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成效獲肯定 青白江入選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2019年12月20日,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國家信息中心等機構共同發佈了《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旨在通過聯合國倡導的人類發展理念和中國新發展理念,全面總結中國人類發展成就,並向世界介紹中國發展經驗及發展理念,支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支持全球人類發展事業。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政策專家、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主任王東表示,報告從九個維度總結了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特區發展、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住房改革、扶貧、綠色發展、可持續城市化、國企改革。

經報告聯合專家組評審,在每一個領域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發展成功經驗,如鄉鎮企業發展以蘇南地區模式為代表,住房改革和特區建設以深圳市為代表、基礎設施建以貴州省為代表,而國企改革則以成都市青白江區為代表。“青白江的國企改革非常成功,其最大程度的發揮了區位和產業結構方面的優勢,具備了在全國一定範圍內複製推廣的經驗”,王東說。

國企改革的青白江“經驗”

1990年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都會在全球層面發佈《人類發展報告》,從1997年開始發佈《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而今年發佈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是第九本中國報告,主要目的是全面回顧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並梳理中國發展的典型經驗。

“我們一共擬定了9個發展經驗領域,其中便包括國企改革經驗”,王東說,“為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會同其中方合作機構的專家們在全國範圍內考察調研了很多地方,如東北、華中等,但眾多樣本被認為難以合理展現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因此有專家提出,去看一看西部的老三線城市,所以選擇了青白江。”

作為中國“一五”時期規劃建設的西南第一個工業區,成都市青白江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依託兩個大型國有企業——川化股份、攀成鋼,逐步發展形成了四川省內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

輝煌時期,兩大國企曾佔據青白江區工業總產值70%以上,國企員工及其家屬的社會生活,也與企業密不可分。

不過進入21世紀以後,川化股份和攀成鋼的高耗能、高汙染髮展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而就整個青白江區的發展而言,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也面臨著轉型的緊迫壓力,尤其是傳統產業佔比較大,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效益不高,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等問題,導致全區工業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缺乏競爭力。

面對種種困境,2014年青白江區以“壯士斷腕”之心,開始著手產業調整,推動川化股份和攀成鋼這兩個曾經的龍頭企業先後關停傳統業務,並引導川化股份轉向新能源產業,攀成鋼轉向工業互聯網產業,化解合成氨產能56萬噸、尿素產能83萬噸、三聚氰胺產能9.38萬噸、鍊鐵產能180萬噸、鍊鋼產能17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萬餘噸、氮氧化物1600餘噸、二氧化碳26萬餘噸,節能120餘萬噸標煤,實現存量土地騰退約5000畝,為青白江轉型發展騰出環境空間。

以攀成鋼為例,其全面關停冶煉系統後所組建的積微物聯,如今已成為西南最大的大宗物資電商平臺之一,年營業收入從2014年的0.9億元爆發式增長到2018年的163億元,增長了180多倍。

“大象”轉身不易,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在當時中國的不少老工業基地,皆面臨這一難題: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穩定就業?

青白江亦面臨這一問題,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在2014年兩大國企改革的背景下,尚有社保關係在青白江國企富餘人員約6642名需要進行有效安置,這不僅關係著地方國企改革的成敗,也關係著這個地區的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青白江的舉措是:通過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主動靠前優質服務,成功快速消化分流職工。

一個可比較的數據是,2014年的青白江,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2%、79.2%、19.6%。2018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3.3%、69.3%、27.4%,在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的同時,第三產業佔比提升幅度最大,達到7.8個百分點,這表明迅速崛起的第三產業,也成為了消化國企分流職工的新領域。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四川化工和攀成鋼的“退出”,為更多具備競爭力的工業項目提供了發展的空間。2018年,青白江瞄準先進材料、智能裝備兩大主導產業,完成先進材料產業園產業生態圈建設實施方案及功能區“兩圖一表”繪製,加快構建以先進材料和智能裝備等產業為核心的新型工業體系。引進正西機器人研發製造基地等34個項目,巨石高性能玻纖先進製造基地等22個項目開工建設,華鼎國聯動力電池等14個項目加快推進,新能源液態金屬材料等16個項目竣工投產。積微物聯、江河幕牆等27家企業獲批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成都建工、天馬軸承等19家企業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江河幕牆等13家企業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綠色建材示範基地”被評為國家四星級示範基地。

王東表示, 入選2019年度《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的成都市青白江區,通過堅持科學規劃,重塑經濟地理,優化產業佈局,實施國企改革,推進城市轉型等一系列措施,將一片老工業基地打造成煥發活力的自貿試驗區。

因此無論是產業調整、還是城市規劃、或是國企改革,青白江區的成功轉型經驗,對於許多尚處於轉型過程中的地區,有許多可供借鑑的意義。

重塑經濟地理

四川化工和攀成鋼所騰挪出來的,不僅僅是地面上的工業用地,更為重要的是,也騰出了這座城市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這一張展開的白紙上,青白江要進行怎樣的“描繪”,才能夠趕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這對於地方主政者提出了極高的考驗。

於2013年4月26日正式開行的蓉歐快鐵(後統一為:中歐班列(成都)),是青白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青白江的做法是,抓住了西部探索與歐洲之間的鐵路貨物運輸發展的新一輪機遇,圍繞中歐班列(成都)的開行,迅速在本區域內佈局物流場站,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吸引中歐之間的鐵路貨運在青白江進行集結、中轉、報關。

在中歐班列的推動下,今年1—10月,成都國際鐵路港實現進出港貨值超800億元。依託國際鐵路港和中歐班列,青白江也從過去的西部內陸城市,一舉成為臨港優勢明顯的對歐貿易“橋頭堡”。

當前,成都國際鐵路港作為“一帶一路”產業園核心區,重點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保稅加工,自貿區內新增市場主體398戶,註冊資金30餘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65家,5000萬元以上的17家,逐步成為高質量內外資企業的集聚地。今年前三季度,青白江區GDP同比增長9.8%,高於全市、全省同期水平;新增市場主體32370個,同比增長258.2%,其中新增企業10152戶,同比增長463.1%。1至11月,全區引進產業化項目128個,涉及總投資2449億元。為了承接更多適鐵適歐產業,青白江區在距離鐵路港9公里的清泉鎮規劃建設了歐洲產業城。僅2年時間,就先後招引了華鼎國聯、康佳電子、中國巨石、浙江天馬、香港玖龍、英國凱格瑞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總投資約410億。

回顧過去,2014年關停四川化工和攀成鋼兩大過去的支柱企業,使得有市場分析人士擔憂會影響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但事實情況是青白江區的GDP卻不降反升,2016年GDP增幅達到8.7%,2017年GDP增幅8.9%,2018年增幅達到10.5%,高於全國和四川省增幅。憑藉強勁的發展勢頭,青白江已連續八年獲評“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連續十年獲評全省綜合實力“十強縣”,榮獲中國物流園區50強、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等殊榮。2018年,17項主要經濟指標中,青白江有GDP、固投、服務業增加值等8項排名成都市中心城區第一,7項排名成都市中心城區前三,兩項排名中心城區前五,可支配財力突破140億元。

在這場改革中,過去舉步維艱的國有企業也獲得了新生。以攀成鋼為例,公司推出的工業互聯網CⅢ平臺的發展模式具有極強的複製性和可移植性,獲得國務院國資委的高度認可,併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入選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啟動的國企改革“雙百企業”名單。

不僅如此,這場改革還帶來了包括生態環境、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益處。

截至2018年末,青白江的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8.6%,實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0天,超市上下達優良天數目標6天,較2017年增加12天,優良率達65.8%,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PM2.5濃度5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5%。

2019年全區大氣、水環境質量呈現持續改善的良好態勢,創“氣十條”“水十條”實施以來最好水平,其中:截止2019年12月13日,實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7天,已超市上下達優良天數目標14天,較2018年同期增加36天,優良率達82.7%、同比提高10.7個百分點。

在堅持以公園城市理念規劃建設城市為指導的前提下,青白江加快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和690公里城市綠道建設,打好“三治一增”攻堅戰,持續做好環保督察整改工作,推進長流河等重點流域水體整治,集中精力整治農村面源汙染和畜禽養殖汙染,讓人民群眾普遍感受到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成效。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