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旗下釘釘宣佈10億擴張計劃,有可能改變微信一家獨大的局面嗎?

萬啟斌


在阿里18日公佈的新一輪組織升級中,釘釘進入雲智能事業群,陳航向集團CTO兼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峰彙報。

2014年1月,釘釘項目啟動,當時釘釘的定位是專注於提升中國企業的辦公與系統效率。初始的釘釘團隊全部由之前的來往項目成員組成,經過5年的發展,釘釘目前已經是同類軟件中的首位,

2017年底,釘釘宣佈用戶數量過億,很多行業的頭部企業都是釘釘的用戶,比如復星集團、中國聯通、滴滴出行等。

在阿里通過來往涉水社交嘗試失敗後,陳航率領原團隊把釘釘做成了同類行業第一,真應了“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卻給你打開了一扇窗。”通過釘釘的成功,阿里有效地找到了另外一個發力點。

01

釘釘的口號是:“新一代的團隊溝通方式。”

從這句口號,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做社交之心不死。

釘釘仍然定位於一款革新溝通方式的軟件,微信是連接人與人,強調的是溝通,釘釘其實也是連接人與人,強調的也是溝通,只不過把溝通的場景放在了公司內部。

釘釘傳遞的是一種基於辦公場景的內部團隊溝通方式,是一種圈內社交,和微信一開始的封閉式社交如出一轍。

從2014年開始,釘釘經歷快速的迭代,就老麥來看,釘釘是把辦公效率做到了極致。

比如,“釘一下”這個功能,不管你有沒有裝釘釘,只要你在釘釘用戶的通訊錄裡,就可以釘你一下,直到你打開信息,這個功能對於及時進行工作信息傳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基於豐富的功能體驗,釘釘迅速得到企業的青睞,眾多企業紛紛加入釘釘。

但釘釘挑戰微信的心一直都有,3月13日,釘釘開放了“工作圈”功能的開通報名,根據其功能描述,網民說就是一個企業版的“朋友圈”。

釘釘挑戰微信,其實是調整用戶的使用習慣。問題中描述的釘釘“春泥計劃”,旨在通過鉅額補貼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其邏輯還是希望把那些通過微信辦公的群體吸引過來。

02

這就需要用戶來投票了,到底是習慣於微信辦公,還是通過釘釘這樣專注辦公的軟件來進行?

這還得取決於用戶的態度,而釘釘的用戶是企業,如果企業方決定採用釘釘,員工使用基本也沒有問題,如果從這點看,也由不得企業員工願不願意了,公司決定用釘釘,你不用也得用。

按照這個邏輯走下去的話,解決企業方兩個問題就可以大肆擴張用戶版圖了。

第一、企業方的態度,從原有的微信辦公走向釘釘辦公是否可行?

第二、如果企業方放棄微信辦公方式,能否為使用釘釘承擔未來的額外成本?

不排除有的企業覺得釘釘功能太多,微信搞個群就解決了,也不排除有的企業樂意使用專業的釘釘來進行辦公溝通。

不過,微信現在已經成為全民溝通軟件,即使企業都使用釘釘來辦公了,用戶也不會卸載微信,對於微信的市場地位不會造成明顯的影響。

但如果出現這樣的用戶大轉移,微信強化辦公屬性根本不是技術問題,這樣的話,對釘釘也會造成威脅,畢竟,企業要使用更多的釘釘功能,還是要付費的。

即使釘釘無法撼動微信,但釘釘具備微信沒有的優勢:

1、基於釘釘的智能辦公硬件,如釘釘考勤等;未來可拓展的空間很大,企業需求也大;

2、釘釘開放平臺,釘釘收集了大量的企業需求,通過開放平臺,釘釘整合了大量的技術和產品服務商入駐,結合釘釘的標準,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

最後,老麥綜合以上分析,認為釘釘的持續發展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是否能改變微信一家獨大,還不一定,畢竟微信實在是太強大了,釘釘要追上微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同時,老麥覺得釘釘也不一定要太看重微信,各有各的優勢,保持辦公效率上領先地位,重視它,但不怕它,走好自己獨特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感謝閱讀,更多觀點請點擊關注,老麥時不時提供好玩的科技,與獨到的商學分享。】


老麥道


我覺得會形成釘釘和微信長期共存的局面。

我在一家小的民營企業工作,現在工作都轉到釘釘了。公司裡面將工作群都移到了釘釘。

我覺得是好事。如果是微信工作群,晚上回家總是被工作騷擾。現在用釘釘群,回家可以不看。有急事就打電話。

如果釘釘進一步擴大,等未來再遇到陌生的客戶,就可以只加釘釘而不是微信了。


計劃驅動的供應鏈改善


這個問題讓我愣了很多,因為釘釘這個在我日常工作中基本是用來打卡簽到的工具很難跟微信牽扯上聯繫。

的確,目前來看釘釘和微信還成不了競品,還沒有一種取代微信的態勢。主要是原因是“阿里沒有社交基因,支付寶沒有,釘釘同樣沒有”,支付寶在前兩年新年期間推出了“集敬業福活動”,當然最後得到了很多平臺新用戶註冊,但在支付寶的聊天窗口,除開送“福”、收“福”之外,不聊天的好友依舊不聊天,交流得多的好友依舊是在微信跟我討論還差幾個福可以拿馬雲巴巴的紅吧。阿里的電商基因太重了。

再回到釘釘的“10億擴張計劃”,釘釘表示將聯合阿里商旅、天貓企業購、阿里雲、千牛、網銷寶、阿里媽媽等事業部,對中小企業發放總額10億元的的差旅、採購補貼。補貼的領域有出行、團購、電商、互金,其實你會發現這些領域的產品在大多工作族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次極其的低,除開公關、銷售、商務、行政等等對這些方面產品有工作需求的崗位,大多上班白領除開自己崗位需要,使用得最多的APP基本都是“內容消費”。

通俗些說,誰不是工作累了,上個鬥魚看下直播,上個頭條裝個逼,上個知乎補充點知識,上個微信撩下妹,上個微博看看土豪們的日常生活。

所以,你會發現,雖然微信的定位是“輕辦公”,但微信使用界面很少有“工作”的影子,大家經常會把微信和頭條、微博等聯繫在一下,而實際上,在我看來對微信威脅最大的也就是這類泛娛樂的內容平臺。

微信的成功在於把內容消費和社交結合得非常巧妙,朋友圈、公眾號讓每個人都帶上媒體屬性,這讓上班族們在工作之中使用微信毫無抗拒感,甚至還有點爽爽的感覺。

至於釘釘,目前來說,我只覺得打卡工具好用,未來能成什麼樣不好說,馬雲爸爸太厲害了,我等只能先靜看阿里出招!


媒體訓練營


首先我們要知道,釘釘和這個微信,是兩中不同類型的產品。就像領英和Facebook一樣。主打職業社交和主打社交,是兩種戰略。

釘釘的應用場景和明顯,主要針對中小企業的員工,但不侷限於企業員工。而微信,主要應用在大眾化的社交場景,就是隻要在江湖行走就會用到。從這個應用場景、人群基數來看,微信在社交方面已經贏了釘釘。

但是我們都知道,阿里對社交的執著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所以,阿里一直在尋找機會切入到社交平臺的競爭中。從支付寶,旺旺、來往在到釘釘,都在尋找合適的機會接觸用戶。

可是騰訊在社交領域是絕對是一家獨大,從QQ到微信都沒有失手,擁有大量的用戶。

這一次的釘釘10億擴張計劃,如題中說的,釘釘希望用來培養用戶習慣和粘性,不管是什麼產品,尤其是社交場景下的產品,用戶習慣的培養很重要的。釘釘渴望同過這一次的補貼計劃,讓更多的人先適應通過釘釘作為更多社會化協作的入口。試圖,先通過更多的辦公場景中的使用頻率來提高一部分的使用習慣。

簡單看,就是希望先通過和騰訊分享一小塊蛋糕,進而才有博弈的資本去討論大的蛋糕。

想通過這一波活動來顛覆微信的地位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從人群基數、應用場景還是使用的頻率習慣,微信早就根深蒂固了。我們可能會因為一部分工作去使用釘釘這個軟件,但我們同樣也可以使用QQ、微信等協助。

關鍵在於,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釘釘是不是一個需求,有沒有更多的使用場景。

補貼的方法,在外賣和打車界已經用過了,效果還是很好的,畢竟燒了不少錢。但這並不意味著釘釘這樣做就是好的方法,畢竟,外賣和打車都是生活中的需求,場景也多。

而作為一個社交軟件就不一樣了,在使用前,我們都需要衡量一下我們有沒有必要使用它。是有工作非要用到這個軟件嗎,還是暫時先用一下最後轉到微信?

其實,我們從這兩軟件對自己的定位就能知道:

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

我們是樂意享受生活還是工作?

所以,想要顛覆微信的一家獨大還是任重而道遠。



初始值


沒有可能,因為不是一個路子。釘釘把錢砸在地推,而且很強勢,拿下企業高管人員強制性命令員工使用釘釘,但這一方是僅限於工作場景,另一方面大多數人已經形成了固有的辦公交流習慣,用郵件、QQ或者微信群以及原有的辦公軟件工具,調整習慣需要時間。最重要的一點是,微信的體量和用戶粘性目前很難被撼動,雖然很多人希望把生活和工作分開,但他們做的是申請兩個微信號XD


BBT互聯網


筆者認為,現階段的釘釘還不是阿里要投入多少錢的問題,比方當年的“來往”,就是錢投的太多也沒有用。微信在今天的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人們聊天、視頻、購物、付款等都通過微信這一主要方式。而專注於職場社交的釘釘,其實更是在於建立於一種新的工作方式,人們上班簽到打卡、申請、審批、討論、協作、立項、報銷等工作都可以通過釘釘平臺進行無紙化處理。但釘釘在某些方面做的也不是太人性化,如簽到定位方面更偏向於維護企業主的利益,沒有思考如何兼顧員工使用者的感受。同時因工作而產生的個人隱私如何有效保護,還需做一些改善。當然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增加粘性,如果形成一種習慣,辦公就想到必用釘釘,那就是釘釘最大的成功。微信和釘釘其實在當前兩個道不同,又何須進行比較。多數的國人沒有幾個喜歡把工作帶回家,把工作當成生活吧,所以釘釘的機會點就是堅守在職場這一主要平臺,尋找機會擴張,等待對手犯錯,有朝一日顛盤。

釘釘的10億擴張計劃,應該說一種企業社交變現的嘗試,讓企業主、企業採購部門、企業員工通過釘釘的入口,進行如辦公用品、耗材等之類的採購,進而擴展到其他消費方面,最終實現釘釘這個入口的投資變現功能。辦企業不是搞慈善,最終都是要賺錢的。但阿里軟件在客戶形成習慣後,往往開始進行收費模式,這往往會影響著這個軟件最後的發展。如果有一天,一個類似殺毒領域的360公司宣佈永久殺毒軟件免費時,其他殺毒軟件沒能及時調整應對戰略,也就漸漸看不見,如瑞星等。

故筆者建議,阿里應該在辦公社交軟件方面,第一個公開高舉永久免費大旗,粘住企業客戶和事業單位管理客戶,單單能成為淘寶、天貓和支付寶的引流入口,其就可謂是釘釘的最大的成功,而於將來在打通萬物互聯社交方面,阿里可以以此尋找更大的突破。


蘭戈觀察


有句話叫 老二和老大打架,結果老三被打傷了。

阿里重金補貼釘釘,未必會打傷微信,但卻極有可能打傷qq,尤其是1990年前生的用戶們。

眾所周知,現在騰訊qq的使用群體更多是95後,以及部分以工作需求為導向的90前的人,因為微信還是相對比較私人的東西,大家習慣用qq來交流工作以及傳輸文件。

但自從阿里釘釘出來以後,qq在工作場景上的性能弊端就展露無疑了。qq只能做簡單的工作交流,建群以及文件傳輸,並不能滿足工作場景下更深層次的需求。


所以釘釘替代的是 騰訊社交能力裡的 工作能力,而並不是生活溝通能力


諶基平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個互聯網行業的僵硬成見:阿里希望能夠推出一款與微信或者QQ相抗衡的社交產品,但是總在社交領域屢戰屢敗。

其實從廣義的社交領域來講,阿里的佈局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糟糕,比如在典型的具備社交屬性的產品中,陌陌和微博是兩個表現最好的阿里系產品,兩者都在美股完成了上市,並且表現出不錯的生命力。陌陌在3月份發佈的2016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淨營收同比增524%達2.461億美元,淨利潤9150萬美元,同比增長674%;而微博的市值早已超過前輩twitter,Q3財報顯示,其月活躍用戶數為2.97億,同比增長34%;總營收達11.8億元,同比增長49%;淨利潤同比增長156%。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具備典型“社交屬性”的產品在3年前就已經完成佈局,在微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悶聲發大財”。

所以本著“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原則,題幹中所描述的“微信一家獨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事實,最起碼也需要添加“即時通訊”的前置定語才能成立。

我們再來說說釘釘。很顯然釘釘和微信並不是競品關係。

一個必須承認的是,到了2017年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行業內已經沒有純粹的社交產品的生存空間,畢竟社交功能是互聯網上最早被填補的一塊需求空缺。市場上的產品已經滿足了各類社交需求,甚至社交需求已經有所溢出,增長放緩明顯,已經沒有了新入場者的機會。

因此釘釘的主要應用場景定位於職場,做垂直於單一領域的功能型“帶社交屬性”的軟件。而微信的應用場景主要針對生活中的大眾群體,雖然工作中可以使用,但B端用戶並不是核心競爭力。

所以釘釘看起來像是微信用戶的子集,但實際上用戶在需求選擇的過程中,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

如題中所述,這次釘釘宣告10億擴張計劃,相比於“挑戰微信”的權威,實際上更大的意義在於教育用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產品即場景,產品即運營”,通過補貼、獎勵機智策略培養用戶的習慣和粘性。這是任何產品都應該熟識的生存法則,尤其是社交場景下的產品更是如此。

釘釘想用過這一次大規模的補貼計劃,去讓更多社交用戶通過釘釘作為更多社會化協作的作用,嘗試通過更多的企業場景中的使用頻率來提供用戶的使用習慣。

同時從應用場景、使用頻率、人群基數、用戶習慣來看,其實微信早在用戶心中完成深耕。我們可以因為部分工作去使用釘釘,但我們也可以同時使用微信協同。

與其說釘釘在與微信對標,還不如說是跟企業微信對標(是的,微信也早已注意到了B端市場,並且自覺分化出了新的產品線)。釘釘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垂直服務b端市場,而不是廣泛服務的c端市場——就像“天貓雙11是否會改變阿里巴巴在電商行業內一家獨大的地位?”別逗了。


互聯網指北


這裡要指出提問中的一個邏輯性問題,那就是這位朋友可能把釘釘和微信當做是同一種產品去看待;而實際上,釘釘和微信雖然都是社交內產品,本質上兩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就是微信定位為大眾社交,而釘釘定位為職場社交,也就是說釘釘瞄準的是社交中的一個細分領域,而不是像微信那樣的大社交產品。從這個意義上,釘釘和微信是沒有可比性的。

不可否認的是,阿里一直想要在社交領域打破騰訊一家獨大的局面;這些年也做了非常多的嘗試,從一開始的來往,到後來投資陌陌...都是阿里做的努力。而釘釘可以說是阿里在社交領域最為成功的一款產品,根據現有的數據來看,現在的釘釘用戶數量已經達到億級,這對於阿里來說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字了。


阿里意圖以職場社交為突破點,打破騰訊“壟斷”

阿里做釘釘還是有非常大的野心的,這一點我們打開釘釘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釘釘功能眾多,除了以工作為主要場景外,還無縫連接上了阿里的電商生態,我們從釘釘的很多入口都可以進入到淘寶和天貓。據我所知,很多淘寶客已經把自己的主要陣地轉移至釘釘。

阿里這樣做意圖非常明顯:因為阿里深刻知道從傳統的社交軟件的打法是無法和微信進行抗衡的,所以釘釘找到了職場社交這樣的一個突破點,並且成功擊敗了企業微信。從這個基礎出發,通過加入阿里強大的電商生態逐漸滲透除工作之外的其他眾多生活場景之中,最終達到打破騰訊在社交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樣來看,釘釘這次集結包括阿里內部的阿里商旅、天貓企業購、阿里雲、千牛、網銷寶、阿里媽媽等事業部的眾多資源,制定了一個代號為“春泥計劃”的對中小企業發放總額10億元的的差旅、採購補貼的動作就非常好理解了。阿里想要通過這10億補貼,培養和挖掘出用戶使用釘釘的更多場景,從而使釘釘擺脫“職場社交”軟件的標籤,讓用戶認識到釘釘能夠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阿里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我從一名普通用戶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認為阿里仍然很難在社交領域打開更大的空間。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釘釘和微信的用戶量不在一個級別;釘釘現在只有1億用戶量,而微信的全球用戶量已經接近20億,光在國內就有12億。其次,釘釘這個產品的標籤不是用戶打上去的,而是阿里自主選擇的,不幸的是,釘釘定位的職場社交已經在用戶心裡深深紮下了根,阿里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用戶的心智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微信已經把自己定位成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標籤可以讓微信無處不在,因為生活永遠都在繼續。最後,釘釘還處在一個社交領域中職場社交軟件的層次,而且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有限;微信發展到現在則更像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了,大量的開發者、商家、消費者、普通用戶都在使用微信,而且已經離不開微信,而這才是微信立於不敗之地的終極優勢---微信生態。


贈人點贊,手留餘香。我是小強Talk,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一起共同成長進步!

小強Talk


不可能。看起來似乎釘釘產品也不錯,而且阿里的地推能力是一流的,但真的沒戲。

釘釘的致命弱點在於過於依賴公司推廣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它有利於推廣,因為它可以強制由上而下佔領市場;但它致命的弱點也在於此。

強制推廣,會讓人產生天然的反感。為什麼中國人大都有兩個電話號碼?為什麼雙卡雙待手機在中國大行其道,甚至要蔓延到全世界去?原因很簡單,沒幾個人希望自己上班下班都被人監控著。

而釘釘恰恰在這方面犯了大忌。天生的讓人反感。

所以有人說釘釘現在就是個移動打卡機。這話一點不虛。個人用過一小段時間的釘釘,除了外出拜訪客戶用釘釘簽到以外,平時我根本懶得瞅它一眼。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里面究竟有什麼。

而且這種強制推廣還有個問題,那就是你能強制公司內部使用,你不能強制外面的人你的客戶也用。所以即使公司內部使用釘釘,出去了還是得使用微信!這個很要命。

這可以真的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