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良,抗戰時期大後方,四十年代老照片回到舊時光


陸良,古稱同勞、同樂、陸梁,陸涼。1913年改稱陸良縣,圖為農田插秧的場景。

抗戰時期的雲南是抗戰的大後方,而1943年建成的陸良機場被稱為亞洲最大的軍用機場。圖為鋪設機場跑道的場面,完全是雲南人民用雙手建設的。

圖片右側木橋是會津橋,始建於1389年,圖片中會津橋前面的建築是捷報閣,1948年會津橋被洪水沖毀。

圖片中的陸良城牆建於1407年,城牆周長約3.7公里,高約7米,圖片拍攝於民國24年重新修固城牆之後。

圖片中的鐘鼓樓建於1470年,鐘鼓樓位於陸良城的中心點,位置即如今北門街和南門街的十字路口。圖片拍攝的是鐘鼓樓的南面。

圖中前方建築是陸良的鳳山書院,建於1808年,由當時的舉人陶堯文倡議所建,它是陸良最早的書院,位於大覺寺天王殿西側,民國時是陸良縣第二小學所在。

近600年曆史的陸良,因處於南盤江畔是古代時馬幫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商業繁榮的滇東重鎮,被譽為“滇東明珠”。圖為四十年代的陸良街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