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光看題目,我可能就要被罵了。有人會說你是不是無腦明吹?清朝以前的後宮妃嬪們都沒有照片留下,你憑什麼說明朝娘娘最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可沒有一個是明朝的!

的確,我沒有照片。但首先我說的是“平均顏值” ,不是個體。要是非得從明朝後宮中拉出一個妃子和楊玉環等人比美,那有可能會輸。請注意,只是有可能。

四大美女之所以名留青史,我認為最主要不是在於她們的容貌有多麼美,而在於她們參與或影響的事件。她們自然是美的,但不見得傾國傾城,只是人們樂於傳揚她們的美貌——這樣說起歷史事件來不會太過枯燥,人們喜聞樂見。

其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最高”是由明朝獨特的選妃制度決定的,可不是我亂說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明朝皇室是歷代封建王朝裡最接地氣的,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當上皇帝也沒忘本。可能是以前吃過官府的苦頭,不想讓自己的官府也像元朝官府那樣欺壓百姓,所以對百官有很多限制,設置了許多監視機構,對老百姓則比對官員們好得多。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后妃們是從民間清白之家選來的,《明史.后妃傳》這麼說: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這一方面固然是防止外戚干政,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老朱沒覺得自家高高在上,不怕出身普通的后妃們“玷汙”了皇室的血統,也不會認為民間女子不配成為子孫後代的母親。

縱觀明朝歷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兩人,一位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徐達之女),另一位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皇后吳氏,宮中妃嬪們基本都是小家碧玉。

這在注重身份的封建王朝裡是多麼的難得!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自古結親都講究個門當戶對,哪怕沒有哪家可以和皇帝門第相當,至少也要差不多的,比如這個侯那個爵、宰相尚書這樣的家世,只有老朱家,徹底打破了這種限制,真正做到了只要姑娘好,家世清白,那就有可能麻雀變鳳凰。

家世清白好說,戶籍翻出來一看就知道了。“姑娘好”憑什麼來判定呢?德容言功。德、言、功都是無法在短期內看出來的,最一目瞭然的就是“容”。

我們都知道,古代權貴人士只是少數,普通民眾才是多數。其它各朝是從“少數”中挑選,而明朝是從“多數”中挑選,基數遠遠大於各朝,所以平均顏值肯定比其它朝代的高。

選妃面向的是天下百姓,過程很嚴格,這裡以皇帝選皇后或太子選太子妃為例來說明,需要經過八個流程:海選、初選、細選、精選、宮選、妃選、推選、欽定。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海選是指皇室決定采女後,就從宮中派出大量太監做為採選使去往全國各地,挑出5000名姑娘帶回京中。

初選則由太監檢查其身體、身高、聲音等硬性指標,有10多個項目,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會淘汰,將淘汰3000多名。

細選和精選、宮選是進一步的檢查,只留下300人。

妃選則是由後宮掌事者,比如皇太后或太妃做主考核,從中選中50人填充皇帝或皇子的後宮,這些人將成為妃嬪。

推選也叫推三,是指後宮掌事者從50人中挑出3名最優的給皇帝,由他來確定誰才是皇后或太子妃,也就是欽定。太子如果對太子妃不滿意怎麼辦?可以發表意見,但沒有決定權,皇帝老子說話才是最頂用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3人中落選的另2人只要不是特別不合皇帝眼緣,一般也會被封為貴妃或妃,但也出過被皇室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案例。

那麼50人之外的那些姑娘們怎麼處理呢?有的留做宮女,有的退回家中,朝廷管送。

明代皇帝皇子們基本都是這些民間女子生養的,我認為這可能影響了他們的性格,讓他們做出種種後世無法理解的事情。比如熱愛市井生活,或者熱衷於搞各種發明創造。

不過,選拔門第降低了,不代表宮中生存難度降低了,娘娘們要想活得舒服,得看運氣、宮鬥水平、政治水平。

比如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張氏,當初誰不羨慕她?父親只是個國子監的監生,一朝選為太子妃接著成為皇后,朱祐樘對她情深似海,如同民間夫妻一樣同起居,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雙人,對她的家族也非常優待。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這命算好的吧?不料朱祐樘三十六歲就死了,兒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玩得太過火,三十一歲時也死了,還沒留下子嗣,只能立他的堂弟朱厚熜(嘉靖帝)為新君,晚年過得十分淒涼。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孫氏則是成功的案例。

孫氏本是山東鄒平人,父親孫忠只是河南永城縣的主簿。朱瞻基的母親誠孝張皇后則是永城縣高莊鎮張大廠村人,張家發跡後也生活在永城縣,和孫忠有所交集。

張皇后的母親某次看到孫氏,發現她小小年紀就十分美貌聰慧,很是喜歡,常在女兒面前誇讚。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張皇后一想兒子總得娶媳婦,娶個母親覺得好的也不錯,就和公公朱棣說了這事兒,朱棣便命孫氏入宮,由張皇后教導她禮儀規範,當時她才有十多歲,算是養成。

也就是說,朱棣也是默許了孫氏為皇孫正妃。

但等到朱瞻基正式娶親的時候,孫氏就被坑了。煮熟的鴨子跑了,正妃不是她,而是胡善祥,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

朱棣為什麼變卦呢?聽說是有人從風水命理的角度跟他進言,胡善祥利於大明朝,堪為一國之母。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朱棣向來賞識孫子朱瞻基,兒子中他其實更喜歡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不喜歡太子朱高熾,沒廢太子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有朱瞻基這樣一個得意皇孫,想著朱高熾只是個過度,朱家江山最終還是要交到朱瞻基手裡。

他對朱瞻基的事情是很慎重的,就迷信了,信了那人的話定胡善祥為皇孫正妃,孫氏只是嬪。

孫氏和朱瞻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感情深厚,她本人又是皇后親自教導的,人人都以為她必定是朱瞻基正妻,結果只當上了嬪,成了宮中笑柄。但孫氏此時沒有慌,也沒有抱怨,更沒有仗著朱瞻基的寵愛欺負胡善祥,安安分分的,不爭不搶。

朱瞻基登基後,立即封孫氏為貴妃,還破格賜與金寶。此前皇后有金冊金寶(印),貴妃及以下有冊無寶。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等她生了兒子之後,朱瞻基就不顧群臣的勸阻以無子為名廢了胡善祥,讓她去當道姑,賜號靜慈仙師,立孫氏為皇后。

孫氏是明宣宗的大贏家,但事情的弔詭就在於當初那人說的似乎沒錯。因為孫氏的兒子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就是他非要御駕親征才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自己被俘虜還是小事,導致明朝邊防從攻勢轉為守勢是大事,自此,明朝逐漸衰弱。

當然,這也許只是個巧合,說回娘娘們。既然民間女子很有機會魚躍龍門,那麼是不是都爭著搶著入宮呢?不見得,入宮有風險。

最大的風險還不是失寵,而是殉葬。皇帝去世時,沒有生養過的妃子基本都是要殉葬的,這也是明朝最為人垢病的地方,朱祁鎮第二次當皇帝后才取消此陋習,《明史》對此評價很高: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朝娘娘的平均顏值,是歷代後宮最高的

所以凡是珍愛女兒的人家,只要聽到宮中又要選妃了,就趕緊忙著給女兒定親,女婿是歪瓜裂棗都不怕,好歹先把選秀躲過去。也有人想以此博富貴,都是人之常情。

為啥明朝娘娘沒有美名留傳?我認為這和明朝皇帝有關,他們雖然奇葩居多,但荒唐歸荒唐,還沒有超越底線,也沒用女子做背鍋俠,也就讓娘娘們失去了留名青史的機會。

試想,西施要是不被派去當間諜,貂蟬要是沒被派去施展美人計,楊玉環要是沒被老公公唐玄宗看上,王昭君要是沒有出塞,誰知道她們是誰啊!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