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毒刺劍客


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當中,他最喜歡的便是這個太子朱標。為了他以後可以順遂的接班,他不吝大舉殺戮罪人,製造了飽為詬病的“胡惟庸案”、“藍玉案”,牽聯人數有幾萬個人。他又花費了不少血汗,給朱標留下了一整套的太子班底,就想著山河的傳承從自己這一代開始能夠連綿不絕,不出什麼亂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陷入了極度悲哀和痛苦之中,朱元璋的身體也在下滑,等到他身體恢復以後,頭髮、鬍鬚全都花白了,皇太子死後,朱元璋接受劉三吾的建議,立年僅16歲的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七日,朱元璋和大臣們議政以後,感覺十分疲倦,便躺在後宮的床上休息。沒想到,他這一睡就再也沒有醒過來,時年71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八日,21歲的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改次年為建文帝,史稱建文帝。然而很多人好奇,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從而避免靖難之役?將皇位傳給朱允炆,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舉。朱元璋最器重的接班人,還是朱標,這位性格敦厚、做事穩重的太子,被朱元璋寄予厚望,但他卻英年早逝,讓朱元璋十分悲傷。朱標去世以後,朝堂上不是沒有立燕王朱棣為太子的聲音,畢竟,僅論能力的話,朱棣在朱元璋諸子當中最為出眾。然而朱元璋有他的苦衷,對他來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他思考的,是如何將朱家的大明傳承下去。燕王朱棣能力出眾不假,但是他是第四子,他的上面還有秦王和晉王,這兩位藩王能力可能不如朱棣,但他們手握軍權,話語權很大,還比朱棣更有資歷。一旦朱元璋將朱棣立為太子,其他兩位藩王必定會心生不滿和嫉妒,到時候很有可能會掀起藩王亂戰,而這是朱元璋絕對不允許的。



而且,朱棣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他殺伐果斷,性格狠辣。對於一位領軍打仗的藩王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優秀的品質,可是朱元璋要的不是一位悍將,而是一位可以治理國家的賢帝。其實,從朱棣繼位以後,我們可以看到,他治理國家的能力也不弱,但朱元璋沒辦法未卜先知,在他眼中,朱棣不是一位合適的繼承人。

朱元璋傳位朱棣,避免“靖難之役”,這種說法是馬後炮的說法,因為中國封建2000多年的歷史,外藩造反成功的案例很少,也很難成功。明朝中央實力強,外藩實力弱,實力不成正比,在加上藩王的身份非常高,基本上吃不愁穿不愁,還有俸祿,造反的風險太大了,也沒有必要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造反。



靖康之役,其時朱棣是打著清君側,復原祖制的標語來舉行的。朱允炆這傢伙也是過分現實主義了,他本人削藩,就應該考慮到把他們逼急了造反這類可能性。並且他本人用人欠妥,臨陣換將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首要的原因。假如這幾點他做好了,那麼靖康之役不可能發生,朱棣也弗成能成為藩王造反勝利的僅有一人。總結一下,朱元璋當時出於現實考慮,不能立燕王朱棣為太子。假如立了他大概沒有靖難之役,但難保其餘的兒子不會再來個造反,這也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假如朱允炆凡是武斷一點,用人切當一點,準備做的齊備一點,他就不會被人篡了位。


大老二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

我們作為局外人,只能分析分析。

第一,朱元璋試圖建立一個傳位制度。

朱元璋很聰明,知道以往很多朝代之所以垮臺,源自於皇位繼承人之間互相殘殺的火拼。

朱元璋之所以表示皇位一定會傳給大兒子朱標,死前又確認將皇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就是試圖建立一個制度。

也就是,除非嫡傳長子長孫太不成器,不然皇位就是他們來繼承。

這樣一來,即便嫡傳長子長孫可能存在能力有不足的缺點,但至少會避免皇族之間互相殘殺。

在朱元璋看來,後者對國家危害更大。畢竟明朝的君主集權制度還沒有滿清那麼誇張,皇帝會有很多大臣來輔佐,能力差一些也不會太要緊。

第二,朱元璋對未來國家的規劃。

朱元璋擊敗了蒙古人,將他們趕到大漠。

朱元璋死前幾年,逃到大漠的北元已經滅亡,北元皇帝被蒙古實力派部落誅殺。

當時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互相攻殺,實力大減,已經不足為患。

在朱元璋看來,下面的重任不是軍事,而是好好的建設國家。

朱標和朱允炆的軍事才華不如朱棣,但前兩個人性格都寬厚,仁慈,頗有些治國才能。

就像孫策和孫權一樣,此時是需要用到孫權的時候,而不是孫策。

事實上,雖然朱棣上臺以後毀掉了朱允炆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看到朱允炆還是不錯的,對國家進行了司法、經濟、行政等很多改革,他的新政讓大明有著很大的發展。

即便朱允炆消除藩鎮手段拙劣了一些,但和朱棣反叛並沒有直接聯繫。

因為朱允炆之前取消了5個叔叔的藩鎮,這幾個王爺也沒造反。有意思的是,朱棣逼死朱允炆以後,將5個兄弟的地位恢復,卻有3個弟弟直接謀反,還有1個弟弟謀反陰謀暴露全家自焚,只有1個勉強善終。

朱棣之所以造反,主要還是處心積慮要做皇帝。

第三,朱元璋對於朱棣小看了。

其實,朱元璋最大的問題,是死前沒有把朱棣的軍權剝奪。

作為朱元璋這麼老辣的人,應該想到向兒子朱棣這種人,手上有10萬大軍,又如何能夠安分守己。

唯一的可能是,朱棣的演技高超,讓父親對他不太看重,認為他不可能造反。

朱元璋對於兒子處理不好,導致大孫子朱允炆最後跳火自焚。

第四,朱元璋對朱棣不太喜歡。

大家注意,在古代嫡出和庶出有很大區別。

朱標是朱元璋正宮皇后馬娘娘的兒子,同其他弟弟是不同的。

而朱棣的母親,是朝鮮人,應該是朝鮮進貢的妃子。

這也不稀奇,早在元代,朝鮮就會進貢貴族美女給蒙古皇帝為妃,還做過皇后。

但朱元璋應該是有著比較強烈的民族情節,本能不喜歡這個混血兒朱棣。


事實上,朱棣此人是相當殘忍的政治家,對自己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也難怪朱元璋不喜歡。

站在一個父親角度,誰會喜歡能夠隨便殺死自己兄弟的孩子,即便從政治角度來說朱元璋可以理解。


薩沙


問題的意思應該是說立儲,而不是朱元璋等朱標死了就直接禪位吧。

《明史·劉三吾傳》:

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

雖然《皇明祖訓》沒嚴格規定嫡子死了嫡孫頂上,但朱元璋還在,朱元璋就是規矩。後來地方藩王的傳承也都是長房優先,無論輩分,直接傳給曾孫的都有。

上至周朝、先秦,下至南齊、遼、金、元,都有皇帝傳孫的先例可循。唐朝的《唐律疏議》也規定,嫡子下一位是嫡孫,然後才是嫡子同母弟,當然這個序列對嫡孫的同母弟不是很公平,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整個唐朝沒有一位皇帝是直接繼承祖父的皇位。

雖然我對朱元璋和朱棣有信心,但是當年梁武帝在太子死後立太子之弟而不立太子之子的操作招致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說回朱元璋,當時秦晉二王還在,真的只能從兒子裡選也輪不到朱棣。秦王為人又有問題,不是立儲之選,足夠讓朱元璋因此放棄從兒子裡選儲君。而且其實朱元璋給朱標一房定的輩分字,就是為未來的皇帝們準備的,在朱標有後的情況下,其他兒子不考慮。

真這麼操作的話,也只能是立秦王,秦王死,立晉王,晉王死的時候,朱元璋也差不多了,歷史上他已經連重新佈局填上晉王這個缺口的操作時間也沒有了。這樣後面怎麼樣不知道,反正朱元璋生前就要面臨連死三個太子後在最後那點時間趕緊立第四個太子的局面了。


代牧益州閻文平


首先,朱棣能打贏靖難戰爭,一方面是他的能力強。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自己作死。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朱允炆身為大明的皇帝,難道還打不贏一個藩王?或者說,朱棣區區一個藩王,他有膽子敢謀反?

其次,朱標病死的時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都活著。不考慮朱元璋的個人喜惡,就只按照“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來說,太子死了,最應該被立為儲君的也是秦王朱樉。哪裡輪得到朱棣?




一、為什麼要立朱允炆?

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4歲了。朱元璋為了能讓朱標順利繼位,整整給他鋪了25年的大路,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如果說,因為朱標先走了,朱元璋就要徹底推翻掉先前他為朱標扶植的太子黨,重新再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這個工作量,明顯不是已經64歲高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讓自己的嫡孫接朱標的盤,繼承太子朱標原有的勢力。這是比較穩定的方案。

不過眾所周知,朱標有幾個兒子,並不是只有朱允炆一個兒子。朱元璋在四個皇太孫當中選擇了朱允炆,也有他的打算。



當時,真正的嫡長孫是朱允熥,他其實最符合朱元璋的儲君標準。但是朱允熥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屬於常氏利益集團的骨幹。朱元璋擔心傳位給了朱允熥,到時候主少國疑,常、藍兩個外戚集團會架空朱允熥,重蹈當年東漢的外戚干政,影響朱家的利益。於是,朱元璋就沒有選擇真正的嫡長孫朱允熥。

相比於朱允熥,朱允炆不存在這個問題。他的生母呂氏並不是大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影響到朱家對大明的統治。於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選中,變成了大明的繼承人。

朱允炆被冊立後,朱元璋非常果斷的殺掉了藍玉和常升(常遇春兒子),繼而又殺掉了包括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等十五位明朝開國功臣。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太子黨。但由於他們又都跟朱允熥有利益糾葛,為了給了朱允炆鋪路,朱元璋只能狠心把這些人全殺了。

這些人的被殺,歷史上稱為“藍玉案”。朱元璋給藍玉一黨編造了“謀反”的罪名。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藍玉死的冤,他只是因為妨礙了朱允炆繼位,才被朱元璋所殺。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偏愛朱標或者偏愛朱允炆,也跟什麼宗法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繫。他立朱允炆,實際上依據當時的那個情況,為了政治權衡,作出的一個最優選擇。


二、朱元璋為什麼沒料到朱棣會造反?

按照馬後炮的說法,朱元璋確實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外藩造反,成功案例屈指可數。朱元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並且還能造反成功。

那麼中國歷史上的藩王造反,為什麼就那麼難成功呢?我歸納了幾點:

首先,外藩實力弱,中央實力強。外藩與中央的實力不成正比,無法與中央匹敵。這是用腳都能想得到的。

第二,藩王造反就意味著顛覆當下秩序,對立面太大;就拿後來朱棣造反來說,有幾個藩王陪他一起造反?

第三,藩王的身份高貴,衣食無憂,造反的風險實在太高了。只要皇帝不往死裡逼,藩王是真的不想造反。

結合以上三點,朱元璋當時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這是很正常的判斷。

事實上,後來朱允炆削藩,雷厲風行,接連廢殺五王。把刀架到朱棣脖子上,逼得朱棣只能靠裝瘋賣傻,乞求朱允炆放過他時。朱棣也依然是瞻前顧後,難以下決心,不敢造反。這恰恰就證明了朱元璋的判斷是沒有錯的,朱允炆優勢之大,讓朱棣這種猛人也很畏懼。

但是朱允炆是個奇葩,他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把這三條藩王的劣勢,自己的優勢,全部給排除掉了。




首先,大家以為朱允炆是削藩,結果朱允炆的真正想法是廢藩。他不僅要廢掉藩王,而且還要把藩王趕盡殺絕。這麼下狠手,藩王沒有了退路,豈能不反?

第二,朱允炆一邊廢藩,還一邊改革。他減免浙江的稅收,卻提高北方省份的稅收。此外他還搞官制改革,裁減官員數量。這無疑是把一部分人的民心所向往朱棣那邊推。當朱棣起兵造反後,跟隨朱棣造反的人確實不多,但是向朱允炆效忠的人也沒有多少。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坐山觀虎鬥,看著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兩人內鬥。

當朱允炆的優勢不在,朱棣縮小了自己與朱允炆的實力差距後,剩下的就是朱棣與朱允炆的能力大比拼了。而朱棣是什麼水平?朱允炆是什麼水平?這還用問?

因此,靖難戰爭會爆發,靖難戰爭的最後結果,都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如果朱元璋能再重新選擇一次,他必然是不會選擇朱允炆這個奇葩了。



三、為什麼不直接立朱棣?

朱元璋不立朱棣,除了前面提到的立朱允炆的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朱標病死的時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都活著,朱棣只是老四而已,在老二和老三都活著的情況下,憑什麼輪到他繼位?


雖然說,秦王和晉王都不如朱棣,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如果讓朱棣繼位,那麼皇位繼承還有章法嗎?這是不是就等於承認皇族人人都有權當皇帝?

如果這樣的話,其它藩王會怎麼想?會不會也鬧出明朝版的“八王之亂”?當年的八王之亂就是因為沒有宗法約束,藩王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當皇帝,所以才興兵叛亂,打得天下大亂,斷送了司馬氏的江山。(司馬懿和司馬昭靠政變起家,上樑不正下樑歪,沒給後代子孫做好榜樣)

後來朱棣堅持立朱高熾,而不是他自己更中意的朱高煦,其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廢長立幼並非不可,但是廢長立幼就必須承擔其它藩王覬覦皇位野心的風險。

朱元璋是何許人?他豈會犯這種失誤?朱棣從他出生那天開始,他就不可能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了。



四、總結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繼位,這是朱元璋當時自我判斷,最合理的選擇。雖然最後朱允炆沒能保住皇位,但這個鍋不能讓朱元璋背。畢竟朱元璋的鋪路工作做的很到位,該殺的功臣他全部都殺了,該背的罪名他全部背了。對朱棣這樣的藩王也是嚴密監控,隨時都可以逮捕。

後來朱允炆繼位,他至少有十次機會可以直接殺掉朱棣。但是朱允炆很奇怪,他明明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卻偏要裝出仁君模樣。有機會不把握住,最後被朱棣反殺,也算他活該了。

至於朱棣,他起兵奪位能成功,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朱元璋也沒有預想到,自己死後會破了藩王造反成功的這個記錄。


Mer86


實際上,朱元璋從很早之前便已經開始培養朱標了,朱標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對於收買人心、樹立威望這一套帝王之術,朱標學起來用起來也頗得心應手。

朱標在13歲的時候,奉命回濠州祭祀先人,途徑太平的時候,他特意去拜訪了陳迪一家,然後賞賜了陳家50兩白金,自此陳家對他死心塌地。後來朱棣即位,召見陳迪,陳迪一聲也不吭,氣得朱棣將陳迪一家六口磔於市,可見朱標這50兩白金花得有多值了。

朱標22歲這一年,朱元璋再一次加強了對他的培養,讓他處理政務,凡官員奏事先經朱標裁斷,然後再由朱標遞給朱元璋,讓朱元璋做最後決定。後來,為了肯定朱標的能力,朱元璋特意為他開設了詹事院。

所以,朱標坐在皇太子這個位置,可謂是穩如磐石,無一人能和和他爭,也不敢和他爭,即便是朱棣也不例外。

只可惜,朱標雖有帝王之才德,卻無帝王之命,1392年年僅37歲的朱標突然病逝。

朱標一死,明朝儲君之位空懸,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另立一位儲君以固國本,可是到底立誰最合適呢?

如果朱標沒死,並且順利即位當皇帝的話,將來皇位也必然會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可是朱標沒當成皇帝,那麼朱標的身份就突然變得尷尬了。

對於儲君,皇帝的兒子具有優先權,所以上一任皇太子死了,下一任的皇太子也多從皇帝餘下的兒子中產生。

不過,歷史上也有過不少太子死後,或者太子被廢黜之後,皇帝直接冊立太子的兒子為皇太孫的先例,如金章宗完顏璟、元成宗鐵穆耳。

所以,朱標一死,朱允炆自然也有資格爭奪儲君之位,當然這事主要還是得看朱元璋的態度和想法。

朱元璋的兒子們雖然又期待又緊張又忐忑,但是結果卻讓他們很失望,朱標雖然死了,可是朱元璋卻沒有從這麼多兒子當中再擇一人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後來,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即位當了皇帝,只可惜這小子能力平平,又沒有主見,在一幫只會動嘴皮子的文臣的忽悠下猝然發動了削藩之策,以至於挑起了自己和藩王之間的戰爭,最終卻又因為自己不會識人用人,從而將一手好牌打爛,將天下拱手讓給了朱棣。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拋開朱允炆,直接立朱棣為皇太子以避免“靖難之役”呢?

朱元璋沒那麼能掐會算,他雖然意識到了朱棣的野心,為了讓朱允炆能夠安安穩穩地當皇帝,也留了後手——將兒子們打發去了封地,但是他卻沒想到朱棣竟然敢在處於劣勢的情形之下挑釁朱允炆。

或者說,朱元璋最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在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輸給了朱棣。

朱允炆這傻小子,他但凡懂一點用人之道,但凡懂一點軍事,也不至於會將手上的好牌打個稀巴爛,讓朱棣反敗為勝。

這或許也離不開朱允炆所受的教育,畢竟黃子澄、齊泰也不是什麼好貨色。

如果朱元璋能算到朱棣會靖難成功,能算到朱允炆下場如此悽慘,那他肯定直接廢了朱棣,或者直接立朱棣為儲了,可是他不可能算得到。

此外,即便朱元璋沒有選擇朱允炆,儲君之位,也輪不到一個燕王朱棣。

朱元璋從一開始便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也分長幼之序,所以,說白了朱元璋的選擇並不多——除了一個朱允炆之外,便是他的嫡二子。

這個嫡二子,顯然並不是朱棣。

所謂嫡子,對於皇室而言便是皇后的兒子,馬皇后和朱元璋一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所以朱元璋的嫡子只有這五個人。

即便朱元璋沒有選擇朱允炆,也不會輪得到朱棣,畢竟前面還有朱樉和朱棡。

不過,朱樉此人有點荒唐,也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頭。所以,如果朱元璋在朱標死後選擇立朱樉為儲的話,他後來便得再一次另立朱棡為儲。

1395年3月,朱棡病逝。

這也就是說,即便朱元璋沒有選擇讓朱允炆接手,而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將來繼承皇位的話,朱棣想當太子,至少說也得到了1395年才輪得到他。

實際上,朱標從1368年13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一直到1392年病逝,他已經當了24年的皇太子,他又深得朱元璋的喜歡和培養,這24年時間裡他顯然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已經有了一批忠心追隨他的人,並且這股勢力絕對不小。

朱標一死,他所經營出來的勢力自然會很自然地轉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實際上是最好的選擇,也合乎情理和法理,可謂名正言順,沒人能跳出一點毛病。

只可惜,朱允炆沒能力守住自己的皇位。


吾與吾國


這就是個簡單的家庭財產繼承權紊亂的問題。這一點,朱元璋要付99%的責任。

朱元璋

家裡有30畝土地,5間房子,35兩銀子,9頭牛,本來三個兒子可以都分一點,另立家室,現在老爺子由於疼惜長孫,把全部家產都留給了長孫,那麼其他的兩個兒子,是不是會有怨言?直接就會停屍不顧,大打出手了,這是我們市井草民經常看到的無奈景象。萬里江山的傳承更要仔細慎重,不同於家裡的兩畝三分地,可以隨便賜予哪個兒子或者哪個孫子,全憑自己的個人好惡,弄不好,這可是致命的。江山的傳承需要符合法定程序、約定俗成,才能合理化,得到人民擁護。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合法繼承基本上都是:父死子繼,立嫡以長,就算沒有嫡子,也得按照輩分,在兒子輩中找出年長者傳承,而不是直接跳到孫子輩。老朱就是一個不懂規矩的老農民思維,將自己的孫子放到火爐之上,最後真的被大火燒死。為了給這個孫子創造良好的統治環境,不惜打壓兒子們的利益,大肆誅戮功臣,留給孫子的要麼是腐儒:方孝孺,要麼是高分低能:黃子澄、齊泰,要麼是紈絝子弟:李景隆,讓一個十幾歲的奶娃,去對付擁兵自重、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叔叔,這特麼就是找死啊。

果然,朱允文沒有辜負期望,一系列的失誤操作後,終於葬送了自己的帝位,這一場內戰持續了三年多,搞得華東一片狼籍。


可見,老人家一碗水端不平,就會導致災禍叢生、子孫相殘。


謝謝閱讀!


史韻書局


朱標病逝後,如果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棣,確實有可能避免靖難之役,但是從朱元璋個人的角度出發,他之所以將皇位傳給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也有其自身的考慮。

嫡長子繼承製對皇位的影響。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遵循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朱棣排行老四,除了太子朱標之外,在他上面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兩個哥哥。太子朱標去世之後,即便朱元璋不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的繼承優先權也都在朱棣之上,因此假如朱元璋跳過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直接立朱棣為太子,勢必引起秦晉二王的不滿。秦晉二王手握重兵,朱元璋百年之後,兩者勢必會為了皇位和朱棣展開一場惡鬥,這是朱元璋所不想看到的,而立朱允炆勢必可以堵住眾人之口。朱棣攻陷南京城之後,急於宣佈自己是馬皇后所生,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當時的秦王和晉王均已去世,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的說法,朱棣確實是合法繼承人)。

缺乏百官的支持。眾所周知,朱元璋從一個窮困的放牛娃爬上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之後,大殺有功之臣,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等人都難逃朱元璋的毒手,因此,朝堂之上的百官也都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生怕哪一天遭到了朱元璋的毒手。在性格方面,朱棣很好的繼承了朱元璋殺伐果斷的性格,而朱標父子性格溫和,對人比較仁慈的,對比之後,很明顯朝堂上的百官更希望自己服侍的主子是後者,朱元璋在選定皇位繼承人之時一定程度上也會參考百官的意見,在缺乏百官支持之後,朱棣也就離皇位繼承人漸行漸遠了。

愛屋及烏以及隔代親的緣故。朱元璋在長子朱標身上傾注了太多的關注度,事事以皇位繼承人的要求來培養朱標,從小培養其治國之道。朱標也不負朱元璋的期望,寬厚仁慈,在朱元璋眾多兒子中的威望也很高。但是朱標的忽然因病去世打亂了朱元璋的部署,從此之後朱元璋把對這個朱標的喜愛轉移到他的孫子朱允炆身上,開始培養其為皇位繼承人。從古至今,一直都有著孫子比兒子還要親的現象,這種現象也被稱為隔代親,隔代親同樣發生在朱元璋身上,相比於為其守邊關的朱棣而言,在朱元璋眼裡,很明顯還是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孫子來的順眼。

因此,朱標死後,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將皇位傳給四皇子朱棣,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嫡長子繼承製使朱元璋不能夠直接跳過秦晉二王直接立朱棣為太子,朱棣自身殺伐果斷的性格讓其喪失了百官的支持,以及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的喜愛都是朱元璋立朱允炆而不是朱棣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儘管朱元璋在位之時也考慮到朱棣對朱允炆皇位的威脅,但可能也沒能想到朱棣最終會取而代之,如果歷史再給朱元璋一個選擇,不知朱元璋又會做何選擇。


小龍談歷史


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稱帝后,朱棣作為朱允炆的叔叔並不服從建文帝的統治,宣佈起兵謀反。戰爭從建文元年打到了建文四年,最終以朱棣拿下南京,攻克大明首都建立自己的政權為結束。有人會說,當初朱標死後,朱元璋應該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這樣便可以避免後面的“靖難之役”了。但是這種說法無疑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嫡子繼承製



在朱元璋心中,朱標仁慈、寬厚、有君王之風範。再加上朱元璋對朱標寄託厚愛,自幼便是以培養儲君的模式將其帶大。這個世界上對於老朱來說,除了朱標,其餘的都不值一提。當朱標死後,繼承了其父風範的朱允炆便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寄託。

兩者性格相似,一樣愛民且仁慈。在封建宗法體系中,父死子繼,朱標死後,朱允炆成為了明朝的繼承人是無可厚非的。

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但是卻無法取代朱標的地位,自然不可能代替朱允炆成為朱元璋的繼承人。

二:性格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自然是極為冷酷的,但國家並不能一直如此,國君並不能一直是一種風格。一寬一緊,才能使王朝發展更加健康。

朱標仁愛、寬厚,具有明君的風範。而朱允炆也繼承了朱標的大部分性格特點,同樣受到朱元璋的喜歡。

朱棣則不同,朱棣更多的與朱元璋相似。

三:實力對比



朱棣剛剛造反的時候實際上處於弱勢,多次被建文帝的軍隊所打敗。

叛亂之初,朱允炆是有實力剿滅朱棣的叛軍。但是朱允炆這種對敵人仁慈,試圖以感化為主要手段的方式給了朱棣擴大實力的時機。

正是朱允炆這種態度,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毀滅,給了朱棣做皇帝的機會。

總結:



靖難之役並不是依靠當初選擇朱棣做繼承人便可以避免的事情,建文帝失敗的最終原因在於其仁慈又軟弱的性格。

正所謂性格決定一切,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當初可以狠下心來對朱棣下殺手,那麼最後死的人便會是朱棣而不是朱允炆自己。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自明太祖朱元璋奠基開國,到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殉國的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歷史中,有一位在位僅僅四年的悲劇性帝王人物,他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孫——惠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一生迭納數妃,來源亦頗覆雜,有蒙古人、高麗人,也有民間普通漢女,還有稱漢王的陳友諒的嬪妃,共生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標性格寬仁,在被立為太子二十五年後突然病故,朱標育有五子。長子朱英早夭,次子朱允炆被愛屋及烏的老皇帝朱元璋隔代指定為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儲。

其實,早在太子標病死後,朱元璋悲傷之餘,對立誰為自己的接班人一事舉棋不定,大傷腦筋。在朱元璋眾多的子孫中,堪與朱允炆競爭儲君之位的唯有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的叔父朱棣。

史載,朱棣性格陰鷙、深沉,智勇兼備,他追隨徐達東征西討,屢建奇功。朱元璋對朱棣很是欣賞,也很器重,曾毫不掩飾的誇讚說,四子朱棣最像自己。在諸皇子中,朱棣尤其受到元璋的鐘愛。後來,朱棣隨徐達北征殘元,被封為燕王,駐紮北平。

按理說,太子朱標不幸英年早逝,能力出眾的四子朱棣最有被立儲的希望,但燕王不是馬皇后所生,因此他不是嫡出(有人推測其生母是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的妃子,後被元璋所納,生棣)。按封建禮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棣沒有被立太子的資格。

但朱元璋非常看好朱棣,認為他經過戰爭的錘鍊,軍政經驗豐富,且性格沉毅冷靜,勁氣內斂,足智多謀,很適合成為一國之君。因此,一開始,朱元璋是想讓朱棣做自己的繼承人。

嫡孫朱允炆頭顱稍扁,性格又和其父朱標很酷似,仁慈善懦,優柔寡斷,所以朱元璋雖然也考慮過立他為皇太孫,但又擔憂他不是鼑彝重器,駕馭不住那幫桀驁不訓的開國功臣,生怕一旦立其為儲,終究難成大器,最終葬送大明江山。

因此,朱元璋最先考慮的是立四子棣為儲君。況且,朱允炆年紀太小,俗話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人心疑懼不安,肯定不如立成年國君來的穩妥。但他內心又很憐惜年幼喪父的孫子朱允炆。性格果決的朱元璋在立太子一事上,卻有些狐疑不決、患得患失、猶猶豫豫,致使立儲一事長期懸而未決。

事情一拖再拖,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太祖朱元璋已經六十多歲,立儲之事已迫在眉睫。經長時間對朱棣和朱允炆的觀察思索後,朱元璋最後決定要立早已成年、各方面都較優秀的燕王朱棣為太子。

史載,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親自召集文武大臣上殿議事,主要就是商量立太子事宜。朱元璋說:“國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稱國有長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為何如” ?太祖話音剛落,眾大臣交頭接耳,表情各異,廟堂上一片聒噪聲。

翰林學士劉三吾第一個出班抗奏道:“皇孫年富,且系嫡出,孫承嫡統,是古今的通禮。僭越不得啊”!眾大臣也紛紛表示,應遵循禮法,父死子繼,嫡庶有別。

朱元璋也據理力爭,表明自己的意見,但他一張嘴哪說得過眾口?見眾人皆不同意立燕王,自己又難於說服大家,祖宗定製又不便擅改,性格剛猛的朱皇帝只得含淚收回了立愛子朱棣為儲的提議,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遠在北平的朱棣本來以為太子標病死後皇儲非己莫屬,憑能力、憑經驗、憑戰功,乳臭未乾的朱允炆那點比得上自己?聽到立儲落馬的消息後自然憤憤不平。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薨逝。二十二歲的朱允炆繼位,成為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為明惠帝。他以次年為建文元年,所以又稱建文帝。

隨著鐵血皇帝朱元璋的故去和嫡孫朱允炆的嗣位,一場為鞏固皇權和奪取皇權的激烈鬥爭在兩叔侄間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朱元璋臨終前留有遺詔,令諸王鎮守各自封國,嚴禁來京。諸王大都謹遵父命,遣使弔唁,唯有燕王朱棣不顧父命,星夜疾馳南下,當他即將抵達淮安時,被兵部尚書齊泰偵知並阻止,促其速回燕京。

朱棣對此懷恨在心。有幾位年紀較大的塞王,都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人物,又手握重兵,富可敵國。這些王當然不把年輕、羸弱,毫無軍政經驗的侄兒放在眼裡。這樣一來,他們經常口出怨言,不敬之語常常傳到南京建文帝的耳裡,諸王違法之事也層出不窮。而幾乎成為嗣皇,深受太祖寵愛的朱棣對自己不能見父皇最後一眼始終耿耿於懷,心中憤懣難平。

年輕的建文帝也對幾個叔父特別是燕王權勢過大而深感不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接受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的意見,決定著手“削藩”,也就是削平諸叔父的各獨立王國,加強中央集權,也即鞏固皇權。

他的老師黃子澄以漢平七國的史事啟示建文,建文非常歡欣鼓舞,遂決定製定削藩之策。他由弱到強,逐一削除諸王手握的權力。

朱棣聞訊,哪甘心束手待斃,他一面上書稱病,一面在奇僧姚廣孝的襄助下,在燕王府中私自打造兵器,招兵買馬,蒐羅智勇之士,緊鑼密鼓地加快了應付朝廷削藩,起兵奪取皇位的步伐......

建文四年(1402年),發起“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幾經血戰,率燕軍攻入明都南京 。

燕軍入城,建文帝在宮中燃起的熊熊烈焰中不知所終。燕軍破城時,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何處?其說有二,各有道理,又難成定論,建文帝生死不明 ,遂成明史上的一大謎案。

建文四年夏,燕王朱棣經三年苦戰,終於在文武群臣的擁戴下昂首登上了皇帝寶座,改第二年為永樂元年。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假如當初朱元璋能力排眾議,把皇位傳給功勳卓著、謀勇兼具、各方面均以成熟的燕王朱棣,就可以避免“靖難之役”、避免同室操戈、叔奪侄位的人倫慘劇......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該發生的一切總會發生。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封建政治的核心元素之一

立長不立賢是一種無奈,因為家天下的皇位接替,必定會招來腥風血雨。將嫡長子制度徹底貫徹,並且在立太子之前安排好各皇子的出路,會大大降低新、舊二帝接替的風險。而且除過個別腦殘外,能夠率先出生, 並且在皇宮那麼複雜的環境下出生長大的皇子,一般都不差。

朱元璋壽命過長,朱允炆就是朱元璋潑墨的最好紙質

朱標死的太早,在他死後朱元璋的身體還很硬朗,他心裡自然想的就多了。打天下跟守天下不一樣,他那幾個帶兵崽子的文化素養怎麼樣,他心裡最清楚。

所以權衡之後,他還是選擇了朱允炆作為接班人,因為年輕人有無限的可能,他可以盡情的把朱允炆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且朱元璋對自己的決策極為自信,他殺功臣,肅清朝野,就是為了朱允炆鋪路,還幫朱允炆搭起了政治班子

萬萬沒想到,他的兒子命好不說,還遇到一個無腦送人頭的侄子

在朱元璋的精心佈置下, 對外有大明邊軍和富有經驗的藩王,對內,具有威脅性的快死完了,剩下有點斤兩的也成了朱允炆的政治班子之一。朱允炆繼位的環境,可謂保險萬分。

奈何!!!!

他自己作死啊!!!!

我覺得要是有陰曹地府,幽冥界的話,明朝皇帝在底下聚首,朱元璋第一個抽的絕對是朱允炆,這是真的扶不上牆。

朱允炆太偏科了,還是無腦偏文科理論的那種。

龍椅都沒坐穩,就開始大肆削藩,他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叔叔們當年對戰蒙古鐵騎的時候,是多麼的威猛。正常程序,起碼要大赦天下,休養生息,守孝幾年啊。他沒有,而是轟轟烈烈的開始削藩。

也怪朱元璋留下的制度,對藩王的限制太深了,還真讓朱允炆順利的搞掉幾個。然而燕王、寧王,是帶邊軍的人,他二話不說還是莽,這不就出事了,燕王反了。

其實朱棣反了的時候,一切為時未晚,但朱允炆偏信蠱惑的文臣,不用寧王牽制,不用朱元璋留下的獨苗苗領軍,愣是讓朱棣發育起來了。

朱允炆削藩,絕對是歷史上的經典案例,比官渡之戰還要經典。朱元璋策劃半生,留下的大明江山,不到一年就被朱允炆給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