到父親朱棣還是選擇了他最為太子,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禮有之,廢長立幼奈是取亂之道,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開他們這幾個兒子去立孫子,他也不會“靖難”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愛冊封為燕王世子,所以為了穩定,還是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繼位。
第二,雖然兒子朱高熾腿腳不便,但是他為人性格不錯,適合做一個仁政之君,大明經歷開國以及靖難之役後,正是需要走養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國策,這點朱高熾就能做到。
反觀朱高煦,雖然勇武過人,勇冠三軍,有朱棣霸氣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還脾氣暴躁,一身戾氣,如果他繼位,可能在疆土上暫時會更加擴大,但是了免不了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甚至難免會走隋煬帝的老路,過渡的投資民眾,從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雖然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一米八2022
朱棣並不看好這個身材肥胖、腿腳不便的兒子朱高熾,但他最終還是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是一代明主,他之所以選擇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兒子繼位,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這道題目中所說的朱棣的那位腿腳不便的兒子就是指長子朱高熾。實際上朱高熾不僅腿腳不便,而且身體肥胖,體弱多病,這也是朱棣不太願意將朱高熾立為太子的原因之一。
朱棣在考慮太子人選時一共有三位兒子在世,其中三子朱高燧資質平庸,朱棣從沒將其當做皇位繼承人考慮。
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熙則各有優勢。
朱高熾的優勢一方面在於他是長子,按照太祖朱元璋立的規定,朱高熾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朱高熾另一方面優勢在於他為人較為仁厚,與閣臣等相處的較為融洽,比較得百官之支持。朱高熾雖然沒什麼戰功,但在靖難期間守住北平,而且平日裡沒犯什麼錯。
此外,朱高熾還有一層間接的優勢,那就是朱棣很喜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據說朱瞻基和朱棣長的很像,而且朱瞻基是應朱棣夢而生,朱棣想隔代傳位給朱瞻基,這是他朱高熾為太子的一個原因。
朱高熙的優勢在於他驍勇善戰,曾經隨父靖難,屢立戰功,而且數次救朱棣於危難間。在朱棣眼中,朱高熙的個性才更像他自己,朱棣甚至在靖難期間曾向朱高熙暗示要將皇位傳給他。
朱高熙雖然打戰還行,但是生性兇悍,不學無術,不僅許多臣子不喜歡他的作風,就連在洪武時期朱元璋也對朱高熙頗為不滿。可以說朱高熙除了靖難有功,救過朱棣外,乏善可陳。
正是因為兩位皇子各有優勢,所以朱棣在立太子時也是再三猶豫,遲遲不能拍板。後來以解縉為首的文臣在朱棣面前說長子朱高熾的好話,而且還切合時宜的以“好聖孫”提醒朱棣,意思就是提醒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將來好傳位於好聖孫朱瞻基。
經過再三權衡,朱棣終於選定長子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
綜上所述,腿腳不便的朱高熾之所以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主要是因為他是長子,而且生性仁厚,頗受百官支持,此外是因為朱棣喜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想隔代傳位給朱瞻基,這也是朱高熾被選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之一。
歷史守望者
有句話叫“上帝在關閉了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這句話用在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身上,是最貼切不過了。
朱高熾從小腿腳不好,走路不能支撐,需要人扶持。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得了小兒麻癖症,落下了殘疾後遺症。
在古人眼裡有殘疾的人被視為六根不全,是被瞧不起的,在許多方面受制度限制,比如科舉、做官等。
但在明朝大老闆朱元璋眼裡他的這個孫子朱高熾就像是個神童,朱元璋雖然不喜歡他的小兒子燕王朱棣,但他非常喜歡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所以朱元璋親自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
腿腳不便的朱高熾的“另一扇窗”被打開了,從此他的“勢氣”不減,說他借“勢”也好,順勢也罷,終於坐擁了天下。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01
朱高熾生性沉靜、為人仁厚,正是朱元璋期許的太平之世後繼者的素質。朱元璋為他豎起了第一道“勢氣”。
朱元璋及他的兒子們都是在馬背上打江山的人,個個驍勇善戰。但是朱高熾卻是個身體有缺陷的人,腿腳不便,走路都需要內侍太監扶著,更不要說騎馬射箭了。
但是小朱同志卻有另外一種秉異,自小喜歡讀書,請了許多有名的學者跟著學習,腦子很聰明,性格沉穩,為人仁慈忠厚,言行識度,讓人挑不出毛病。
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明史·仁宗紀》朱元璋曾命朱高熾和秦王、晉王、周王的世子分別去檢閱軍隊,朱高熾獨自最後回來。老朱問他為什麼,小朱回答說:“清晨太過寒冷,是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飯後再檢閱,所以落在了最後。”老朱聽了心裡直樹大拇指,沒想到這個孫兒小小年紀還有這種見識。
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朱元璋又要這幾個世子分別審閱奏章,唯獨小朱只拿關係軍民利益和百姓疾苦的奏章看,有文字謬誤的沒有聽見他回奏,老朱又問小朱是不是忽略了這些?小朱答沒有忽略,只是因為小錯不足以失去大的德行。
通過幾次考驗,朱元璋對他這個孫子那個滿意啊,這就是將來朱家子孫的榜樣!就這樣朱高熾在燕王封地的地位被確立了,只要朱元璋活著,他的地位就沒人能撼動。
02
朱高熾在燕王內閣成員中威望很高,及到朱棣登基後,滿朝文武都認可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獲得了第二道“勢氣”。
朱棣有3個兒子,都是徐皇后所生,老大朱高熾因為腿腳不便長期得不到鍛練,身體越來越胖。
再加上小朱同志喜靜不喜動,喜歡讀書,年少時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儒術研究上,身體是越發的胖了,體質也差。
身有殘疾之事老爹朱棣心中就有疙瘩,再胖成個球,朱棣就覺得這個兒子橫看豎看就有點不喜。
朱棣不喜老大朱高熾,是因為有老二朱高煦比著,朱高煦勇猛異常,最像他老子朱棣。
可惜內閣朝臣堅決擁立嫡長子朱高熾,就是不妥協。朝臣擁護朱高熾是有原因的。
朱高熾仁愛、儒雅、博學、機敏,深得內閣和朝臣的擁戴,而且他是大老闆朱元璋親自立的燕世子,是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還是嫡長子,最符合封建社會長幼有序的制度。
朱棣起兵靖難期間,命瘸腿兒子小朱留守北平(今北京),自己則帶領全部人馬去解救永昌。小朱當時就帶了1萬人馬守城,建文帝卻派遣李景隆帥50萬軍隊圍攻北平。
對於老百姓來說,打仗勝負和他們關係不大,換個當官的,他們一樣當老百姓,一樣生活吃飯。但是架不住小朱同志善撫士卒和民心,軍民一心抗敵,可以看出他在軍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由於兵力懸殊極大,北平城門幾度要被攻破,關鍵時刻小朱顯示了他的聰明才學,正直11月,趁著南軍停攻間隙,指揮人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城牆結成冰疙瘩。待到次日,南軍來看,別說攻城了,連個搭手的地方都沒有,怎麼攻,只能望城興嘆。
保住了北平城,小朱更是被軍民擁戴。北平防禦戰是朱高熾的機遇,這一戰為他集下了政治資本。
雖然朱家老二朱高煦跟著朱棣靖難過程中驍勇善戰,還救過朱棣的命,但是當朱棣回到北平,看到朱高熾為他守住的大後方老巢,感慨萬千,他暗中許諾老二的話恐怕無法兌現了,任何功勞都無法和守北平老巢可比。
其實朱家老二朱高煦渾身的毛病,“自幼生性兇悍,洪武年間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學習,但卻不肯向學,而且言行輕佻,明太祖對他非常厭惡。”就屬於有勇無謀之人,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朱棣犯暈。
03
朱高熾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最喜歡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好聖孫”成為朱高熾的第三道“勢氣”。
“朱高熾的老婆張氏有著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張氏對自家外戚約束嚴格,不許他們參與政事。張氏對朱棣夫妻很是孝順,夫妻二人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朱棣寵愛。
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朱棣,意思是說皇上有個好孫子,後繼有人了,朱棣一想,孫子輩皇帝有著落了,起碼3代之內政局是穩住了,當然就認可孫子他爹朱高熾了。
04
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堅決支持冊立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又有了第四道“勢氣”。
徐皇后生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長子朱高熾被明朝大老闆朱元璋立為燕世子。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知子莫若母,老大朱高熾聰明仁厚不記仇,老二朱高煦勇猛兇悍,老三朱高燧善攻心計,徐皇后把兒子看的很透,所以她堅決站在朝臣一方支持老大朱高熾。
徐皇后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她天資聰穎,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人稱“女諸生”,深得朱棣信任。連皇后都支持瘸腿兒子朱高熾,朱棣最後也放下了,順水推舟選了朱高熾。
其實朱棣只是擔心小朱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05
結束語。
朱高熾繼位是上上下下全票通過的,雖然身有殘疾,但瑕不掩瑜,終將成為一代明君。
朱棣最終選了腿腳不便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也彰顯了他的英明,不然以後哪來的“仁宣之治”。
朱高熾繼位後做了轟轟烈烈一系列變革,可惜在位僅8個月就忽然駕崩了。看起來肥胖引起的健康風險古來就有,朱高熾好像就是突發的心梗、腦梗或是腦出血這一類的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明朝一代明君早逝,不然明朝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妖百慧1
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不僅腿腳不便,還是個胖子,後來還證明身體也一般,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因為他的外形問題,老爹朱棣確實有一陣很是看不上他,但笑到最後的依然是這個瘸腿的胖子。他的成功主要有這幾點:
一、嫡長制的作用
有明一代,是嚴格遵守嫡長制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先他而去,皇位沒有順延,而是傳給了嫡長孫朱允炆,這就是嫡長制的順序。明朝268年,只有三次兄終弟及(正統被俘,孩子太小,正德和天啟無子)。
二、廢長立幼國之大忌
朱棣是很成熟的政治家,雖然他很喜歡二兒子朱高煦,但他深知廢長立幼很容易造成政局不穩。畢竟之前的歷史關於這方面血的教訓是非常多的。所以他在開始的很多年都比較猶豫,這給了朱高熾時間展示自己。
三、朱高熾的能力與人望
不要小瞧這個胖子,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由於老爹朱棣喜好打仗,經常讓他變成留守兒童,這極大的鍛鍊了朱高熾個人能力,對於政務管理十分在行,井井有條。朱高熾廟號仁宗,足以說明他在眾臣心中的地位,很多永樂名臣(三楊等)都擁護他,人望頗高。
四、豬對手
朱高熾的競爭對手就是他的一奶同袍的親弟弟朱高煦,朱高煦很像老爹朱棣,打仗很在行。在“靖難之役”中立過大功,讓高興過頭的朱棣還說出了“好好幹,世子身體不好”的話。這張“空頭支票”一下子激勵的朱高煦,在朱棣登基後,就開始各方運作。不過他的軍事才能在政治上就用不上了,屢屢挑戰朱棣的底線,甚至還說出了“我像不像秦王(李世民)”的混賬話,於是被朱棣趕到了樂安(今山東惠民),最終被自己的侄子宣宗幹掉。
五、好聖孫
在朱棣猶豫的關鍵時刻,朱瞻基起到了關鍵作用。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可以說,朱棣對這個皇長孫是十分滿意的,尤其大才子解縉的那句“好聖孫”徹底讓朱棣下決心維護自己的太子。
雖然,歷史只給了朱高熾不到一年的皇帝時間,但他在監國時期的作為不可忽略,在老爹朱棣後期有些偏執的進攻北元時,穩定了國家;在登基後,短暫的時光裡,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平反冤獄,廢除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前朝的窮兵黷武。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不失一位好皇帝。
黑水布衣
俗話說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俗語用在朱高熾的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朱高熾這個人特別的胖,要由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就這樣還總是跌跌撞撞,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只能慢慢趴著向前。
朱高熾畫像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其被立為太子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
【1】朱棣是不喜歡他這個兒子。很多父親都是喜歡和自己脾氣秉性很相似的兒子,朱棣也不例外,朱棣從小就和父親朱元璋南征北戰,逐漸大了之後獨當一面,帶兵打仗,所以他是一個性格果斷、能征善戰的人,而朱高熾完全相反,他喜歡靜而不喜歡動,這也是他肥胖的主要原因,喜歡讀書而不好武,再加上自己的肥胖,他根本不得朱棣的歡心。
朱棣畫像
【2】雖守衛北京有功,讓其監理政事,但仍對其質疑。在父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奉命把手北京城,當時北京城的兵力很少,建文帝派李景隆有50萬大軍,但就是在實力選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朱高熾出色地完成了守衛北京城的重任。而且在面對建文帝實施的反間計面前立場堅定。這一次出色完成了父親交代的任務,朱棣對其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
當朱棣在外征戰的時候,都安排太子朱高熾監國理政,而且暗中派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明成祖對朱高熾已經有傾向性意見,如果一旦試探到太子表裡不一的話,正好有理由將其廢掉,但是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可見朱高熾當個太子有多不容易。
影視劇中的朱高煦
【3】其他兄弟相爭。朱高熾一直留在北京監理政事,而跟隨朱棣一起征討的是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煦。朱高煦與成祖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的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也多次救成祖於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勉之,世子多疾”,聽到這話朱高煦的熱情就更高了。言外之意,成祖還是希望朱高煦成為自己的繼任者。
影視劇中的朱棣
但最終,還是漢族封建王朝嫡長子制度是根深蒂固的,朱高熾作為朱棣的長子,而且又很有才華,沒有犯什麼過錯,朱棣沒有不立他的理由。另外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非常聰明可愛,深得成祖的喜歡。著名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最終下定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1424年九月七日正式登基,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為明仁宗,但是他在位時間很短僅僅10個月,於1425年猝死。
雖說朱棣不那麼看好朱高熾,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朱高熾作為帝國的繼承人。對於這個選擇,朱棣是經過了多年的深思熟慮的,雖然曾有數次動搖過這個念頭,但最後朱棣還是堅持了下來。
朱高熾的煩惱。
朱高熾的煩惱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他太胖了,胖到連走遠一點的路時都需要下人來扶著。因為胖,他的父親“朱棣”並不那麼喜歡他,他的弟弟“朱高煦”也不那麼尊敬他,特別是朱高熾在完成世子向準太子的轉變之後。
本來作為世子的朱高熾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但當他成為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後,朱高熾的煩惱就更多了,他也想爭取一下這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像他之前是“燕王世子”的這個身份一樣,但是現在他不光得維護自己在父親面前的地位,他還得提防著自己的兄弟“朱高煦”。
朱棣的糾結。
朱棣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是不會有太多遺憾的。作為男人,他擁有了那份本不屬於他的皇位;作為丈夫,他娶了一個相濡以沫的妻子“徐皇后”;作為將軍,他親征漠北,打得北方勢力落荒而逃;作為君王,他開疆擴土(安南),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使萬國來朝,開創了永樂之盛世。
不過朱棣唯一的遺憾就是他的大兒子“朱高熾”,雖然朱棣心裡也知道朱高熾是小時候得了病才生成現在這副模樣,他也相好好疼愛自己這個兒子,但每當他看到朱高熾那痴肥如豬的身體時,就從內心翻湧出一陣厭惡。“俺如此英明神武,咋的就生了一個這麼肥笨的兒子?”
相對於朱高熾,朱棣更喜歡那個像他的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煦和他爹一樣,生得孔武有力,上陣殺敵時也不弱那些成名已久的武將,而且靖難的時候,朱高煦還曾多次救過朱棣的命,這樣的一個朱高煦自然是讓朱棣心滿意足的,所以每當朱高煦欺負朱高熾時,朱棣維護的都是朱高煦。
但是!朱棣的糾結之處就在這裡。選朱高熾做繼承人吧,朱棣又喜歡朱高煦多一點;讓朱高煦替掉朱高熾吧,他又心疼自己的大兒子。而且在靖難時,朱高熾在自己的大本營“北平”乾的還不錯,平常也不會犯什麼錯誤,要是把太子的位置給了朱高煦也是實在說不過去。
朱棣很糾結,於是他叫來了一個人,準備聽聽他的意見,這個人就是“解縉”。當解縉聽到朱棣問他的問題之後,解縉心裡也琢磨了起來,他是堅定的太子黨這一點是不用說的,但現在他的回答至關重要,如果他直言支持朱高熾就會引起朱棣的反感,“朱棣會以為朱高熾還沒當皇帝就開始拉攏當朝大臣了,難道想學李世民搞玄武門之變嗎?”如果解縉支持朱高煦,那正好遂了朱棣的心願,這種事情,解縉是萬萬做不得的。在朱棣的目光注視之下,這位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腦中突然飄過一個名字,那便是“朱瞻基”,在說出“好聖孫”這個答案後,朱棣笑了,解縉心裡的石頭也落地了。
朱棣有多疼愛自己這個孫子“朱瞻基”呢,據說朱棣在靖難前還是猶豫不決,而朱瞻基降生那天“朱棣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他的父親朱元璋送給了朱棣一副大圭”,在古代大圭是代表著權利的,而又是朱元璋親手所贈,這讓朱棣認為這是朱元璋對他的認可,而朱瞻基的誕生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正是朱瞻基的誕生才促使朱棣定下靖難的決心。而且朱瞻基聰慧過人,而且在性格上面很像朱棣,這就讓朱棣更加疼愛自己這個孫子,甚至連媳婦都給朱瞻基指認好了。
正是這個原因,朱高熾順利的將太子之位保全了下來。
除了朱高熾本身仁厚忠孝之外,他的兒子朱瞻基也給他助了一把力。而大明在朱高熾和朱瞻基這兩位帝王的治理下也達到頂峰,成就了“仁宣之盛世”。
歷史已經證明,朱棣的選擇是沒有錯的。
無古無今
明成祖朱棣,一位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經歷過無數次是生死,最終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登基成為皇帝后,朱棣先後五次御駕親征蒙古,全以勝利告終。如此威猛的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不選擇驍勇善戰的朱高煦為皇帝,卻選擇腿腳不便的大胖子朱高熾為皇帝,其實原因在於一個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高熾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朱棣的寵愛,反而朱高熾令朱棣非常懊惱。朱棣經常懊惱為什麼自己這麼威武,卻生了個這麼窩囊的兒子,完全沒有一點的帝王之相。不過生的窩囊的朱高熾卻生了個非常機靈的兒子朱瞻基。朱棣雖然對朱高熾非常討厭,但對朱高熾的兒子非常喜愛。在自己批閱奏摺時經常叫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在旁觀看學習,從來沒有叫過別人。關於朱棣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當成繼承人來培養的跡象,史料中的記載非常之多。比如朱棣一次御駕親征蒙古時,不帶上朱高煦,朱高熾,偏偏只帶上朱瞻基,目的很簡單,為了樹立威信。
朱瞻基在蒙古跟隨將領追殺蒙古人的消息傳到朱棣耳裡時,朱棣震怒,即刻派人出去尋找朱瞻基,尋找到朱瞻基後,朱棣非常喜悅,畢竟帶朱瞻基來是為了樹立威信,如果把朱瞻基給整沒了,那麼就白費了自己那麼多年培養的心血。帶著朱瞻基追殺蒙古人的那位將領,害怕朱棣責罰自殺身亡。種種跡象表明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兒子。畢竟如果朱高煦為太子,那麼下一位皇帝就是朱高煦的兒子。要朱瞻基為皇帝的話,只有立朱高熾為太子。
這也是為什麼朱棣不選擇威武的朱高煦為太子,而是選擇瘸腿胖子朱高熾為太子的原因。
永樂解史
這道題,我來答。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順利在南京城登上皇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可是,在登基之後,朱棣遲遲沒有決定讓誰來繼承他的皇位。這是一件很讓人奇怪的事情,因為立太子可以說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那時叫“立國本”。
永樂二年,朱棣經過來兩年的思考,最終立了身體肥胖的朱高熾為太子。立朱高熾為太子,是朱棣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帶著自己的一絲私心所作出的決定。
靖難之役中,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表現英勇,衝鋒在前線,朱棣也很喜歡這個兒子。在白溝河之戰中,兩軍作戰人數達到五十萬左右,最終朱棣敗下陣來,倉皇逃走。可是,後面的敵軍緊追不捨,把朱棣堵在了一塊山坡地上。最終,在朱高煦帶領的騎兵支援下,朱棣才得以活命。
當時,朱棣看著身材魁梧的朱高煦,還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時高興,就許諾打下天下後,要立朱高煦為太子。
可是,在戰爭結束後,朱棣也沒立朱高煦為太子。當別人提起立太子之事時,朱棣也是悶頭不語。
因為在朱棣心裡,北平還有個長子朱高熾,而且守城的功勞也不小。在朱棣調走精銳軍隊,城中只有一萬多老弱殘兵的情況下,面對敵軍五十萬,還能成功守了下來。如果當時北平告破,老巢被端,對朱棣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
所以,朱棣不能忽視朱高熾的存在。
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又不善騎射,完全沒有個國君的形象。不過,朱高熾深受文臣的愛戴,像金忠、黃淮、解縉、尹昌隆都支持他。相比之下,朱高煦的支持者大多是他身邊的少數武將,但是國家是靠文臣來治理的。
朱棣本來想立朱高煦,但是連金忠這樣的謀士都支持朱高熾,朱棣心中就猶豫了。所以,此時朱棣也是很苦惱,糾結不已。
但是,假如不立朱高煦,對國家的影響並不大,最多是朱高煦胡鬧一番。但是,朱棣只要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解決和安撫支持他的武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可是,當不立朱高熾為太子時,那麼問題就要大了,大概有四個大問題。
1、
當朱棣立了朱高煦為太子時,就相當於把嫡長子繼承製給廢了,把立老大的慣例給廢掉了。這樣一來,以後誰都可以當太子,只要他是皇子身份。
可是,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假如這個制度被朱棣打破,那麼兵荒馬亂、手足相殘的戲碼就會天天上演,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作鬥爭。
2、
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立的世子,是繼承朱棣位置的最合適、最合法的人。一旦,朱棣忽略世子這個身份,立了朱高煦,也就是說把朱元璋的禮法給廢掉了,這對朱棣的威嚴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朱棣剛奪位成功,
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還是需要得到大多數的人支持的。3、
絕大多數的文臣都支持朱高熾,而很少有文臣支持朱高煦的,可是管理國家還是需要文臣。假如立了朱高煦太子,偏武的朱高煦能不能很好的和文臣相處,雙方能不能好好合作,這是一個未知數。
4、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的一個孫子,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花了很大的心思來培養他。朱瞻基也不負所望,政治、軍事各個方面都表現得不俗。這樣一來,朱棣心裡就更想把位置傳給了朱瞻基。可是,不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沒辦法傳位給朱瞻基。這一點,是朱棣無法接受的。
結語
所以,在這一系列複雜的原因之下,朱棣經過自己的思考,還是沒有作出決定的。最終,在解縉等一班文臣製造輿論的努力下,一句“好聖孫”,終於把太子這個位置給敲定下來。
十點烏托邦
這個腿腳不便的兒子指的就是朱高熾吧。
朱高熾可是朱棣的嫡長子,在洪武朝都被立為了燕王世子;朱棣靖難成功後,朱高熾就是太子。而且在朱棣靖難的時候,朱高熾留守北京城,並把朱棣的根據地給守住了。
朱高熾這個人喜歡沉靜,喜靜不喜動,喜愛讀書,言談得體,十分有涵養的一個人。朱高熾看著非常儒雅,又有仁愛之心,朱元璋十分喜歡這個孫子。
朱棣每次北征蒙古,都是留下朱高熾監國攝政,所以洪熙朝雖然不到一年,但在永樂朝可以看到朱高熾的主政風格,畢竟朱棣是個愛打仗的主。
因為朱高熾不喜武,一直坐著處理政事,身體鍛鍊少,每天吃的還好,營養過剩嚴重,導致朱高熾過度肥胖,自行行走都比較困難。朱棣咋看這個兒子都不像自己,想把這個兒子換掉,改立風格像自己的朱高煦。可是朝臣都支持朱高熾,還勸說朱棣廢長立幼自古取亂之道。在文官獨大的明朝,皇帝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立誰為繼承人;比如後來的萬曆皇帝要立小兒子朱常洵,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的支持長子朱常洛,就這麼著僵持了十幾年,萬曆皇帝不還是妥協了。朱棣同樣是因為文官們的制約。文官們不需要一個像朱棣一樣,經常御駕親征的皇帝,只需要一個可以處理朝政的皇帝,打仗就由武將去完成就可以了。而朱高熾十分要文官滿意,還是嫡長子,只要他不死,文官一定堅決支持朱高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